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 壹心人6大作业3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大家好,这里是壹心理互助社区出品的音频解惑节目,听一个心理锦囊,解决一个心理问题,我是心理作家奔腾笑笑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想要别人的零食,但不愿意分享零食给别人;

同样大的孩子,有的愿意分享,有的就不愿意分享;

面对不愿分享的孩子,大人难免感觉尴尬,

和孩子较量一番后,经常是孩子苦恼、大人暴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锦囊主题就是: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01

为什么会孩子不愿意分享?

 

我们可以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来找到原因。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成人)。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的思维刚刚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例如,这时的儿童可以学会看着镜子,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而不是镜子中的自己。另一个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例如,儿童在这一时期可以学会用手拉动面前的毯子,拿到毯子上放置的玩具,这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

 

所以,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刚刚萌芽,较少会出现主动的分享行为,偶尔有的话也是非常态现象。

 

前运算阶段(2-7 岁):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证实了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认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如“我一走路,月亮就跟我走”“花儿开了,因为他们想看看我”。

 

所以,此阶段的孩子很难考虑别人的需要。更接受别人给他分享玩具,而较难换位思考说,别人也需要他分享玩具。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去自我中心,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在此阶段,孩子的认发了质的飞跃。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就更愿意发自内心地主动分享。

 

了解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分享的影响后,家长们可以降低一些焦虑。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孩子来分享。

 

02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1、传达分享的意义

 

不要只是简单地对孩子说“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样”,还得告诉他这样或不这样的意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让孩子获得友谊、受欢迎”、“使孩子从小了解社会规则”——这些都是分享行为所蕴藏的内涵。

 

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才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

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只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人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和分享。

 

2、尊重孩子的情感

 

虽然我们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知道孩子在7-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已经能换位思考,主动分享了。

 

但每个孩子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当他们面对自己最爱的玩具、不喜欢的人、状态不好等情况时,孩子也许确实大方不起来。这时家长们应该表示理解并尊重。这份尊重反而能让孩子可能在这次或下次愿意去分享了。

 

这时,家长们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行让孩子分享。因为分享不是剥夺,更不是伤害。先要让他知道自己拥有分享的主动权、体验分享的过程是安全快乐的,孩子就能坦然面对这种分享时暂时的失去。

 

3、善用奖励的手段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并将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奖励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强化,它作为分享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加以运用。

 

当孩子确实“忍痛割爱”时,及时对孩子进行物质嘉奖或精神鼓励,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他的失落情绪,并强化他的分享意识。

 

原则上以精神性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

 

还要注意处理好强化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衔接过程,让分享、谦让成为孩子的自然之举。

 

4、树立榜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班杜拉提出了社会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既然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所以,我们可以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家长、老师、同伴或艺术作品如书籍、动画片里的典型形象。

 

潜移默化中,榜样身上爱分享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

 

5、分享形式多样化

 

我们不需要把分享局限在物质分享范围(玩具、书籍、食物等)内,可以考虑更广的分享形式,如精神分享,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他们的情感和经验。


当孩子们旅行回来,可以邀请他们给小朋友分享一下旅行见闻或内心感受。

当孩子们新学习了一项技能,比如学会了一首歌,可以邀请她给家长唱一唱。

甚至当孩子们不开心的时候,也可以邀请他们分享一下这样的感受,让他们知道有人在陪伴着自己。

 

当孩子在精神分享中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或意义,就更能自然地去做物质分享。

总结一下今天介绍的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分别是传达分享的意义、尊重孩子的情感、善用奖励的手段、树立榜样、分享形式多样化五个方面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祝福大家能从点滴开始尝试,不断修正,让孩子学会分享、享受分享!

感谢收听本期「心理锦囊」,想听更多心理学内容,欢迎加入壹心理互助社区。

参考文献:
云南教育信息中心编,云南现代教育教育信息化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 2015
作者:奔腾笑笑
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