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育意愿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关于国计民生系列1

作者:党君华
来源:微信公众号:党君华(ID:gh_3207b3f4c039)
原文标题:女性生育意愿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关于国计民生系列1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mhJ7gGYd3gLY0ZJt69b4A

01

摘要


女性生育意愿有其推动力和阻力。推动力体现在父母及社会给予的压力,还有与伴侣产生爱情结晶的倾向。阻力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成本(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和间接成本(包括心力交瘁、事业收入受挫、社会压力、不确定感等)。基于此分析,可以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依照优先级排序:首先,应在舆论引导方面减少身材焦虑、年龄焦虑等方面的社会压力;其次,应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完善婚姻法中离婚财产分配事宜;最后,应提高育儿补贴、完善社会化抚养、调整税收和产假政策,但此方向的努力可能更应该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总结如下图。没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只看此摘要。

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中国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据《第一财经》报道,同期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同样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出生率的断崖式下降,促使整个社会都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出生率或者至少使其不再继续恶化。


出生率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最终必须要回归到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女性个体。那么决定一个女性是否会生孩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无疑就是其生育意愿。


因此,这根本上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稍微就此分析一下。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很少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发声,就连这种明显就是心理学范畴的议题也经常缄默不语。这个其实是不太正常的。


02
生育意愿的推动力和阻力


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意愿的强弱,笼统地来说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种是推动力,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另一种则是阻力。 


1.推动力


促使一个女性想生育孩子的推动力有哪些呢?


古代社会,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时传宗接代的观念非常强烈,因此女性不得不去生孩子,这种推动力是很强的。但现在这个社会呢,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这方面的推动力是没有的。


但是,还是会有传宗接代的观念的残余,以及认为“人就应该组织家庭生育孩子”这种习惯性观念的持续,尤其是在当今适生女性及其配偶的父母头脑中,当然也弥散于整个社会之中,所以就会对女性形成一种社会压力(当然有很多女性也多多少少会内化这些观念)。这种压力虽然不是女性主动产生的,而是被动接受的,但也是一种推动力,是促使其生育孩子的推动力。


还有一种推动力是主动性的,也即一位女性与其伴侣相爱并发生性行为,最终怀孕,这是一种爱的结晶。


但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二人结婚后怀孕,这个在相对正常的流程,孩子的出生、上户口、被爱被接受被养育都顺顺当当。


还有一种是二人没有结婚,但是怀孕了,这种情况下,孩子被生下来养育的几率是很低的,因为家人不接受、出生证、户口、上学等等都会成为问题。


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到2018年,全国每年平均人口流产数量为970万例,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47.5,未婚女性占49.7%!多么恐怖的一个数据,而这只是公立医院的统计数据,如果加上私立医院和地下诊所,总数应该1300万左右。 


2.阻力


下面我们再来谈女性生育意愿的阻力。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直接的可计算的经济成本和一些间接的成本。


直接经济成本


在直接经济成本方面,首先就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尤其是住方面,结婚生子之后还租房子住,这对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这其实也不是观念的问题,的的确确有非常现实的困难,这一点养育过孩子的人都是明白的,那些扯什么“观念应该转变”的专家八成是自己不需要买房子或者没有小孩的。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房价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其次就是孩子的休闲娱乐。生了孩子你不可能天天放在家里,他们也有休闲娱乐的要求,比如旅游参观、文化活动等等,这都是要花钱的。


还有就是孩子的教育和医疗,这是真正的大头。虽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生了孩子的家长,只要经济条件稍微允许,就会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报各种学习班兴趣班。长大以后上大学上研究生,光学费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还有医疗,这个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说了。


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方面就很多了。


首先来说,养孩子是一个非常操心的事情,让人心力交瘁,就算孩子没病没灾,单就养育本身就让人耗尽心力,还不要说陪伴孩子游戏娱乐、为孩子规划各种培养方案,更不要说如果孩子体弱多病会让人多么抓狂。


其次,女性从怀孕到生产到产后,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有些人受的罪少一些,有些人则痛苦不堪,比如强烈的孕期反应、生产不顺利、以及产后虚弱等等,也就意味着有两年左右很多人是啥也做不了的。孩子稍微长大一点,没法上幼儿园,有父母帮忙还行,没父母帮忙的则直接可能连工作都要丢了,而且就算有父母帮忙,也不能完全扔给父母,隔代养育的问题已经有太多人讨论过了。就是随后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投入工作的时间会大打折扣,事业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收入也会停滞不前,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丢掉工作。 


第三,目前的舆论导向非常不好,天天鼓吹女人生孩子之后就应该迅速恢复如初,三四十岁还应该像青春少女一样乘风破浪。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生了孩子的女性会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在家里的时候内心都备受折磨,更不要说和一帮没有生孩子过得自由潇洒的同龄闺蜜在一起相处的时候。 


