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家人朋友安利心理学—打开新世纪大门

生活中好多人都认为心理学是一个神秘的学科,一谈到心理学大部分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读心术、催眠。一下子就让这个学科变得神秘并且高难度起来。


在学习心理学回家后,我的朋友就认为这个学科是一个很神奇的所在。她经常让我看看她是否有心理疾病,还经常问我能不能看透她的心。我回答不能后,她略显失望。但真实的心理学科是这样啊,它并没有那么无所不能。接着我就向她科普了我所知的心理学。

误区一:学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心理学中的确有关于微表情和微动作的观察分析学习,但并不是我一看这个人就能知道她是做什么的和想什么的哦。大部分都是被电影给夸大了它的能力。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人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另外,除了指短暂的表情外,微表情在应用上更倾向于指代那些被抑制的表情。譬如说在明显悲伤的情况下,某人表现出大部分悲痛的表情,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翘。

这时,这个人明显希望表现出悲伤的情绪,但是却不由自主的出现了微笑的微表情。由于自身理性的抑制,表现的不明显抑或较为短暂。类似这样的差异在微表情分析中更为常用。

而且学习微表情也很有难度,并不是所有学习心理就要学微表情分析的,所以下次不要总是追问我们,猜你想什么了,太难了。

误区二:催眠并不简单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只要给人几个指令,似乎催眠非常的简单而且神奇,可以让对方什么都不记得或者改变对方让对方做任何事,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催眠(英文:hypnosis,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

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催眠”这个名字本身是带有一定误导性的。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技术。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催眠师能够控制我的思想


事实:没有人能控制你的思想,除非你允许他们这么做。在催眠的过程中你的催眠师会给你建议,如果你想做到,那么就去做好了。如果你听到一个建议,你不同意,你的潜意识会自动拒绝它。

如果我被催眠了,我可能不能够摆脱催眠状态或者催眠是危险的


事实:催眠是非常安全的,实际上是在一种很高的觉知状态,更佳的学习状态。任何时候,如果有紧急情况,催眠状态的人能够自然睁开他们的眼睛,并且走出催眠状态。

 

催眠是一种“灵丹妙药”


事实:虽然催眠是一种可以快速改变的办法,而且能够保持长久的变化,但是也不存在一次催眠就可以发生奇迹的效果。每个人的改变都是基于自身的状况。

所以说心理学的确是一个很高深的学科,但是也并不代表我们学习后就无所不知,就好像经常有人调侃,学心理学毕业后去做算命的了,至少我知道我身边的学心理学的伙伴并没有这样。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研究的是自然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并不是超自然。

心理学有很多种,比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沟通心理学等等。太多了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你学心理学就可以会所有,它涵盖了太多的方面。

不过确实有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帮助,我更懂得和家人怎么进行沟通,也可以告诉他们一个行为背后隐藏的现象,他们觉得很有趣,因为他们终于了解,原来心理学不是算命那么简单。

 

原创:仙女牌心灵鸡汤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