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健全的人格,从合理输出情绪开始

每当Q宝大声哭闹的时候,母亲大人就开始了她的“哄娃妙招”,一脸严肃和无奈的说:“宝宝不哭,不哭,乖宝宝是不会哭的,再哭婆婆就生气了……”

 

一、了解亲子互动中的认知黑洞


其实孩子的世界无比单纯,Q宝也不过才1岁多,情绪也好,身体不舒适也好,她还无法用言语准确的表达,所以哭闹只不过是单纯的表达情绪,或者抗议诉求未满足,如此而已,哪里有成人脑子里的弯弯绕绕,所以“听话就是不哭不闹,好宝宝,这不过是成年人用自己的思维框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评价,按照自己的喜好贴了标签。 

这样的引导背后,实际上是没有信任,没有尊重,更没有去理解孩子当下的诉求,下意识的反应只是为了去化解当下哭啼带给我们不舒服的体验感;但我们却往往缺乏自知。


 


而所谓真正有效的教育其实就藏在教养者和孩子的互动中。


幼年时期,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大部分来自于家庭成员以及较亲近的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反馈;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他们的认知构建,当他们还在用感官探索物质世界时期,我们告诉他们:“不哭不闹就是乖宝宝,哭闹的孩子惹人厌”这些评价性的语言,他们很大程度上可能会照单全收,会为了更和谐的相处,会为了赢得更多的爱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感受,甚至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无意识形成,就渐渐塑造了这个孩子的人格。


令人细思极恐的过程和结局,但我愿相信每一个父母,每一个教养者都是真诚而朴素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长为自信、独立,拥有健全人格的明媚样子,大多数人只是缺乏这方面认知和更好的方法。


如此看来,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天使,是我们每个人人格成长的第二任导师。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是在为我们成人大大小小的人格和认知缺陷买单。

我们需要思考,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是什么?

 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

认识成长发展规律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其著作《关键期关键教育》中曾提到: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事做,而不是我们把孩子当玩具!


也就是说让她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的探索,不要用成年人的判断标准去要求她,评价她,管束她,尊重她对物质世界的自然探索和成长规律,她才能获得正常的人格发展。


比方说两三岁的小朋友走路就喜欢走坑坑洼洼的地方,喜欢去踩小水洼,在她的世界想法很简单,我就是要去感受一下水洼和平路有什么感官差别;


但往往成人会把这个动作直接粗暴的评价为调皮、不听话,并严令禁止她去尝试,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还总认为这都是爱,是为了避免孩子少走弯路的金玉良言,似乎孩子少走弯路就能更快的走在康庄大道上。


事实上是,孩子这种未被满足的探索欲会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他更加不明白,为什么大人就是不允许他去尝试?


这可能带来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是更加压抑不住的好奇心带来更大的逆反,也可能是渐渐对外界的知觉降到冰点,对别人给的所有评价都照单全收,没有好奇心,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体现。


我们要知道处于人类探索的本能,无论你多么形象的告诉她水洼多不好,平路有多少好处,没有体验,她都始终无法理解事物的基本原理,这对后续思维的开拓毫无益处,因为科学数据表明,3岁之前孩子是靠触摸和实感体验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对于道理,对于语言的描述和深度的思考是没有概念的。

 

三、恰如其分的信任与关爱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教养者能给的最好的爱就是信任以及恰如其分的支持和引导。


第一步,安全范围内信任她,相信她的行为是出于人的天性和本能,本意是探索物质认识世界,而非故意调皮捣蛋。


第二步,设置安全的边界,让她尽情的探索,不用成人的思维框架评价她的行为,不干涉她的探索,引导她自己认识行为背后的原理,渐渐学会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并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负责任。

 


这便是能帮助她成为一个独立,自信,自爱之人的基本家庭教养方式。


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也祈愿这世间所有孩子都能在健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原创:雅旼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