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过心理这道坎

文:闫娇会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咨询中,人们常常会这样表述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就卡在那里,很难受,上不去下不来”

“就是迈不过心里这道坎”

“我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我进了一个死胡同,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人困顿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思维总在几个问题中转圈,循环往复;

拘囿于痛苦,伤心,委屈,愤怒、后悔等等负性情绪之中,久久的不能释怀。


在这种状态中重复着、挣扎着,无法与自己和解,无法与他人和解。

有时困惑不已,觉得自己道理清楚,可是就是过不去这道坎。

 

每当我听到有人用“卡”“坎”“牛角尖”“死胡同”等等这些词描述一种心理状态时,不经意间总会强化我的一个想法:“既然能进得去,就可以出的来,接着会追问,人是如何进去的,又该如何走出的来?”

下面我们来看个例子


一、疑惑瞬间


 1


一位亲戚这样描述她的状况:20多年来,丈夫总是把挣到每一分钱交给她,由她安排家庭的一切开销。自己多年来尽心尽力操持家务,养育孩子,丈夫也一心一意为这个家在外打拼。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他们自己的生活。

可是就在四个月前,丈夫把挣回来的钱放到一个他自己常用的柜子里,没有交给她。

她看到丈夫突如其来的举动,心理很“疑惑”,不是滋味,想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事后想给亲戚、朋友说,但又觉得没必要,即便说了,也不理解。

就这样日子照常过……

慢慢的,觉得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脑子里总在想这个事情,心不在焉的做着别的事情。

以前感兴趣的事情也没有兴趣,以前是一个爱说爱笑的人,现在越来越不想多说话,也不想笑,也不想和丈夫好好说话。

常常想起这20年来丈夫的种种不是,甚至会想到结婚前对丈夫不满的事情。

觉得自己委屈,原来自己挺能干,一直为这个家付出,现在年龄大了,没用了,没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生活管理家庭生活,丈夫嫌弃自己。

心总是觉得悬着,就像一个悬者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砸到自己身上,在一种等待中却没有应对办法。

有时,早上醒来恍惚中,感觉就像在一个四面有着围墙,但看不到门,听不到声音,看不到人的地方,好像自己一个人,也不知道在哪里,很奇怪。

自己也劝自己,没必要因为这件事情天天心情不好,可是一想起来就是卡在那里。

不禁要问,这位亲戚是如何被“卡”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的呢?


2


现在把注意力放在一个点上:丈夫没把钱交到她手上,引起她“疑惑瞬间”。

别小看这个短暂的瞬间,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把这一个瞬间看成习惯意识模式中的缺口,短暂的意识虚无状态,他常常利用这样的瞬间来开启催眠性治疗。

这状态的作用是:一种习惯心理联结网络被搁置,而开启另一个种心理的联结网络。

在开始学习艾瑞克森催眠时并没有觉得“这个瞬间”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遭遇到类似的“瞬间”时,我才体会“这个突如其来的疑惑瞬间”带给人的心理的威力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会不断地遇到难以对付和让人迷惑的情境,它们会不同程度的震动和中断了个体平常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新的解决方案和意象浮现时,心理的困扰就会产生,心理就会进入一种迷茫,防御,情感隔离的状态之中,就类似于这位亲戚的状态。

“疑惑的瞬间”,打破她们夫妻之间20多年的一个安全、熟悉的、习惯的心理空间,搁置曾经建立起来的心理联结网络,而启动存在于心理另外的联结网络。

接着我们来看,心理的联结网络是什么?


二、心理联结网络

马斯洛在《动机理论》一书中这样表述: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不仅在肠胃功能方面有所变化,而且在许多方面,或许甚至在他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方面都有所变化。他的感知改变了(他比以前容易发现食物),他的记忆改变了(他会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回忆起一顿美餐)),他的情绪改变了(他比其他时候更紧张、激动),他的思想活动的内容改变了。这些现象可以扩展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所有其他的官能、能力和功能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被饥饿所主宰时,他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时刻的他。

马斯洛承认虽然饥饿这个特定的需求引起一系列反应并不能适合解释所有的心理过程。

但这段话可以能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人是一个整体,受到一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信号,人的感知觉,认知、情绪,行为,等生理和心理方面会切换进一个不同与其它时间的心理、生理的状态。

那照此来看,“这个瞬间”之后这位亲戚出现了那些变化呢?


