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样拒绝别人,就可以不伤感情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工作上,同事要自己帮忙分担一些事情,但自己真的没时间和精力去做,拒绝了又害怕对方不高兴;

父母要求自己能够回到他们身边工作,但自己现在并没有做好准备,不这样做的话又担心他们生气;

伴侣喜欢干涉自己的事情,但自己又不敢拒绝,担心对方不开心;

……

其实,上述情况就是我们不敢拒绝别人,因为拒绝很可能产生一些列“失去”,比如,失去友情、亲情,以及爱情,但这样的隐忍自己又不情愿。


那么,我们该怎么拒绝别人,才不会伤感情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心理学:如果你这样拒绝别人,就可以不伤感情

01

拒绝别人,会带来伤害


当一个人表达需求,被拒绝后,会有种羞耻感,因为那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同时,这种糟糕的感觉还会引发怒火,这也是很多人不敢拒绝别人的原因。


就像前面说的例子,如果我们拒绝了同事的需求,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自己不仅失去了面子,接下来还会对我们生气、甚至感到失望,觉得我们很难相处,进而想离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被人拒绝相当于被人否定,“是我不够好,所以才会被拒绝”、“是我不重要,所以对方才不满足我的需求”,这样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但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说,如果自己一味地顺从或服从他人的要求,内心也会有种委屈感,“凭什么我都要听你的”、“为什么我的事情要听你的安排”,这样的感觉也是在伤害自己。

可见,拒绝别人,会让对方受伤,而不敢说“不”,又在自我伤害,而如何选择的背后,就是在确认“谁更重要”。


心理学:如果你这样拒绝别人,就可以不伤感情

02

拒绝别人,是让彼此成长


前面说了,如果我们过多地在意他人的想法,就不会拒绝别人,但我们都知道,成为自己,才是每个人生命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敢于拒绝别人,更重要的是,拒绝别人,是让彼此一起成长。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我们一意孤行,做事时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而是想说,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和说法,会让我们失去自己,做自己,从学会拒绝开始。

从对方的角度来说,被人拒绝是一件破自恋的事情,但那或许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会意识到,“没有人会完全无条件地爱着自己”,这是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的过程。

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被人拒绝的人,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一旦被拒绝就暴怒?因为他们的全能自恋,他们还希望周围人像照顾婴儿时的自己那样,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他们忘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需要独立了,而心理独立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接受别人说“不”。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敢于拒绝别人,是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设立边界。成人之间想要相处舒服,就需要边界感,因为那是让人理解自己的开始,更是学会尊重彼此的做法。

可见,学会拒绝别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因为那是成长之路的所需。

心理学:如果你这样拒绝别人,就可以不伤感情

03

不含敌意的坚决,

是树立边界意识的最好方式


当我们知道拒绝别人,是一件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的事情时,并不意味着,直接说“不”就是好的方式。

因为简单地说“不”,有时很难让人接受。那么,怎样拒绝别人,才不会伤感情呢?


答案是,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提出来的,意思是“我拒绝你,态度特别坚决,但是我没有敌意”。


也就是说,在某件事情上我拒绝了你,但并不代表我不喜欢你,我不爱你了。


就像前面说的例子,父母要求我们回到他们身边工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或真的不想回去,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父母自己真实的想法,然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

因为父母要求的背后,就是在确认我们对他们的爱。

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关键是两步:


第一步,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二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爱意。


心理学:如果你这样拒绝别人,就可以不伤感情

其实,那些拒绝后生气的人,大多是因为感受到自己不重要,而如果我们能够在拒绝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在意他们的,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内心的伤心和难过,以及气愤。

当然,如果有人在我们“不含敌意的坚决”的拒绝后,依然很受伤,觉得我们很难相处,这或许说明,这段关系本身就不值得维系,这个人本来就不值得我们在意。

因为真正在意我们的人,爱我们的人,一定会允许我们做自己,并接受我们没有敌意的拒绝。


另外,我们还要意识到,建立边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也是他人理解我们的一次机会。


理解自己,并不是别人的义务,但把自己变得更好地被理解,那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而没有敌意的一次拒绝,就是最好的开始。

总之,我们要懂得边界感在人际关系互动中的重要性,因为不敢拒绝,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而学会不含敌意的坚决,可以让关系健康维系下去。


心理学:如果你这样拒绝别人,就可以不伤感情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