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近期有宝妈问我,我女儿三岁,怎么她总是一会儿玩玩那个,一会儿玩玩这个,一点都不专注呢?可以感受得到她作为母亲的焦虑。

孩子能够在一件事情上的专注时间一方面是由生理成长因素决定,随着ta的年龄,ta的专注时间会逐步延长。但是如果要求一个3岁的孩子就专注在那里学习30分钟这实在有点强人所难。所以做父母的,先让我们放下内心的焦虑,了解一下孩子的发展规律,然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对。

负责儿童注意力的大脑分区是额叶区。因为孩子这一区域处于发育中,所以对孩子的专注时间应当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来理性看待


一般来说,2岁的孩子注意几分钟,5分钟到10分钟都属于正常;大一些的孩子,比如4岁、5岁,能提升到20分钟左右,并且随着孩子长大,逐步延长。

这些都不是完全标准的时间,因为孩子的专注力也会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亲子沟通方式,环境的因素,任务难度不匹配,内在的驱动力等等。不如来探讨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从而来帮助孩子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吧。

01

为什么说帮助

孩子保持注意力?

我认为但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工作”,比如拧瓶盖,比如舀豆子,他们会非常集中注意力

从对我自己孩子的观察:孩子会本能的找到某项ta感兴趣的活动,不停的自我练习某种能力,集中精力的练习,以获得这个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增强,又会大胆地尝试新的工作任务,不断良性循环,这就是成长中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但是在他们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大人往往扮演着很讨厌的干扰角色。试想一下,当我们非常想获得某种能力,用我们的内在驱动力,激励着自己不断练习,但是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个巨人,不断地在一旁指挥,不断地说话来打扰,这是不是很令人恼火的画面?可能孩子因此就不练了也不玩了,本来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刻,反而被破坏掉。

性格比较强势,或者期待比较高,比较焦虑的父母往往会成为那个讨厌的巨人孩子在很开心的尝试怎么拧瓶盖,这个时候,家长看到请不要去打扰ta,在这个时刻甚至夸奖都会变成一种打扰。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提到,这种外在动机往往会削弱内在驱动力

很多家长看着会非常着急,觉得哎呀,怎么你这个手就是不会使劲儿呢,来我教教你,你应该这么拧 ,你应该把手放在这里,然后这样……,焦虑的家长会让孩子非常具有挫败感,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行,怎么做都不对。

指挥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厌烦,孩子感到养育者总是在限制ta的活动,ta很想获得自主性,ta想要自由。孩子会觉得,明明很享受现在这个任务,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呢,你动不动来一句,哎呀,宝宝你真棒,哎呀,宝宝你真的好厉害,宝宝这个时候内心会翻白眼,并不觉得被表扬或者被激励,反而是被打扰。

所以当你观察到你的孩子,在很认真的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这个事情在你看来如何的幼稚,你又如何着急得想去“帮忙”,请你首先不要干涉,也放下自己的期待,安安静静地陪伴在侧,不要急于去表扬,不要急于说教就让ta安静的琢磨一会儿。就像著名的蒙台梭利女士说的那样: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02

我们应当怎么做?

  • 在专注的玩耍之后,养育者给予具体的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更加有动力,并获得自信。

在孩子多次尝试后终于成功地做好了某个任务,比如成功地拧上了瓶盖,孩子往往会抬头看看养育者,如果养育者不在身边,他们通常还会跑过去宣扬一下自己的小成就,在这个时刻,我们养育者要给予的是具体的积极的反馈这会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

在Self-Determination 理论中,提到的一个实验是如何有效的提升内在驱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实验发现当老师提供给小学生更多的选择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控力会增强。这些孩子们比起那些被老师用控制性语言和直接的奖励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的学生们会更加自发的去完成任务(Deci, Schwartz, Sheinman, & Ryan, 1981) 

总结得出:比起直接要求或者物质奖励,积极的反馈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比如孩子练琴,在孩子练完以后,比起给一块糖吃或者简单说一句,“嗯不错,挺好”,不如具体的反馈一下:“这个谱子我听着在哪一段很舒服,我觉得特别用心,强弱处理的让人听着真好听。但是有一段是不是还需要练习”。这样的反馈会让孩子更加有动力,也更有益于专注的做喜欢的事情。

  • 给孩子具体的相匹配的任务也会帮助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一个妈妈问过我,我想让我的孩子去拆快递,她怎么就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一点都无法专注呢?