感知觉

对引起触发事件的类似人、事情,信息高度敏感,比如:听到有人说丈夫出轨,谁的丈夫这个月给了多少钱等等类似的事情。

记忆:

想起的好多这20年来丈夫的种种不是,甚至会想到结婚前对丈夫对自己不满的事情。丈夫不值得信任的,更容易发现丈夫不好的一面。

安全感降低

心总是觉得在悬着,就像一个悬者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砸到自己身上,在一种状态中的等待中,却没有应对办法和能力。

情绪:闷闷不乐,委屈,抑郁、焦虑情绪。

认知:现在年龄大了没用了,无力管理家庭生活,丈夫不信任。

自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无价值感。

这位亲戚经过“疑惑瞬间”从一个习惯的,放松的、快乐的,稳定、安全的状态,


转换到一个不习惯的,紧张的,不愉快的,疑惑、不安全、自我怀疑、否定的状态。

当人进入这个状态时,就会被体验到“卡住”“进入死胡同”“有了一道坎”被搁置到某种空间之中的感觉。


有人可能会描述一个人孤独的在一个岛上,

也有人描述大海上一个小木船上无法靠岸,

有的会描述掉在一个大坑里,

……

进入这个状态后,人会不停地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找到一个通道可以跨越心理这道坎,把自己拯救出来。

无数次的思考,试验之后,无法离开这样的一种状态,不得不寻求心理帮助。

如何在人的心理网络中找到这个通道,是来访者与咨询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心理网络中的变化通道


1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整体,受到外部刺激事件会引起需求、认知、情绪、记忆、行为、自尊、思想等一系列变化。

事实上,这一过程也可以这样理解和使用,这些环节中任何一环的变化都可以引起网络中其它环节的变化,从而整个人发生变化。

所以咨询师并不需要对来访者的所有方面进行干预,而是与来访者在心理网络的任何一环或其中几环中找到打开跨越这道坎通道,然后来访者会自己走出来。

正如欧文亚龙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所说:“我的任务是移除阻碍来访者成长的障碍。我没有必要去做所有的事情,我没有必要给病人注入成长的欲望,向他们灌输自我实现的个体所具有的种种特点,例如,好奇心、意志力、对生活的热情、关怀、忠诚,等等。我要做的就是确定障碍并且移除障碍。剩下的工作将受到病人自身实现力量的推动,会自然而然地完成”。

但这个通道不是显而易见,不然也就不会有人需要心理咨询,自己就解决了。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无论是在认知、情绪、行为、思维、价值观都会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

意识是以知觉为基础,根据外界现实情境而瞬息万变的,它负责自我理性决策,负责社交、语言、外界事物如何运作、如何组织、关乎责任、计划,目标。


潜意识的大部分资源是用来完成一些背景任务的,比如,用来筛选流入的各种感觉;自动完成一些生活任务,比如骑自行车,你不需要考虑那只脚该用多大的力,会在潜意识中自动完成。


潜意识里的一些内容是可以在意识和潜意识间自由转换;


一些是存在于身体当中,非语言的,拥有很多感受;


一些内容就像和我们捉迷藏,好不容易藏起来,想找到它,是不容易的。

在人类所有的生活的中,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是协同发挥作用,

所以开启改变的通道需要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上工作。


2


以这位亲戚为例可以通过情绪的疏通、认知改变、自我存在感和价值、重新看待与丈夫的关系等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联合,打开跨越心理这道坎的通道。

 

  • 首先是建立一种共情,理解,接纳心理环境,尽可能理解她在这个困境中认知、情绪、自我迷茫感允许她自由展示,尽可能被看见,尽可能的了解她的情况。

  • 然后通过评估,聚焦在情绪方面

    因为从发生这件事情后,她没有给别人说起过,她表现出产生情感的隔离,这可以理解为,是她的一种自我保护。她需要在一个充分安全的环境下,在意识层面表达在这件事情发生时所感所想。

