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完整的成长》

当我们聊着社会万象、吃瓜八卦时,或者诉说愤愤不平或望尘莫及的事情时,大家常常如此感叹:“哎!人跟人的差异怎么这么大!” 

天使的面容可能有魔鬼的心灵,学习上的天才可能是社交中的白痴。历届家长也很苦恼,有的娃不用鸡娃都很自觉,有的娃使劲鸡也鸡不出什么变化。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成人曾经是儿童,但是成人总是忘记自己是怎么从儿童长大成人的。

成人和儿童之间仿佛永远都有一个鸿沟,成人想要让儿童跟随自己的意愿发展,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个现象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看到了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这本书。

01

玛丽亚·蒙特梭利说:“人类具有一种双重胚胎的生活。一个是在出生以前,与动物相同;另一个时期是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漫长的人类童年使人与动物完全区分开来。

我们熟知的胚胎是生理胚胎,而人类还具有另一个胚胎——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在出生后0~6岁开始形成和展开。

精神胚胎是《完整的成长》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人与人就是这么的不同,内在的不同。人内在的状态,就是精神胚胎发育的结果。

植物的胚胎生长出植物,大豆种子生长出大豆;哺乳动物胚胎生长出哺乳动物;人的胚胎只生长出人。精神胚胎创造出不同状态的精神体,一个精神胚胎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个体。

精神胚胎的环境则千差万别。人类的生理胚胎必定生长为婴儿,但精神胚胎成长以后的差别可能非常大,可能超过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差别,超过鸟类和海洋动物的差别。

02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去认识和适应环境。

  • 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认知还停留在表象,没有进入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会有泛灵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生命)、自我中心、缺乏层级类概念、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概念等特点。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儿童能够通过具体内容的支持进行思维运算,具有守恒性、可逆性,并脱离自我中心。

  •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


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形式摆脱具体内容,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儿童的认知,经过感知运算和前运算阶段,才会进入到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就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所以,儿童工作的机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开始,而是通过自己感觉的碎片,拼凑成一个图式,刻在脑海里,通过日积月累、不断重复的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儿童是通过感觉学习的,而不是通过大脑学习的。

儿童不停生长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已经成长了的精神是精神胚胎成长的内部要件。内在的要件越完整,使用越充分,精神胚胎就实体化得越好、越完备。

03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参加兴趣班的体验课,有一个5岁左右女孩也来参加体验课。她走在我们前面,周围跟着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女孩一边爬楼梯,一边四处打量这个新的环境,看上去很感兴趣

突然,她爸爸看到墙上有“巧克力”三个字,便大声说道“巧克力!宝贝,巧克力用英语怎么说呀?” 

孩子沉浸在自己视觉带来的新鲜感中,感受着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回应。

爸爸执着地打断孩子,“宝贝,你学过的啊!巧克力用英语怎么说呀?” 

女孩不得不被爸爸拉回这个她并不感兴趣的话题中,回答到:“不知道。” 

爸爸脱口而出:“ChocolateChocolate!巧克力就是Chocolate音译过来的。” 然后,旁边的爷爷、奶奶、妈妈也都不自觉地自言自语:“巧克力,Chocolate。巧克力,Chocolate。

女孩什么都没说,埋头爬楼梯,也不再继续观察新环境了。

成人总是不自知地破坏儿童工作的过程。

感觉被打断、情绪被否认,让儿童原本有序的内在机制变得混乱扭曲。


也许是忠诚于“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成人总是想给儿童的脑子里塞满各种知识和抽象的概念。


可是,知识和概念并不是孩子精神胚胎的食粮。

让儿童“学到”的东西,基本上只能成为儿童的装饰品,成年后,这个心智还是儿童的成人,会被装饰得看上去非常精美,他已经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标准了。但是,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工具性的人,他还处在无法自知的状态。

成人却常常喜欢让儿童越过感觉与心理而直接到达认知。我们太急功近利了。

现在有很多“空心病”的年轻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儿童被成人剥夺了身体的自主权,被灌输、被教育成了成人想要的样子,最重要的“自我”没能在精神胚胎中孕育和发展。

没有自我,精神世界也就没有了色彩。

由于成人丧失了太多的感觉,所以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比如不自觉地躲避内在发生的痛苦的、孤独的、愤怒的、幸福的各种感觉,他们不再发现生活,也就不再创造生活了。他们在童年未创造出自己感觉的那一部分,所以现有的某些东西似乎就被固化了、合理化了。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统一的人,而真实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们会被驯化成社会或是某人或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在成年后遇到的各种困惑,多少都来源于儿童时期固化、停滞的情结。

那些看上去覆盖起来了的感觉和情绪,一直停留在原地,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04

“哎!人跟人的差异怎么这么大!

确实,每个人精神胚胎发育的状态都各不相同。

有的人永远的停滞在了儿童某个时期,有的人会因为遇到一些事情被动成长一点点,有的人选择主动成长,直到完整。

自我形成后,在自我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完成自我,完善自我,穿越自我,与道合一。

这是完整的成长。

有时间,看看《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可以为孩子,也可以为自己。

– END –

文:林鹿语  (愿你心中充满阳光,温柔而有力量。)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