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学会“等一会儿?”

我上班路上有一家幼儿园。今天从那儿过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气哼哼地从里面出来,后面一个小男孩儿追着大喊“等一会儿,等一会儿”。


忽然很辛酸,自动脑补着各种情节,不外乎不想上幼儿园,讨价还价未果,说到底还是不想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某种心愿不能立刻满足,不能“等”。


“等一会儿”!是啊,很多时候,人们,包括孩子和成年人,大部分痛苦都来自于不能“等”。


要么是急着干预,时机不成熟,撞得头破血流;要么是原地放弃,若干时间后再后悔不迭。

所以,我们来聊聊培养等待能力的方法。

首先是“不必等”。


什么叫不必等?对于出生几个月的小婴儿来说,就是饿了有吃的,困了有床睡,想玩儿有人陪,自己不清楚的事有人帮着揣摸准确处理得当。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能按时按点吃上饭,看到家人,能学习也能休息娱乐。

这些会在潜移默化中帮人建立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规律的生活环境,稳定的需求满足也让他更有空间和精力去完成生活中重要的课题。

一个人愿意等,能够等,来自于他最弱小的时候有过被无条件满足的体验。这种感受让人觉得克制一下会有光明的前景,而且也坚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第二步是“等一会儿”。


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地方是把握尺度:“一会儿”到底有多长?


“等一会儿再玩儿”,如果一个小学生连续写作业一两个小时,这个“一会儿”就太长了;“明天给你买那件五百块的卫衣”,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消费者,这个“一会儿”可能有点短。

更麻烦的是,这个标准除了和年龄有关,更要参考当事人的心智发展水平。


有些小朋友专注能力很强,甚至超过大人;而另些被惯坏了的青少年则急功近利,焦躁不安。


还有一个相关因素是要等的事情有多重要。对于一个人而言,很重要的事情等的时间耐受更短。注意,这里说的重要性是以等待者体验为标准。

找到这个恰当的尺度,一点点坚持,一点点延长。人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然后,顺利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步是“选择等”。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与定位,觉得自己有前途,有能力,那么,他自然会为了长期目标有选择地克制一些欲望。


但是如何坚持呢?需要很多方法。所以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自我管理。

比如,有的孩子很想晚上上床了再背会儿书,但总是枕边多放一本小说,这个环境就阻碍了他锻炼延迟满足的能力。


还有的学生特别希望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却没有客观评估分析试卷的工具,会影响心情,并最终影响理想品质的培养。


当然,成年人一边决心减肥,一边为多吃一口高热量食物痛骂自己,这种思维方式也常常会事与愿违。


我们从来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虽然每个人都曾经这样以为。一个人总会渐渐看到生活的真相和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里,等待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坚信并且不断体验到之后的美好,这让克制,等待,以及整个人生都很值得!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