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没有信任,何以得民心?|心理词条

一、阐述定义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二、背景/来源

 

在塔西佗的著作《塔西佗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罗马皇帝尼禄死后,被选为下一任皇帝的迦尔巴下命令杀了一个造成叛乱的将领,以及另一个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卡皮托——而且命令未达之前他就已经被处决了。有些人认为卡皮托没有这样的野心,对迦尔巴的做法产生了不满

 

塔西佗因此总结到:

 

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这是塔西佗陷阱的含义最初的来源,之后在中国的美学家潘知常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塔西佗陷阱”这五个字,由此便成为了一个源于塔西佗,但并非塔西佗提出的,描述社会现象词汇。

 

三、案例分享李心草事件

 

2019年10月12日,云南网友@“李心草妈妈”发表的一篇题为《一个母亲的血泪控诉:谁能告诉我一个真相?》的微博瞬间引起舆论聚焦,这篇长文主要表达了母亲陈美莲对昆明警方断案的质疑,并希望通过获得网友关注来进一步查明女儿的死亡真相。

 

随后,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随即通报,对网民反映的情况开展核查。两篇微博相继发出后不到半天,对昆明警方征讨的硝烟已经燃爆整个民间舆论场。

 

接着,一些情绪性舆论开始呈现出质疑权威和主流的价值倾向。

 

“难道现在报警不是打110,而要发微博才行了?”

“破案要靠舆论,悲哀!”

“盘龙警博连评论都不敢开,绝对有内幕!”

以及过去该地警方不作为的一些新闻也纷纷被网友被扒了出来。

 

截止10月13日下午的警方调查显示,李心草为意外落水事件,尚不构成刑事案件。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也对李心草事件的案件调查情况发表了一则完整的消息,然而在下方的评论仍然离不开对各种案件细节甚至文章表达细节上的质疑。

“建议公开完整视频,方便群众了解详细情况”,

“刻意强调生父生母是普通警察和普通教师,是想说明什么呢?”

“警方的声明都是那三个人的说辞,这就算通报了?”

 

可见,如果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后,后面无论说真话、说假话,做好事、做坏事,都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四、相关科普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知识充,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也可以降低首因效应的影响

 

在李心草等案例中,如果民众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知识充足,或者深知首因效应的影响,就更能理性、客观、辩证地看待事件。

 

2、从众心理

 

塔西佗陷阱告诉我们的是没有信任,何以得民心?

 

而我们也深知,民心不是一个人的心,是人民群众的心。这里就涉及到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拉塞·斯皮司( Russell Spears) 及其同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网络中由从众心理带来的群体极化现象约是现实生活中的 2 倍”这一结论。

 

所以,各热点社会事件经网络的发酵,从众现象会更明显,也更容易让相关组织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五、个人见解

 

1、用真诚与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各热点社会事件中,相关部门或组织经常用敷衍的方式来挑战群众的智商,从而容易激起民愤。根据首因效应,这民愤一旦激起,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非常容易让相关部门或组织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被动风险中。

 

所以,如果相关部门或组织能在态度上足够真诚、处理方式上足够专业,相信一定能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哪怕事件的处理没有达到“火速破案”的高水准高要求,但也能得到民众的信任,不至于滑向塔西佗陷阱。

 

2、以共情处理重要相关人的感受

 

任何一个社会事件,都有核心相关人物。在处理事件时,用好共情,非常有益于远离塔西佗陷阱。

 

关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可能引起塔西佗陷阱的事件,一般是有争议的社会事件。重要相关人在其中经常会有各种权利、利益方面的损失或威胁。面对损失或威胁,他们内心会涌起各种复杂的感受,这时,共情就尤为重要。把关键人物安抚好了,其他人物就更好化解了。

 

3、“霍桑效应”安抚民心

 

人无完人。部门或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也没有完美的。

 

当相关部门或组织对某些事件处理欠妥时,也要善用霍桑效应安抚民心。

 

“霍桑效应”理论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创立的。芝加哥郊外霍桑工厂的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梅奥教授通过“谈话试验”使他们把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因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对那些不能实现的想法和意愿,以及不能满足的情绪,不能随意压抑下去,而要以适当的方式让它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所以,当民众对事件刚开始有不满时,一定要避免采用堵、压、删的方式来回避,而是要适当允许他们把不满情绪及时合理表达出来。如果事件波及面较广,可以建立相关的免费心理热线,至少给民众一个安全的出口,才不至于在被堵、压、删到极限后,让相关组织或部门跌入塔西佗陷阱。

 

总而言之,塔西佗陷阱告诉我们,没有信任,何以得民心?相关部门或组织可以用真诚与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共情处理重要相关人的感受,借“霍桑效应”安抚民心,以此远离塔西佗陷阱,构建越来越接地气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王巍.心理学视域下警民政治信任中的塔西佗陷阱解析[J].武警学院学报,2018,(7):72-73

[2] 成昕.从“塔西佗陷阱”谈食品安全谣言的政府应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 ,(6):65-66

[3] 周威.警惕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J].征信,2018(5):21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