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你,我的宝?

今天逛街时,看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儿子特别想要玩具,一开始的时候,妈妈友好劝孩子:咱家不是有玩具吗?孩子听话,乖。后来孩子仍旧在地上撒泼打滚,还把周围的玩具也扔在地上,场面一度混乱。

 

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呢?

 

我大胆来猜测一下


一、 继续温柔的同理

 

你可能会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或许是觉得好玩有趣,或许觉得拿了它可以展示一下。你现在拿不到玩具,你觉得很委屈,觉得这样子争取妈妈就会给你买。


但是你这样的行为让妈妈感觉你很没有礼貌,也让妈妈感觉很丢人。你如果你继续这样,妈妈是不会买的,并且还会很生气哦!

 

二、 继续打骂


继续用很恶毒的话当众骂孩子,甚至会动手。

 

 、冷漠的走开 

无视掉孩子需求,冷漠的走开。

 

以上的几种,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其实不论哪种解决办法,都是单一的。

 



如何为维护好家庭关系?

 

倾听你的声音:

共情


遇见问题时,首先去倾听对方的声音感受他的感受,并表达出来。阿德勒心理学说过,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小孩子,也有独立的感受与人格和个体,去倾听去表达,去表达出想但一直没有表达出的内在声音。

 

曾经有一个视频片段,讲的是女娃娃一遍哭一边说妈妈不爱她了,为什么呢?


因为表姐来了,妈妈把她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拿给他不说,女娃娃跌倒了,妈妈也没有第一时间过来关心她,扶起她。女宝宝的一句话说得很好,说你连我都照顾不好还照顾别人呢?到底谁是你亲生的呢?


你刚刚说换位思考,那你应该替我考虑一下,我磕倒了那么疼,你都不来,我就是以为你不爱我了,你还和他们说说笑笑。


视频最后,那个妈妈也做得很好,她说,这件事情,我确实做的不对,我沿袭上一辈的教育理念,过于关注其他人,而忽视了宝宝的感受,在这一点我是不称职的。


在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很多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打压式教育,总觉得孩子太小,没有自己的感受,共情,从自己做起。

 

倾听你的声音:

不批评,不表扬



很多父母都会做到共情,但鲜有人知,在平时的交流中,是需要批评还是表扬呢?


其实是不批评也不表扬,大多数父母可能到都会倾向于表扬法,但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是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演,举个例子,不错嘛,你做的很好,这种行为中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


譬如,有的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


这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说话方式,取而代之的额是对对方说谢谢,谢谢你的帮助,谢谢你的理解,形成一种纵向而非横向的沟通。

 

倾听你的声音:

丢掉原生家庭中的悲伤

正确面对下一代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特别火。


从前呢,我们觉得自己性格不开朗、婚姻不幸福、事业不成功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出来以后,好多人惊呼道,原来我现在的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导致的啊。

 

虽然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依然让我们自卑、焦虑、痛苦,但我们心理上释然了。当问题再次袭来的时候,我们会飞速搬出一个叫做【原生家庭】的盾牌,高举在头顶并理直气壮的念着那句万能咒语——「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言下之意在于:因为童年不幸我才会这样的,这不是我的错啊,我也没办法。


这种理论,来自心理学的主流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成年人的性格缺陷和人生不幸,都可以从童年找到根源。童年时的创伤,对一个人长大以后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理论,并把这种论调称为原因论。原因论的特色句式就是:因为你从前遭遇了怎样怎样的不幸,所以你现在会变得如何如何的悲惨。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提出了目的论。

把自己裹在原因论的铠甲里:因为我童年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有种种缺陷。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男人,多年来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闭门不出。他很想要像正常人那样拥有一份工作,但是他非常害怕到外面去,一出门就心慌,手脚发抖。


青年认为是因为这个男人过去受过什么创伤才导致他无法出家门,比如从小受父母虐待,或者是在学校、职场受到过欺辱。总之这个男人的现在是由过去的经历决定的,这就是原因论的看法。

  

但哲人认为,这个男人不能出门是因为他不想出门,他先有了不想出门这个「目的」,然后才制造出来一出门就会心慌、手脚发抖的「症状」。

但是,人没法长期做一件自己不能说服自己的事情,他需要给自己闷在家里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关于童年创伤的原因论,以及流行的原生家庭学说,就是给这种人提供的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所以我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变得一出去就会心慌手抖。因为童年时的创伤持续发酵,所以才产生了现在的症状,这是多么自圆其说,同时还富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悲剧感。


但人生不是看戏啊,这个男人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如果让自己沉浸在童年创伤和原生家庭带来的悲剧氛围里,对自己除了精神麻醉以外,并没有任何好处。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划重点再重复一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所以,对于我们可爱的宝宝们,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原生家庭的伤害去影响他们,而更应该丢掉之前原生家庭的悲伤,正确面对下一代!

在宝宝争吵要玩具的时候,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原创:Russell~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