第四,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婚姻的不确定感。自己放弃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但谁能保证自己的老公不会出轨不会变心不会和自己离婚,看看那些明星那些大佬,一个个甚至都六七十岁了还搞事情,如何不让人心寒却步。除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还有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孩子谁来抚养?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自己因为养育孩子付出了大量精力,事业也没有大的发展,收入也不行,很可能连孩子的抚养权都会丢掉。就算有孩子的抚养权,但是收入不够,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03
应对策略


所以,综合来看,女性生育意愿的推动力貌似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强,但是阻力却是一举一大把而且个个都可以一招毙命,因此,生育意愿降低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从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上从推动力和阻力两个方面着手去提升生育意愿。 


首先,最容易做的就是舆论引导,那些制造身材焦虑年龄焦虑的节目应该尽快整改,而反映老百姓真实处境的节目应该多宣传一些,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女性由于生育孩子带来的身体变化等所产生的额外压力。


其次,比较容易做但非常有效就是切实保障非婚生孩子的合法权益,在孩子出生证、户口办理、母亲产假等等方面,享受与婚生还孩子一模一样的待遇


简单地计算一下。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较上年减少265万。如果前面提到的数据八九不离十的,那么意味着,有至少650万由未婚女性怀孕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生出来,如果这里面可以因为相关政策的调整而使四成未婚女性愿意把孩子生出来,则仅此一项就会多出生260万。而这,只是极其保守的一个估计。 


再次,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做而且非常有效的方向是,完善婚姻法关于离婚财产分配的有关条例。美国为啥那么多女性敢于做家庭主妇,那是因为一旦离婚,丈夫的财产有差不多一般会归女方所有,而且一般都没有跑的。我们现在可不是这样,那么多离婚的,离婚以后很多女性什么都得不到或者仅能得到一点点补偿。这是不合理的,而这又是非常容易解决的。那么多的人大代表,为什么不能响应国家号召尽快从这方面提出修改建议,我非常困惑。 


最后,在减少抚养孩子的直接经济成本方面,国家有必要加大力度补偿力度,现在虽然在税收方面有子女抚养方面的减免,但是力度似乎不够;而且应该尽快完善3岁以下儿童的社会化抚养问题,当然这个国家已经在推了。此外,应对女性在事业收入等方面的影响方面,产假制度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增加产假了,但是我始终认为,这种单纯地只是增加几天产假,不会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承担产假成本的是企业,产假多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就上去了,这就会导致企业在雇佣女性方面产生更强的歧视,而这种力是会返回到女性身上的,反而增加了女性生育意愿的阻力。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那么简单。


这里我想举一下瑞典的例子。瑞典是一个高福利国家。生一个孩子,父母一共享有480天产假,其中90天补贴比较低,390天是80%的工资,然后孩子18岁之前每个月会有1350克朗的现金补贴。此外,孩子满一岁就可以送幼儿园,孩子病了父母也可以80%的工资休假照顾孩子。看到没有,产假和幼儿园是无缝衔接的。而且这里所有的钱,都是国家发的,不是企业承担的,这个承担主体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免费的(一个孩子的教育上,平均每月国家需要补贴2万克朗左右),而且孩子18岁以前看病也是免费的。


这么好的福利,生育率应该不错吧。但是你猜怎么着,瑞典的生育率并不是很理想。十几年前,瑞典女性平均生育2个孩子,但是受最近十几年经济下滑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数据也开始惨淡,2020年的平均值为1.66。注意,这其中47.5%为单身或单亲家庭,可见如果没有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的保障,这个数据会下降得更加离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是瑞典的情况,对应的话,可以对应到中国的中高产群体,在应对成本这一块,优质的福利对他们可能并不会起到特别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低收入群体,增加这方面的补贴和优化其他配套政策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04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上述分析并不一定全面,毕竟我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但这个问题至少是应该细致地展开分析的,尤其是从心理学角度展开分析,并由此来设计相关的干预措施,是完善制度、还是进行补贴,这都是需要有数据和分析基础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特此感谢媳妇提供的各种素材和思考)

关于这篇推文的观点,你怎么看(单选)

说的太对了,顶起

挺有道理的,赞一个

有点道理,支持一下

不敢苟同,886

一派胡言,踩踩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mhJ7gGYd3gLY0ZJt69b4A

作者:党君华,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瑞典隆德大学心理学博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至今共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行为科学顶级期刊如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或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党君华(ID:gh_3207b3f4c039),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结合神经科学、流行病学、遗传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性地理解人类行为。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