  • 但在意识层面受到理性的限制,表达并不能彻底让她的情绪流动起来。比如:她觉得委屈,如果仅是意识层面的表达,即便说好多次,委屈感依然还在。

  • 因为情绪是带着能量储存在身体里,需要投情到一个对象上才能充分的流动起来。

    就要借用她描述的的一种意象,绕过意识的理性控制,与意象中的人,物、场景的对话来开启更深层次潜意识的情感流动。

  • 这种情感的隔离,就像是人得了感冒、发烧,但不出汗,中西医都会用解表解决发烧的问题,根据感冒情况不同,中医可能配合调中,西医配合消炎。

    人的心理也有类似感冒的这种特征,特别难受,但就是说不出来,哭不出来,等到她说出来,哭出来,情绪流通了,她会感觉到从心理和身体通畅,就像封闭的空间开启一个通道。

  • 接着可以和她一起重新唤起存在于她内心能力与潜能。

    由于一段时间被“卡住”这种心理状态,生活在一种模糊,混乱的节奏之中,需要重新调整生活节奏,循序渐进的变化会随之发生,心理这道坎也就跨越了。

有时这个通道是一种情绪的流动,有时是一种认知的改变,有时是一种行为的改变,有时是自我接纳与认同……

因人,因事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有时情况要复杂的多,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性的人,不会是依据那种心理学理论被“卡住”,“进入死胡同”,而遵循的人性的特点,人格的特点,生活中的特定情境而引起心理被“卡住”的状态。


3


我把人被“卡住”的这种心理状态分为三种:


第一种,日常生活境遇中事件引起;

第二种,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情结,具有个人独特性;

第三种,人受自我意识的限制,这种其实是普遍存在人们心里,也是每个人都需要个人成长的原因在。

有些人可能是三种情况纠缠在一起,有的可能会是其中一种。

这篇文章是以第一种现实情境事件引起困境为主,相对来说比其它两种情况要容易改变(严重的创伤另当别论)。


因此,咨询中需要从来访者生活化的语言中区分

那些问题属于自我意识的限制造成的,

那些由于人格特点造成的,

那些是现实情境事件而引起的。

就像这些亲戚,属于现实情境性事件引发的,走出这样心里状态比较容易一些、用时也会短一些。

有些是有人格基础的,时间长,比如:有人描述的一种状态是从童年开始的,由于父母养育问题,使得她总会有种“多余”感觉,只要在3、5个人的小团体中这种“多余”感觉就会出现,影响人际交往。

对于这样情况,就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要多一些。

这个的原因可以借用达尔文《人类与动物表情》书中一段话来解释。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神经纤维的兴奋次数愈来愈多,那么这些神经纤维的传导能力也跟着增大起来,这种说法,不仅可以应用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方面,而且也可以应用到那些和思考行动有联系的神经方面去

比如:一个人开了十年的手动挡汽车,然后换成自动挡的车,知道没有离合器,但那只采“离合器”脚,不由自主想去踩离合换挡,总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知道了道理还是不能改变的原因。

改变不仅是一个观念的、认知的、语言上的改变,

其实我们身体也是有记忆的,这也正是潜意识力量所在,

需要反复做一些训练,改变才能循序渐进的发生,自然时间就需要长一些。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了类似的心里困扰要早一些寻找帮助,避免长时间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会不断加深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印记

最终一个人的改变是源于他的内心,咨询师只是给改变提供一个良好的情境,

就像米尔顿艾瑞克森这样比喻:孵化器为鸡蛋的孵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实际的孵化源于鸡蛋内部生命历程的发展。

心理咨询师只是作为人类群体的成员,希望在群体生活中,在应对必不可少的痛苦中,以期望能减少人们心理的困扰,痛苦,增强忍耐痛苦的能力,从而尽可能为幸福时光增容而努力工作。


跨越心理这道坎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

我们都在在路上,共勉!

 

作者简介:闫娇会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理性与激情同在,热闹与独处共享,人生旅途中的同行者、陪伴着、聆听者。咨询方向: 婚姻家庭、个人成长、情绪困扰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