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多少希望毁于“我是废物”?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大连理工研三学生凌晨自杀,疑似遗书曝光:“我是废物”,多少希望毁于这句话?

看到一个悲痛的新闻:

大连理工大学研三学生,在无数次实验失败,眼看毕业无望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留下了一封疑似遗书的博文,凌晨两点发布,标题是《再见》。

内心深处,他仍充满了不舍。因为遗书第一句话,就是自己未完成的研究课题。

还可可爱爱地说:别走嘛,我不是来进行答辩的。

他和所有人一样,被今年糟糕的形式影响了就业:疫情加上贸易磋商,国际国内鸡飞蛋打,幸幸苦苦读研三年,赶上最坏的时候。

但也和所有人一样心怀希望:总会毕业的,一定会。即使老师唠叨,课程糟糕,答辩敷衍,只要做好研究课题,这个坎儿一定能过去。

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实验里,然而实验并不顺利,一次失败,两次失败……无数次失败后,他在家人建议下备考公务员。

一边备考,一边拼了命地赶实验进度,通宵是家常便饭,他一心只想毕业。

可最终,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我们组还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优良传统,那我消失好了。”

这句话之后,他对阅读遗书的人表达感激,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此生愿意捐献遗体,来生想做一只猫咪。

有吃有睡,活着不累。

发布遗书后,这个20多岁,有着大好前程,人生还没有真正展开的年轻人,就自缢在了实验室里。

图片来自微博@红烧土豆叶

看了他的遗书,很多人感同身受,多少人希望这只是一纸戏言,等他一觉醒来,就会发现肩上披着师兄的外套,人间还有点滴的温暖,他摸摸眼泪,又挽起袖子加油干。

然而,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发布了通告:


这名年轻人走了,排除他杀,沉痛哀悼。

“人掉进水里不会淹死,呆在水里才会淹死。你只有游,不停往前游。”《中国合伙人》这句话,被许多寒门学子引以为真理。

的确,身处竞争激烈的海洋,只有不停往前游,才是出路。

可没有人告诉他们:


游不动了怎么办?

不想游了怎么办?

明天再游可以吗?

过去的经验告诉他:游不动了,就是废物,不配活着。

于是,他按下了停止键,也终止了生命。

01

豆瓣有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这里的组员曾经是学霸,是状元,是成绩佼佼者,但进入大学之后或者毕业之后,他们总觉得自己混的不好。

他们努力刷题,但一些专业课更强调天赋和创新;


混社团学生会,不如别人会说话玩的开;


没钱没颜值不会打扮,找对象别人看不上;


他们迷失在同辈竞争的压力下,看不到灿烂的未来,常常感到沮丧,只能无奈自嘲“小镇做题家”……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潜伏小组几天,我发现这里个个都是人才。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吊打我:

  • 抱怨自己没有作为的,其实健身有道,以后有的是时间实现抱负;

  • 抱怨别人家境优渥的,从小被父母精神“富养”,独立自强温暖有爱;

  • 抱怨自己成绩差的,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未来全是可能;

  • ……

比起真的很废,他们更像苦中作乐。


可这些考上985,211名校的学生,甚至曾经的学霸们,为什么总是自称“废物”呢?

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都有人告诉他们:

  • 考不好,你就是废物;

  • 比不上别人,你就是废物;

  • 做得不够理想,你就是废物。

我的高中寝室8个室友中,有4人占据全年级前四,只有我是一个考几十名开外的咸鱼。


用老人的话来说,我“坐不住”:

她们认真听课啃书刷题,我听课会走神,刷题5分钟看剧两小时……四个大学霸都带不动我这个“资深学渣”。


我真的非常羡慕她们。

毕业后,我约其中一个学霸一起逛街,提起往事,她竟然说羡慕我:

“跟你比起来,我的学生时代好像是一片空白。除了写不完的练习册,没有太多可回忆的东西。”

她说自己的学霸朋友,5个人里有3个得了抑郁症,高中时暗恋的男孩,娶了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女孩:三本学历,看起来笨笨的,讲话软软的,很会打扮。

得知男神结婚那一刻,她脑子里冒出来一个小人,一边拿着小刀剐她的肉,一边斥责她:

“那么用功念书有什么用?念了一辈子书,被成绩远不如你的人比下去。废物,你就是个废物。”

我目瞪口呆地说:“看你们深夜做题时,我经常骂自己‘废物’,万万没想到你也会觉得自己是废物。”

考入名校的学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普通人自怨自艾的时候更多:


考试考砸,东西搞丢,事情没做好,业绩没完成,老公不回家,配偶冷板凳……

脚底有根针,哪怕稍微动一动,也会觉得被扎得疼。“废物”这个词,就如同埋藏在心底的针。

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希望我们放过自己,我们还是会把“放过”等同于“放弃”,情愿自己被扎着,也好过面对陌生的天地。

因为从小被扎惯了,更熟悉。

02

美国心理学先锋威廉.詹姆斯认为:批判,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因素。假如我们不懂得敏锐地分辨他人脸上的表情,是赞扬还是责备,我们无法活下去。

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40毫秒内,收集一张脸上的情绪信息,并在100毫秒内做出判断:他对我是友好还是仇视?他是朋友还是敌人?

