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 “有温度”的个人边界?

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自我边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是应运而生,虽然它早已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


“个人边界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限制线,这条限制线将个体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类似于人际社交距离。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边界存在于我们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中,另一个人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不管我们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


02


我们常说的边界有物理边界和内在边界两种:对于只有物理外形,没有“生命内涵”的个体来说,只有物理边界。比如桌子、椅子、房子等;而对另一些既有物理外形,又有“生命内涵”的个体来说,即存在物理边界,也存在内在边界。比如人。


与物理边界的可见、直观、稳定相比,内在边界是不可见的、隐形的、不断变化的,更不易让人觉察和识别。有时连当事人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楚。


比如:作为身体各项功能正常的个体人,我们能很轻易的感受到身体的物理边界。当别人触碰了我们的身体,我们会有很明显的感觉。如果让我们不舒服了,我们会立即回馈,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这种“侵犯”行为,或回避、逃离这个场景。以保护自己。


可我们要判断出别人是否“侵犯”了我们的内在边界,却要难得多。我们只能通过心理感受来体会,某件事让我舒服了,还是让我难受了。


这个舒服或难受,到底是因为我“侵犯”了别人导致的,还是别人“侵犯”了我引起的?而且针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从这个方面来说,内在边界我们也称为心理边界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所强调的个人边界,更多的是指内在边界,或心理边界。


03


从心理发展上来看,我们的个人边界是逐渐形成的。正常、健康的发展轨迹是:从孕期的与母亲一体,到分娩、学会走路、长大,慢慢的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与母亲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完全分离,形成自己成熟的个人边界。


遗憾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会形成一部分与母亲分开,一部分还与母亲“共生”。


造成与母亲的个人边界不清。而我们与母亲形成的这种关系模式,无意中会“移植”(投射)到以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


04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容易把他人和自己混淆在一起,要么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要以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也经常把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混为一谈。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他人的需求,或把他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


会过多的向他人,或要求他人向自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依赖他人或他人依赖自己;最终实现与他人亲近,融为一体。


在边界不清的关系中,我们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被他人不公平对待时,只会忍气吞声;为了讨好他人,可能放弃自身信念;而且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好坏”。


而健康的边界是,我们“在一起”的前提是,首先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来看待、尊重。你有你的喜怒哀乐,我有我的喜怒哀乐,我们都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我可能希望你能“陪”我走一程,但我不会强求,也不会因为你的“不陪伴”而怨天尤人。


在健康边界的关系中,我们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说抱谦,但不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被他人不公平对待时,我们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不会只是忍气吞声;我们也不会为了讨好他人,放弃自身的信念;我们会倾听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但不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不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好坏”。


健康的边界,既让我们感到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也会让我们感到来自他人对我们边界尊重的“温暖、支持”,不孤单。


05


如何建立一个有“温度的”个人边界呢?


那就是个人成长,个人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觉察,觉察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感受的来源,捋清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的问题。然后在这些问题上慢慢“建构”自己的边界—-清晰的、保护性的、坚固灵活的


最后想说的是:建构自己健康的个人边界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同时期,对边界的认识也会有所变化。它是促使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度链接的“安全保障线”,不是隔开我们与他人链接的“分水岭”。

原创:心玥诚服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