学会与焦虑抑郁情绪和平相处,是每一位成年人的必修课

“学会与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平相处,不逃离,拥抱内心的情绪,一旦你不与抑郁情绪抗争,事情反而会慢慢好起来。”


01

如何与抑郁情绪和平相处

最近头条都是某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了,从名利角度来看,这位明星什么也不缺,但TA却没有逃脱抑郁症的魔咒。

这几年,抑郁症这个词逐渐热起来,常听到某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还有一个群体,实际上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那就是妈妈们。

群体治疗中来访者静静分享,许多怀孕的朋友都有过产后抑郁症的类似经历,包括我自己,原来以为一向开朗的自己这辈子与抑郁症无缘,但没想到怀孕、生产的过程,让抑郁症离我只有一步之遥。

因为是高龄怀孕,怀孕初期,特别担心自己腹中的孩子是否健康,加上身体激素的变化,怀孕以后睡眠质量非常差,而且你越想顺利入睡,越是失眠,焦虑,胡思乱想,整夜难以入眠。

所幸当时有一位大学同学,也是两名孩子的妈妈,一直在旁边开导我,帮助我,再加上家人的关心,才让我顺利度过孕期。对这位同学,我在内心充满感恩。

生完孩子以后又是一“劫”。孩子出生以后因为头围比较大,医生怀疑是脑积水,把孩子留院观察,我自己一人出院。虽然后来孩子照了核磁共振,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对孩子健康的担心一直持续我产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几乎有半年时间,基本上无法入睡,孩子的哭闹声,精力的不济、对未来的担忧交织在一块,那段时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过来的。

为了走出心理的阴影,我看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最后,让我逐渐走出抑郁状态的是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她说:“学会与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平相处,不逃离,拥抱内心的情绪,一旦你不与抑郁情绪抗争,事情反而会慢慢好起来”。

我记得,在读完这段话以后,我在沙发上睡了一觉。很久没有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阳光穿透玻璃打在我的脸上。我永远无法忘记当时内心的感受:幸福感像电流一样穿过我的全身和内心。

从此,我对这句话多了一层理解:“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生不叫人生”。

心理咨询师三藐老师说,抑郁其实并不可怕。抑郁,或者某个阶段的情绪低落是人生常见的状态,就好像人会感冒一样,抑郁就好像人的心理感冒了,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据心理实验数据及抑郁患者体会,有两种情形下人比较容易抑郁,一是特别担心某事发生或者求之不得的时候;二是生活发生突然变故的时候,而那些追求完美,对自我要求高的人,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中年人特别容易被抑郁症盯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一生中压力最大的时候,而且中年人也不容易打开心扉,不容易有倾诉对象。

就像癌症一样,“抑郁”的因子其实也潜伏在每个人的体内,如果你平时比较注意心理建设,或者说平衡机制比较好,具有心理依赖因素,当你面对人生低潮或者抑郁状态的时候会比较容易走过去。

而当你真正淌出这段人生的暗河,你会庆幸“杀不死你的将使你更加强大”,你对人生的领悟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02

凤凰涅槃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或者有抑郁倾向的朋友,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理解和陪伴。静静地倾听,感同身受的聊天,会让TA慢慢走出来,增强生活下去的勇气。“陪伴是最好的良药”。

有一天,某一刻,当抑郁情绪真正涌来的时候,请记住:这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不逃避,不害怕,平和地拥抱着人生的“副产品”,就好像我们体味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一样。

有一天,我看到一幅漫画,一位认为自己是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自杀,当他从高楼往下跳的时候,他看到每一层人的人生其实都充满了各种不堪和不易。

这时他才明白,其实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作为,而我们却还要坚强地、乐观活下去,活着迎接每一天的日出。

02

学会“焦虑”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你焦虑吗?

焦虑是指个体预感到不利情境出现时产生的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是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综合的情绪体验,严重时会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          

从对焦虑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消极作用。首先,它会妨碍工作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以至无法完成工作。其次,它会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与个体的焦虑有关。倘若个体时常处于焦虑之中,那TA罹患某些疾病如胃病、冠心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最后,它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当生理性焦虑演变成病理性焦虑时,个体将饱受焦虑症的折磨,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失常。

相信焦虑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但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和乐观都是心理应对策略。

很多人觉得,焦虑是不健康的,有人用一辈子来同焦虑做斗争。

工作压力大,时常超负荷工作 物价水平高,别说买车买房,满足日常花销都是个问题 同龄人都开始结婚生子,我却连个男/女朋友都没有 工资不见涨 ,但发际线日渐增长。

对社交变得焦虑,比起出门参加聚会,宁愿宅在家里吃外卖 当我们在谈论焦虑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谈论对于工作规划的迷茫?谈论对下个月还信用卡的担忧?谈论对别人光鲜生活的羡慕?还是谈论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的自责?

