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热点来写好心理学文章?|热点类文章模板

大家好,执行此模板,初衷在于提升平台文章的整体质量。

 

本模板是一份结构清晰、指导性强、可执行、难度较低的文稿模板。

会通过拆分三篇平台文章作为案例,帮助大家理解模板。

 

稿件字数原则上没有控制,1500-4000均可。但基于互联网阅读习惯,不超过2000字效果较好。

 

大结构:四段式

第一部分,提出现象或问题,详细描述现象或问题

第二部分,现象或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问题

第四部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一、第一部分,提出现象或问题,详细描述现象或问题

 

举例:

本篇文章从社会热点贵州公交车坠湖案切入选题:情绪系统对归因方式的影响。

 

案例描写中

有最新结论:

37名已搜救出的乘客中,20人已无生命体征,1人经抢救无效身亡,15人受伤,1人未受伤。

有背景信息:

2016年,张某离婚,寄人篱下。自己的自管公房面临拆迁,申请的公租房迟迟申请不到,他经常抱怨“家庭不幸福”、“日子不如意”。
没有房产、没钱买房、前妻不管他,25岁的儿子不养他,张某憋了四年的气。

有观点和议论:

但自己过得不好、走投无路,就可以伤害不加防备、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吗?
伤害不加防备之人,叫偷袭,能做出这种行为的,是真小人。
伤害手无寸铁之人,叫恃强凌弱,能做出这种行为的,是真懦夫。
但那些无辜的人,凭什么为他的死垫背?

 

信息增量足够,场景描写细腻,有情绪有观点,让用户能迅速被带入。

 

其他素材也是一样。

影视类,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等,抓住某一个片段描写,也要做到有场景、感受描写,话语引用,必要背景介绍以及作者自己的观点。

娱乐热点、社会热点,要交代清楚热点背景,注重冲突、新知。

生活细节描写,场景描写要离读者足够近,有细节,有对话,有感受。

 

必要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将特例拉回到用户身边,增强代入感。

 

第二部分,现象或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分析现象或问题,要注意2点:

1、从现象点出本质的过程中,逻辑要清晰,否则说服力会很弱。

2、解释心理学本质时,要避免“掉书袋”,表述太论文,否则会劝退。

 

举例:

本文该部分一笔带过,虽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过渡不柔顺,造成了文章板块间分裂感明显,结构缺失: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时,马上想到的一种心理状况是:嫉羡

这里可以试着将后面的部分内容整合、提前。从考生的哪些方面可以判断,她是嫉羡?当时的情况下,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同时,叙述口吻比较书面化:

嫉羡的定义:当别人拥有某种我们渴望但缺乏的财富、特质或好运时,我们所产生的不满或怨恨。
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中,我经常看到的嫉羡有两种:抑郁性嫉羡和敌对性嫉羡。

 

可以试着用较为简单易懂的话语,来解释心理学概念和分类。之后再和传统意义的嫉妒作区分。

 

第三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问题

这部分是作者心理学功底的体现,既要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讲得简单易懂。


举例:

而付出什么样的行动,则与人们的归因系统密切相关。归因分两种:外归因“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内归因“所有的错都是我自己不好。

合理的归因方式,是将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外归因”来解释,比如逛街遭遇下雨,怪天公不给力,不怪自己这时出门;
将可以解决的问题用“内归因”来解释,比如工资买衣服花光了,关键时刻没钱,不怪社会不公,只怪自己没有存钱意识。
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则反其道而行之:
逛街遭遇下雨,都是自己这时出门的错;口袋里没有钱,都是社会分配不均、物价太高的错。

 

这里有两种方式可以借鉴

1、大胆引用文献,引用一段,解释一段,看起来会很厉害,Knowyourself经常用这一招。


2、讲一段心理学知识,夹杂一个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事情、影视剧/书本的片段、被修饰过的咨询案例、社会热点、娱乐八卦等等。这样夹叙夹议,会使得文章有趣易懂,有代入感。


 

第四部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很多读者看文章,除了想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更多的是想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这部分就需要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一般情况可以从两个维度给出:

1、如果你有这方面困扰,可以怎么做。

2、如果是你身边的人有这方面问题,你可以怎么帮助他们。

不一定都要,看文章具体需求。

 

方法论方面也可以分为两部分:

1、认知方面。包括接纳自己,破除旧有认知障碍,厘清原生家庭影响,提升配得感,明晰内心需求等等。

2、行动方面。包括感恩日记、冥想、具体的沟通话术等等。

 

切记,该部分要结构清晰完整,必要时可以按照1、2、3、4…列出。

认知方面要共情读者,行动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出现读者读完之后依旧不知道要怎么做的尴尬。



作者:壹心理内容部 朴素的树

特此感谢对平台文章的写作支持~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