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回来,逐渐被内化,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变成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 1岁时,不小心踢翻了碗里的糖水,母亲一脸不悦地走过来:你怎么这么没用,这么不听话?

  • 3岁时,在陌生的公交车上害怕得大哭,母亲皱着眉头责备:哭什么哭?闭嘴!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 6岁时,第一次上幼儿园哇哇大哭,父母恨铁不成钢:有什么好哭的?你看别人都没哭!

你这个废物!

是的,我是废物。

我天生就不值得被爱,生来就又丑又笨,大街上的乞丐都比我强。如果再不努力,我就不配活着了。

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经常被责备的孩子,会很容易脸红。

只有能想象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并认为他人的看法对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会脸红。

这背后藏着一种社交作用:


我都脸红了,我知道错了,你就不要再骂我了。

被别人骂的时候,脸红能削弱对方的谴责,可被自己骂的时候呢?

自己骂自己的时候,最是铁石心肠,非但不会脸红,还会理直气壮。


因为打从心底觉得自己不配被爱,所以根本不会去探究其中的不合理性。

哪怕做好了99件事,最后一件搞砸了,也一无是处,全盘皆输。

03

骂自己“废物”的人,有点像徐凯文口中的“空心病”患者:


心里没有理想和热爱作为支撑,不能真正热爱这个世界,哪怕一点点的爱,也无法分给自己。

他们渴望幸福,但习惯了对自己残酷,也熟悉责备的环境,没有太强的实现幸福的动力。

比起快乐的陌生感,被骂更让他们感到安全。

如果人活着不是为了快乐幸福,而是为了骂自己,就会失去自爱的支撑,也失去坚强的理由。

结果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一生都在避免成为“废物”,到头来,自己还是个废物。

或许是因为太多家长,从小被父母骂到大,自己成了家长,也只会用责备来管束孩子,骂孩子废物,也教会了孩子骂自己。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剑桥大学心理沟通课《赞扬与责备》认为,责备引发的羞耻和内疚,有积极正面的存在价值。

但责备也具备摧毁性,它激发的是被排斥和被驱逐的恐惧。能让我们为了被群体接纳努力活着,也能让我们多次被排挤之后渴望去死。

当我们骂自己“废物”时,我们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外界先给予较强刺激,刺激我们脑海中杏仁核亮起警报,提醒我们:

一大波负面情绪就要来了。我们因此浑身颤抖,心慌意乱,却不知道如何总结此刻的心情。

心大的孩子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聪明敏感的孩子,却喜欢钻牛角尖找一个理由。

比如同等水平下,别人做得比自己好,就归因于自己“太废物”,所以不能像别人那样游刃有余。

“废物”这个词,只是从小到大接受的外界信息总和,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非理性想法,并不是客观的评价。

如同一盏“红灯”,当它亮起来,说明我们的负面情绪即将水满则溢,需要宣泄,需要排解,而不是骂自己,把吐出来的坏情绪又吃进去。

合理的排解方法有很多,比如:告诉自己“废物”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没有人天生就该被人骂,哪怕这个人是他自己。

人想要活得有尊严,有自信,首先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面子。

再比如另一位做研究课题的学生分享的:心理快崩溃了,就去一线干活,做做比较有成就感的工作,情绪好了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做课题。

逃避可耻但有用。


就像博主“糊弄学大师”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能明天再做吗?能让别人做吗?能不做吗?

认真是一种态度,但人活着可以慢一点、可以允许自己不优秀,也许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有的是时间和赛道。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可以体面地“糊弄”一下自己,只要不伤害别人,哪怕事情没做成,心情至少不太糟,好过一无所有。

这不是在敷衍了事,而是在帮助我们避开一些无意义的情绪大坑。


“随便”“无所谓”“爱咋咋的”,不顺利时念一念这三句话,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

这世上所有的不顺,都是在跟自己较劲儿,只要自己能放过自己,就再没有谁不愿意放过你。

– End –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三点一弯钩,组成了“心”这个字,让我们一切从心出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小鲸鱼 摇圈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