其实当我们细细想来,我们的大部分焦虑是对未来的、不确定的、不存在事件的负面预期:现在没有恋人,不代表会孤独终老;没有高收入和奢侈的生活,不代表不能生活地充实和快乐。

只有极少数的焦虑才是为当下的、确定的、真实的事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对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焦虑的消极作用及其破坏性方面。不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放下了对焦虑的一些“成见”,开始关注焦虑的积极作用,发挥焦虑的建设性意义。

那么,焦虑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1.保护和约束自己。焦虑对于个体具有预警和保护作用。例如,在荒野里遇见一只老虎,个体会焦虑害怕,释放信号,激发自己快速调动能量应付危险情境,以增加个体生存和延续的机会。

再如,焦虑会让开车的人格外小心谨慎,远离意外。焦虑还会使个体学会约束自己,做符合道德规范的公民。比如,在路上捡到了钱包,想据为己有,但又产生焦虑,觉得这样做不道德,焦虑让个体克服自私的欲望,将失物物归原主。         

2.整合和推动自己。焦虑会推动我们思考为何而活,我们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有何价值,推动我们去探索世界,进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追寻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焦虑是活力的象征,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表示人格内正在激战,个体正在整合自己。

焦虑还可以推动自己。因为它作为一种警示信号,提示个体在某一方面有可能出现问题需要去解决,进而提供了个体行动的动力,是个体行动的“发动机”。例如,201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对皮肤癌的焦虑促使许多美国人购买防晒霜,即对患病的担心会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如健身)避免不好的后果。

研究发现,焦虑有三个好处:

第一、适度焦虑的人因事先不会太乐观,所以,不论发生什么结果,都不会太意外。而乐观的人把一切想的太好,一旦出差错就会很愤怒,结果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

第二、适度焦虑的人,对未来的事觉得没把握,往往会比乐观者更努力。对错误的估计更足,因此更易成功。

第三、适度焦虑的人更谨慎。比如开车,这些人会更小心,看到远处有人会早早刹车,更不会酒后驾车。决策时偏向保守,也不容易被骗。焦虑的人可能更易成功,但不易快乐。

焦虑还可能让人产生畏难心理和逃避行为,焦虑的坏处有

第一、过于追求完美,难以享受当下的成绩。焦虑的人常设定过高的目标,易产生完美主义情结。

第二、喜欢纠结。焦虑的人对负面的事情很敏感,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琢磨半天,疑心重重。

第三、做事急功近利。焦虑的人更在乎面子,做事多只为实现一个结果,不能认真投入到过程中,生活比较累。


焦虑会妨碍人们的幸福感,但焦虑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带着焦虑去行动。

虽然焦虑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负面感受,过度焦虑甚至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其实焦虑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意义。

焦虑帮助我们回避危险,帮助我们分辨什么是对我们重要的事情,并且适当的焦虑还会激发工作的动力。

根据研究显示,焦虑水平和工作效率呈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焦虑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降低工作效率。

这是因为过低的焦虑说明我们的动机也比较低,而过高的焦虑则会影响我们正常工作能力的发挥,因此保持适度的焦虑,是最有利于工作效率的。

04

带着焦虑去打拼

总而言之,焦虑会妨碍人们感受幸福。需要强调的是,焦虑只能微调,而不能完全改变。我们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焦虑并行动起来。

首先,不要逃避焦虑,而要带着焦虑做事情,凡事只要不逃避就容易成功。人的一生充满痛苦,即使特别成功的人,也有老去的那天,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面对痛苦的情绪,起初能做的只有忍受,并且让自己坚持做该做的事情。不论结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焦虑情绪都会得以减轻甚至完全释放。也就是说,战胜焦虑最好的武器就是行动。

其次,要战胜完美主义情结,做任何事情尽力就好,结果不妨由老天来定。

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遇到事情,表述时一定要把“我必须”换成“我尽量”、“我尽力就行了”。就像奥运会百米比赛里,博尔特拿了冠军,亚军鲍威尔却说,博尔特很强大,但我也不错。

最后,要重过程,不要把结果当成衡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热爱工作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调节自己的成就动机,把工作当享受。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都把人际关系、友谊看得特别重。另外要把家庭和事业平衡好,不要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05

倡导灵活的乐观

说到焦虑,就不得不谈谈乐观。

乐观的人往往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悲观的人往往认为失败是永久的。比如高考失败了,乐观主义者就说“我明年再考一定成功,因为我比别人多复习一年,我肯定能考上。”结果果然考上好大学。

悲观主义者一旦失败了,就是永久的,觉得自己完了,没有机会了,放弃了。不过,乐观的人往往会夸大好的方面,有时候风险管理不足,进而可能发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因此,我们倡导灵活的乐观主义,该乐观的时候乐观,该悲观的时候悲观。

关于这个“灵活”的标准,就是比较一些损失跟收益。如果某个行为一旦发生损失特别大,而可能产生的收益非常小,那就要选择悲观。比如酒后驾车,收益无非是把车开回家,可损失轻则被警察拘留、吊销驾照,重则出车祸。

再比如体检,不经常检查身体无非是省点时间和金钱,可万一有大病没能早期发现,那就损失大了。相反,如果收益大过损失,那就得乐观一点了。比如公开竞选处长,大家一定要乐观地去参选。如果参选了没选上,没有任何损失;如果选上了,那收益就很大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有好事都争一争,不要紧张,不妨“脸皮”厚一点。阳光洒满心灵,黑暗就会消散。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消极的大脑,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在物质匮乏又充满危险的丛林中,原始人的大脑首先要保命,所以我们焦虑。但在现代社会,生活富足,不用忍饥挨饿,更不用担心被老虎吃掉,我们不妨让心态变得积极一些,不要压抑自己的需求,让大脑的积极部分多参与工作。

积极是可以学习的,而且我们需要学会积极,而痛苦、消极不需要学习,它是本能。

最后,我改用顾城的诗作为结尾:


“黑暗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希望大地上开满了窗户,让习惯黑暗的眼睛去习惯光明。”

让我们积极看待世界。

作者:三藐心理说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