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时撕毁别人的答题卡,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事件回顾:

2020年7月8日11时25分,高考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考试将要结束时,平顶山市一中考点一位考生突然情绪失控,先后抓其右边、后边考生答题卡,造成两位考生答题卡损毁。

 

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谴责这位女生的行为是毁人前途,自己考得不好就拉人垫背。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时,马上想到的一种心理状况是:嫉羡

 

当时这个考生显然是陷入了强烈的嫉羡之中,以至于她做出这种害人害己的行为。

 

嫉羡其实是一种普遍常见的心态。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体验过这种感觉:

 

同事得到了你希望得到的升职。你会感到愤怒和怨恨,你希望她倒霉。


同学得到嘉奖和表扬,你想:“他有做得比我好吗?”然后你会开始想他是个多么讨厌的人。几分钟后你会感觉好一些。


在聚会上,一个和你相同性别的人比你漂亮外向,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你感到沮丧,然后你想:“她/他很肤浅,空有一张脸。”

 

如果您曾经有过以上的体验,那就说明您和其他人类一样,都会嫉羡。

 

01

嫉羡是什么?

 

嫉羡的定义:当别人拥有某种我们渴望但缺乏的财富、特质或好运时,我们所产生的不满或怨恨

 

那个撕毁别人答题卡的考生,可能当时她自己做题做不出来,她考得不好,而周围的人都在争分夺秒的答题;她觉得别人拥有她所没有的能力或者好运,她认为自己正在输掉这场重大比赛,她感到自卑、悲伤、愤怒、怨恨和焦虑。

 

也就是说,当她强烈的感受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时,嫉羡就被触发了。

 

02

嫉羡跟嫉妒是两码事

 

嫉羡的英文单词是envy。嫉羡是我们对自身缺乏某种东西的反应。例如,我希望自己长得像朋友那么好看,我希望自己像同学那么聪明,我希望自己像同事那么成功……但我就是没有。

 

嫉妒的英文单词是jealousy。嫉妒是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某种关系,正面临被第三个人抢走时的反应。例如,我们看到自己的丈夫/妻子跟另一个异性“打得火热”。

 

嫉羡是对我们的地位的威胁:“他比我更成功。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嫉羡常常包含了强烈的自卑感。

而嫉妒是对我们个人关系的威胁:“她在跟他调情。”我们担心自己的伴侣被别人吸引,所以产生了嫉妒。嫉妒常常包含了被背叛的愤怒。

 

当然,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你所嫉妒的情敌,同时拥有让你嫉羡的特征。他/她可能会抢跑你的男友/女友,同时他/她拥有你很渴望但是缺乏的吸引力(例如美貌或者财富)。嫉妒和嫉羡的组合,是最能让我们情绪崩溃的致命打击。

 

03

嫉羡的两种类型

 

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中,我经常看到的嫉羡有两种:抑郁性嫉羡和敌对性嫉羡。

 

当别人的成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很糟糕,或者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很糟糕时,就会出现抑郁性嫉羡。我们会感到失落、失败,甚至羞愧。好像别人的成功是对我们的羞辱一样。

 

当我们感到愤怒并希望对方倒霉失败时,就会产生敌对性嫉羡。我们可能会抨击那个人德不配位,贬低那个人的名声,猜想他/她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上位的,甚至破坏他/她的工作……

 

怀有敌意的嫉羡,充满了怨恨、报复别人和破坏别人的欲望

 

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幸灾乐祸”中看到敌对性的嫉羡。


而今年高考中,那位撕毁别人答题卡的考生,就用一种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表现出了她的敌对性嫉羡。

 

04

我们很难承认自己的嫉羡

 

我们可能会承认自己在伴侣被人“撬墙角”时感到嫉妒,我们会承认自己感到悲伤、愤怒、焦虑或困惑。但是我们很难承认自己感到嫉羡。

 

因为承认自己的嫉羡,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安全感。


因为承认自己的嫉羡,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丢脸或羞耻的额外负担。


因为我们把嫉羡看作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情绪,看作“酸葡萄心理”。

 

所以我们会把心底的嫉羡深深隐藏起来;我们会把嫉羡伪装为“不公平”的感觉;我们会避开那些让自己感到嫉羡的人:“我不想和他在一起,因为这会提醒我,他比我做得更好。”

 

但是,嫉羡其实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

 

只要存在社会等级,就会有嫉羡。


嫉羡会影响我们的友谊、婚姻和工作环境。


嫉羡反映了我们对公平的渴望。我们不喜欢不公平的优势,我们不喜欢裙带关系,我们不喜欢人们得到他们不应得的东西。

 

所以,嫉羡也不全是负面的。如果我们能适应性地使用嫉羡,那么嫉羡可以激励自己。例如:

 

寻找你羡慕的人,把他们作为榜样。


了解别人擅长什么,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做到。


把嫉羡变成钦佩,把钦佩变成效仿。


事实上,这些建设性的处理,可能会扭转让我们嫉羡的局面。

 

重要的是要承认自己的嫉羡,然后我们才能对它做些什么。

 

作者:唐诗
责任编辑:殷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首发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