这个拆快递的任务对于一个3岁的娃娃的来说,真的有点抽象。孩子的理解能力还不能像大人一样。而且这个任务有点高于孩子的能力水平。

我就跟她说,拆快递分好几个步骤啊,拿剪刀,用剪刀剪开,然后拆开不止一个包装,一层一层。孩子听到这个任务,大概想的会是放弃,觉得无从下手。


所以任务的具体化,比如让孩子“练琴”,改成“我们把昨天老师布置的谱子练习熟练”,并且任务难度是孩子能够做到的,那会更有利于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03

我们创造的环境

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专注呢?

  • 有一个经常会起反作用的就是我们家里创造的环境

我们爱孩子,所以会大量的给孩子买玩具,玩具商也是抓住了家长的爱子之切,不停的设计各类声光并茂的玩具。但是这些其实并不那么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结构最简单,最原始的玩具对孩子来说反而是最好的。比如说积木啊之类的。

  • 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那么多刺激的小环境。

一次玩一种玩具,其他玩具就收起来。不要摆的满地都是,这个问问玩不玩,那个问问玩不玩,搞得孩子就是东看看,摆弄几下,西看看,摆弄几下,不会停留在一个玩具上认真玩耍。

我的父亲就特别喜欢给孩子们买玩具,玩具多到导致我们得腾出一个地方来专门贮存,我们会把一些玩具藏起来,然后定期收拾一下外面放的玩具,换几样。每一次玩,就专注玩一个,其他的就收在原有的地方。

  • 过早地长时间看电视也会造成不利。

美国儿科协会其实不提倡过早的长时间看电视。Dimitri A Christakis博士的研究中,3岁以前每多看一个小时的电视,7岁就多10%的可能有注意力障碍。

在1-3岁,一定不能给孩子大量的看电视,每天可以看,规定时间,15分钟。跟孩子讨论电视中的内容,刺激他们主动思考,不是只在被动的接受光影闪动的影像。

还有很多家长会长期开着电视,这个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非常的大

Foley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孩子卧室有电视,或者把电视当作背景声音,幼儿往往在理解他人的愿望的任务中表现比较差,也就说,电视背景音阻碍了他们与真人建立积极关系的发展。

对于幼儿阶段,所有的学习一定是要真人互动效果才好,所以我一直不提倡幼儿时期的线上课程,幼儿需要与真人互动,在互动中学习。

  • 言传身教的作用。所有的孩子都会模仿大人,都会以大人作为榜样。

如果你平时吃饭也看手机,平时坐在那里,一会儿看看微信,一会儿逛逛商城,一会儿刷刷抖音。同时你却希望在你身边的孩子能够专心学习,认真看书?那是真的不可能。

孩子会学习大人的行为模式,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就喜欢看手机玩游戏,那请问问,你是否平时在家里,会专注的坐上一个小时看书吗?而且拿着手机的妈妈即使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的心不安定,一直没有专注于陪伴ta。大人的内心不专注,你的孩子会感受到,也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进去这种行为模式。

所以你希望你的孩子如何,请你先育己,自己先做到专注。

总结来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以下几点:


  • 首先是正确理智的看待孩子的专注时间,放下自己的焦虑。

  • 保护孩子的自发专注力: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请不要打扰,不要指挥,不要说教,不要夸奖,不要帮忙,只需陪伴。

  • 需要被肯定的时刻,家长给予具体的积极的反馈会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加专注。

  • 给孩子具体的并且任务难度和孩子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孩子会更倾向于专注去做。

我们的环境注意一下几点:

  •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比如一次只有一两种玩具。

  • 3岁以下每天看电视不建议超过15分钟,最好是不看电视。

  • 杜绝电视作为家里背景音。

  • 父母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专注做事,孩子自然会效仿。

所以,有着同样焦虑的养育者们可以对照上面提到的几点,找到可以优化的地方,相信你的宝宝也会因为你的获益而获益的。专注力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养育者一定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养成一些积极地好习惯,家庭成员对话的时候不要拿手机,家庭成员看书的时候不要去打扰等等,自己要逐渐变成你内心里希望孩子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参考文献:
Deci, E. L., Schwartz, A. J., Sheinman, L., & Ryan, R. M. (1981).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adults’ orientations toward control versus autonomy with children: Reflection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642–650.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iley – Blackwell. (2009, January 16). Letting Infants Watch TV Can Do More Harm Than Goo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ne 2, 2020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1/090113074419.htm

文:鸽子  (和一双儿女共同成长的幸运妈妈,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罗切斯特大学发展心理学系研究者,目前专注心理学对于育儿、家庭、婚姻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你和你的小孩是我的初心。初来知乎,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帮助的内容,请大家多多关照。)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