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自残让她重获平静

文:心声撑篙人团队
来源公众号:心声 Mind(ID:mind-china)

我曾经毫不犹疑地在耳骨上打了一个洞,关于那个春日的具体故事我已经记不清了——仿佛耳朵疼痛时心里便没有那么难受,也好像期待谁能注意到这若隐若现的闪亮亮。

被反复夸赞的耳骨钉也不能掩盖带有自残意味的故事本质,就好像在青春的阳光与憧憬中,挣扎和痛苦也是真实的。

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疼痛解决疼痛时的无助却是相通的。

将近20%的美国青少年称自己有过出于非自杀动机的自残行为。一篇新的报告指出,大约每4名女生和10名男生中就有1名女生/男生报告出有过出于非自杀动机的故意自残行为。作者称,该报告是第一篇调查临床环境以外自残行为情况的报告。

这篇报告发表于《美国公共卫生》(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期刊,研究使用了美国11个州超过6万名14-18岁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这些数据是由美国疾控中心在2015年通过青少年风险行为检测系统收集的。这些青少年被询问在过去的一年中,是否出现过出于非自杀动机的故意自残行为。


总体来说,17.6%的样本出现过自残行为,包括约24%的女生和11%的男生。



非自杀动机的自残行为比率在州际间有所差别。


比如,在爱达荷州(Idaho),超过30%的女生和12.5%的男生报告出自残行为;在特拉华州(Delaware),17.7%的女生和6.4%的男生报告。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波特兰大学(University of Portland)社会学副教授尼克·麦克里(Nick McRee)说,在该研究中,只有11个州选择了进行自残相关的提问,并且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参与研究,因此数据集其实被有所限制。不过,在数据包括的所有11个州中,女生非自杀动机自残行为的比率均高于男生。

“女性相关的数据令我感到非常不安,”他说,“女生自残真的太普遍了。”

某些因素,比如被霸凌,或身为性少数群体,与更高的自残可能性相关联。麦克里说,这些风险因素与男女两种性别的自残行为都有关联,然而样本中呈现了更高的女生自残频率。

麦克里说,大多数在美国进行的自残研究是在临床背景下开展的,同时涵盖儿科医生与青少年的谈话。因为这些研究会不可避免地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至更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很难测定“我们想补充的是,这个行为的出现并不限于临床人群。”



康奈尔大学自残恢复研究项目(Cornell Research Program for Self-Injury Recovery)的负责人贾妮斯·惠特洛克(Janis Whitlock)说,这个研究发现了比之前数据略微更显着的性别差距。她说,在自残的青少年群体中,通常会有约65%的女生和约35%的男生。

“虽然看这听起来自相矛盾,不过非自杀动机的自残行为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仿佛更好的感觉。”她说。自残行为可以使一个人从高度焦虑或高度分裂的状态回归到相对冷静的时候。”此外,自残也会被当作有效的引起别人注意或同情的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情绪斗争中感到特别孤单的青少年而言。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在追求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但从长远看来,自残行为本身只会将人禁锢在黑暗的深渊。”

惠特洛克并没有参与该研究,但她提醒,“是否有过自残行为”这样的问题指代非常广泛,而这种广泛性可能会略微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男性调查对象。“一些年轻男性确实曾做出类似于“带有刻意伤害自己目的的击打物体”的行为,然而当被问及是否有过自残行为时,该种行为并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

麦克里承认这个局限性,但他补充道,这个研究的结果与临床数据相当同步,而临床情境下的提问可能会更清晰、明确。“我对此有一定的信心,因为临床情境不太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他说。

惠特洛克说,这种类型的自残行为是相对新兴的研究问题。虽然临床医生们十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自残问题,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上,但它的研究通常是关于自杀意图及行为相关的。她说,关于非自杀动机的自残行为的研究在近15年以来才开始加速发展,这是从她和同事在2006年进行的第一个关于全美大学生的代表性研究开始的。



就像这个研究显示的一样,高自残率是非常令人恐慌的,特别是对父母来说。但惠特洛克表示,要想知道这些比率具体是怎么随时间变化的,由于数据有限,还非常困难。

麦克里和同事负责了这个研究,因为他们“很担心这是一种广泛的行为”——一个似乎已被证实的担忧。“这些数字真实地显示,参与这种行为的青少年并不是群体中一个孤立的个体。承认这一点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对于在与自残斗争的青少年和家长来说,他们并不是一个人。

为了能够真正设法解决高非自杀动机的自残率的问题,麦克里和惠特洛克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被视作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角度的方式,”麦克里说。想要达成理想的效果,需要涵盖提高公众意识,针对有风险的青少年提供更高质量的外展服务,以及对于导致青少年自残的广泛社会因素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END——


作者 | Devon Frye
翻译 | 欣蕊
审校 | Rain
编辑 | Penny
参考来源:psychologytoday.com
作者简介: 心声撑篙人团队,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心声 Mind(ID:mind-china)。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