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得更聪明?(上)

文:Lachel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这个标题可能看上去有点标题党。

 

不过我希望你耐心看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日常生活中,你的身边一定有过这样的人:

 

  • 看待问题时,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重点和本质;

  • 思维特别敏捷,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总能很快提出解决方案;

  • 总是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出的点子,提出新的可能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更聪明呢?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力比较高吗?

 

尽管智力的确有很高的遗传相关性(0.8左右)(T.J. Bouchard, 2013),但这并不意味着「聪明是天生的」。

 

很多人容易混淆「智力」和「聪明」。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高的智力,只是意味着你在记忆、理解和调用信息时,速度更快罢了 —— 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聪明」。

 

就像你长得高当然对打篮球有优势,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NBA,你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才能打篮球。

 

实际上,除了一部分最前沿的科研工作之外,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挑战和任务,并不需要我们具备多么高的智力。它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

 

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方法和训练来实现的。换言之,「聪明」,事实上是一项可习得的技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5种聪明人普遍具有的特征,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方向。

 

1

有序的思维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聪明人」的特征,那我会选择这个词:有序。

 

假设我们把大脑比作一个仓库。那么,可以这样理解:

 

聪明人的「大脑仓库」,它的容量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更大,储存和调取物品的速度也不一定更快,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它拥有一套高度有序的、成体系的仓储方式,从而可以实现:

 

1)在相同的空间里存放更多的信息;

 

2)调用信息时能够更高效地找到对应的内容。仅此而已。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大脑在处理问题时,会采取一个根本性的策略,就是:先整体,后局部。

 

什么意思呢?展开来说:当大脑面临一个新场景时,它会从记忆里调取「整体上」跟这个场景最相似的情况,再着重去关注两者那些不同的地方,最终提炼出一套应对方案。

 

这个策略就叫做「模式识别」。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国际象棋专家跟新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大脑中储存着成千上万的棋局,每当碰到一个局面,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当前的局面对应哪个棋局」;而新手缺乏这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孤立地思考和计算当前的局面。

 

另一个例子是:为什么有些人解题更快?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计算速度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模式」,可以快速判断出「这个题目跟哪个类型最接近」,从而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本质。

 

所以,对于一个思维高度有序的聪明人来说,当他遇到新问题时,大脑是这样的:先找出最接近的模式,再对这个模式进行参数微调,来适应当前的局面。

 

反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的思维是碎片的、无序的,那么大脑就只能把多个碎片拼凑成一个整体,再对这个临时的整体进行微调 —— 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

 

1)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在整体的拼凑上;


2)拼凑的过程往往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彼此冲突和矛盾的。

 

举个例子:2018 年发表在《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发现:跟普通人相比,聪明人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更简洁、更有序,从而使用的效率更高 —— 这被称为「神经效率假说」。(Genç E et al., 2018)

 

见下图:上面是普通人的大脑,下面是聪明人的大脑。

  

可以看出:下图的神经元连接,实际上比上图是更少的。那它为什么会更有效呢?原因就在于:它的神经元连接更紧密、更像一个「整体」,从而可以避免大量无谓的能量和时间浪费,快速地提炼出「模式」。

 

我们可以把智力大致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所说的智力都是指前者,也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但实际上,对于「聪明」而言,后者可能更加重要。

 

因为流体智力是有上限的,大约在20多岁达到高峰,随后保持平稳,到了老年才下降;而晶体智力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对我们的作用也更大。

 

因此,许多「天才」总是会在20-30岁之间提出突破性的理论和创见,这是高智力者的特征。但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去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充分利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 而这,就是晶体智力的范畴。

 

也就是如何优化知识的储存和架构,使得它更加有序,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调用。

 

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更有序的大脑呢?

可以参考:

 

  • 思维之熵

  • 如何保养好大脑?

