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 分手后,如何做到不联系不想念?

1.


每一天,都有一位男孩或女孩失恋了。

这或许不是他们第一次谈恋爱,却是第一次失恋。

恋爱跟失恋,原来不是一个必然的整体。

就像开头跟结尾,这是一个整体,凡开头必有结尾,就像人有生就有死。

许多恋爱的开头,只是一种迷惘,以为自己恋爱的,等到结束那一剎那,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处在恋爱之中。

有些人分手并不难过,甚至有种解脱的感觉,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也不只是用于恋爱,也适用于生活的其他层面。

比如很多人在理解读书对自己的意义前,就被迫读书。就像磨坊里的驴子,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围着石臼绕圈子,牠也不清楚自己绕圈子,带动石臼磨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就在主人的训练和鞭打中,造就出可悲的习性。

所以大学成为一个人生的门坎,那些跨越高考的考生,终于有机会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呼吸。然后他们才有机会反思:「我为什么读书?」

有些人始终找不到答案,因为他的生活已经被长期以来没有理由,只有服从的义务教育掌控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聪明的孩子,他们就读了一个自己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的科系。最终只有「赚钱」这条路,成为他们工作的主要目标。

2.


在存在心理治疗的脉络里,咨询帮助来谈者寻求的,不是问题的「解释」,而是「解读」。

解释连结着我们对固有答案的渴望,希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种观点往往会使一个人害怕错误,过份追求一个「正确」的标签。

但人生的烦恼,往往没有对错。

比如你今天谈了一场恋爱,你被甩了。试问这有对错吗?

你可能不断回忆交往的历程,想起自己某次约会迟到,想起自己某次买了对方不喜欢的生日礼物……但这些是分手的理由吗?是你最终被对方结束关系的原因吗?

你永远不会知道,即使对方给出一个答案,你也难以验证那个答案就是事实。

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寻求答案,可能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因为如果答案是不可知的,我们也无法保证得到的解答是事实,强求答案,可能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钻牛角尖。

所谓「偏执」就是如此,一个人强求答案,并以为只有自己强求的答案才是对的。为了这个答案,他可以离群索居,可以藐视一切关系,只为了让自己有「我是对的」的感受。

人生很多时候能够帮助我们的,不是解答,而是解读。

解读,就是我们看待一件事,看待我们的记忆,看待我们过去的一种表达。

这个概念跟叙事治疗的精神有点像,我们今天会因为一件事感到悲痛,不在于这件事是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有点难以理解是吗?让我说个故事,帮助你理解。

3.


故事来自王尔德,这个故事叫《快乐王子》。

故事描述一个城市里,有座王子雕像,雕像身上贴满金箔,王子的胸口还有一颗珍贵的宝石。

王子每天看着城市里,每位市民的生活,对于那些过得特别辛苦的人,王子有分怜悯之心。

于是王子把自己的心愿,告诉经常停留在他身上的小燕子。

每当王子看到有哪一个家庭陷入困难,他就会请小燕子叼一片他身上的金箔,送到那户人家,好解决那一家人的困难。

最后,王子把自己身上名贵的宝石,都送给需要帮助的市民。

但市民有感谢王子吗?

有的市民感谢上帝,有的感谢不具名的善人,有的纯粹觉得自己好运。

少了宝石和金箔的王子雕像,看起来没那么美了。于是市长决定把雕像熔掉,拿去做成其他东西。

小燕子忙于替王子送金箔,大量耗竭自己的生命力。王子的雕像被融化之际,也是小燕子咽下最后一口气之时。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你会为王子抱不平?为小燕子哀悼?还是埋怨市长的愚蠢,斥责无知的市民呢?

当你因为故事产生了感受,进而你去表述你的感受,你就是在解读这个故事。

对比之下,如果你想的是「雕像不可能说话」、「搞慈善不能学王子。」、「王尔德写这篇故事的背景」,你就是在寻求解释。

解释把你带到一个和解读不同的世界,那里可能有理性的光辉,有一个客观的答案,却少了深入我们内在的声音,以感受为食材所熬煮的心灵佳酿。

4.


我们可以解读他人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变成认识自己的镜子。

同样地,我们可以解读自己的过往,包括那些难以忘怀的遭遇和创伤,以及那些历久弥新的快乐和感激。

咨询中,往往在咨询的开头,来谈者会迫切的希望得到一个解释。他们对自己不幸的遭遇有一个假设,假设肯定有个解释,比如「他为什么不爱我」,好像找到这个答案,一切痛苦就迎刃而解。

但咨询之所以有效,就是来谈者通过咨询,从对标准答案的执迷中走出来。

逐渐地,来谈者会意识到:「也许我的遭遇有一个答案,但救赎我们的不会是这个答案。而是我们在处理哀痛的过程中,我们再次成为自己人生的解读者。」

解读,是一种重新把生命的焦点回到自身,扫视我们整体,而不仅仅把焦点放在单一无解的事件上。

彷佛我们被那件事控制,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

解读生命,是一种展现生命力,重新唤起自我存在感的活动。

「解读者」,就像一位给儿孙谈往昔故事的老奶奶,那些故事可能惊心动魄,可能让儿孙听得目瞪口呆。但在老奶奶的解读中,彷佛一切都已云淡风轻。

这种云淡风轻,是老奶奶经过生命洗练后,把沉重的生命议题,看的更加明白。

这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明白,比方面对分手。

一个人「看明白」分手,不是他是恋爱达人,不会分手。

我们一生会不断遭遇离别,也都会有离别的伤痛。

但当一个人反覆读起自己人生,读起几段相遇的点滴,可能使他更加珍惜当下,也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爱,而不是花在恨。

各种可能,就像各种解读,内容不同,但总有对应我们心之所向的内容。

很多我们对生命的解读,使我们超越生命的客观限制,在我们主观的认知,以及外在行动中,达到与世界之间的重新和谐。

老奶奶的解读,可能跟故事里另外一位老爷爷的解读不同。但这无妨,解读本来就是个人的,也应该是个人的。

用罗洛.梅(Rollo May)的说法,这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自我」(oneself)、「成为」(becoming)自身的过程。

所谓自我成为自身,就是一个人活出他自己,让自己更多潜能成为现实,逐步自我完善的过程。

我们这一生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让猴子成为猴子,让飞鸟成为飞鸟,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结语


我们大体只能解读我们的故事,通过解读,我们知道我们的认知和表达都来自我们的主观判断。所以我们的主观判断只是用来跟自己对话,不能代表客观答案。

这种态度,也能使我们保持谦逊,找到自己和世界、故事和真理的相对位置。

解读不适合针对他人的故事,因为他人并不见得需要我们去解读他。

有些成人特别喜欢解读孩子,但他们能读懂孩子吗?

解读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读「懂」,读懂就成了解释。解释就会落入标准答案的陷阱,落入把人简化的危险。

我想,我们降生于世,不只得用一生书写自己的故事,还得成为自己的解读者。

写自己的故事,解读自己的故事,终究人生就是故事。

故事没有答案,故事的意义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正如人生没有答案,我们的生活,述说了我们的所有。

文:高浩容  (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