 

另外,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有效的做法,就是多去进行自下而上的信息整合。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可能是阅读学习,可能是实践反馈,可能是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最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只顾着「收集」,而从来不去「整理」。

 

这种情况下,你的信息储存,就是高度碎片化的。所有来源、所有时间、所有领域、所有优先级的信息被杂乱地储存在一起,这样自然难以持续,难以被利用起来。

 

因此,我有一个践行了十几年的习惯,就是不断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把碎片信息重新梳理成整体,比如:

  • 关于某个主题,我都知道什么?我积攒了哪些关于它的知识?

  • 关于某个知识,我能够如何把其它的知识点跟它建立联系、创建连接?

  • 关于某类情境,我都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和实践?总结出了哪些方法论?

 

这是使得大脑变得更高效、更有序、更「整体」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2

发达的前额叶

 

有序的思维,确保当你遇到问题时,你能够更高效地作出分析和思考。但大多数时候,除了这一点,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会严重影响和干扰我们的思考能力。

 

那就是情绪。

 

熟悉投资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在投资中,特别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多么强的思考能力,而是你要能够克服你的情绪 —— 无论是对赢的贪婪,还是对输的恐惧。这样才能做出更加理性、更加长期的判断。

 

不仅仅是投资,其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明明知道了道理,但到了关键时刻总是无法作出最佳的决策?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你被情绪夺走了大脑的控制权。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大脑中有两个部位在不断地争夺控制权,一个是前额叶皮层,另一个是杏仁核。

 

前额叶皮层是我们的控制和注意中心。它的作用是: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目标上,并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

 

而杏仁核是我们的生存和情绪中心。它特别敏感,又特别活跃。当你遇到危险、失败和损失时,这些情境就会被杏仁核忠实地记录下来。而当你面临相似的新情境时,它就会活跃起来,从中调取出对应的记忆 —— 从而,使你感到恐惧、愤怒和焦虑。

 

它的使命只有一点:让你远离危险,越远越好。

 

因而,如果你被它所挟持,你就很容易作出种种短期有利、但长期不利的决策,偏向于保守、安全和「不行动」。

 

这一策略在远古时代是好的,毕竟遇到危险可能就把命丢了。但到了现代,由于恐惧而停下脚步,很多时候只会导致我们错失良机,停滞不前。

 

因此,为什么很多人都有「知道要做什么,就是不去行动」的坏毛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杏仁核告诉我们:行动了,可能会有坏结果。

 

什么样的坏结果呢?比如受伤,耗费资源,遭遇不确定性,短时间内表现和产出降低……诸如此类。

 

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额叶皮层跟杏仁核是互相抑制的。杏仁核活跃时,前额叶皮层被抑制,从而使得你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地思考问题。但反过来,当前额叶活跃时,杏仁核也会被抑制,从而使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思考。

 

这就为我们的「理性思考」留出了空间。

 

因此,一个聪明人必备的素质,一定是足够强大和发达的前额叶皮层。只有当你遇到挑战时,能够第一时间激活前额叶皮层,来抑制和平复你的情绪反应,你才有可能作出真正理性、有效的决策。

 

那么,如何锻炼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呢?

 

大脑有一个特性,就是神经可塑性。简单来说:用得越多,它就越发达;用得越少,它就越弱小。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发达的前额叶皮层,就需要在生活中多去锻炼它、使用它,让它不断变得更强大。

 

比如:

 

多进行面对面的社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额叶中有专门负责社交的部分。也就是说:社交需要依赖于前额叶,而反过来也能强化前额叶。

 

多阅读系统的、复杂的文章和书籍。这可以有效地锻炼大脑的集中能力,强化前额叶的功能。

 

产生情绪时,不要立刻行动,而是先接纳情绪,先思考,再行动。


我们对大脑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它的训练。如果你经常任由情绪主导你的行为,你就相当于在不断告诉杏仁核「你是对的」;


反过来,先思考,再行动,就是不断在强化前额叶的控制权限,让它变得更有经验。

 

只有把控制力和有序的思维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做出真正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如何变得更聪明(下),详情请见: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Lachel,认知思维专家,多个跨界品牌创立者,虎嗅、36氪特约作者,致力于让更多人学会深度思考。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专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每周四原创更新,与你一起探索事物本质。

排版:小鲸鱼  BobBo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