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化的成就外,你还有别样人生

文:joy liu
来源:繁荣成长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

1


这是有感而发的一篇文章。


最近刚刚得知一位朋友生了宝宝,她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看到圈里大家的年终总结,有些羡慕大家奋力的奔跑,反观自身难免有些黯然……从结婚到怀孕到生孩子,一直在适应新角色……工作上没有值得称道的建树,但是努力不苛责自己。”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位闺蜜在怀孕生娃和带娃的第一年,也说过类似的话,那个时候我在闺蜜群里分享自己看过的一本书,她突然说:“真的好羡慕你们,有时间读书,追求事业,我现在也想猛看书,但是体力不支,每天都好累。” 我没想到,我分享书的这个动作,会触发她的内疚。


你看,我们是多么容易把怀孕,生育,包括带娃这样的事情,看成是人生的“停滞期”呢?主导的文化也没有放过我们,那些知道女员工怀孕就故意刁难她们,想办法让她们自己辞职的公司,那些像【82年的金智英】里描写的,把在家带娃没有上班的女性成为“妈虫”的人,那些觉得当妈妈是在“休息”,对自己妻子所经历的一切毫无觉知的漠然的丈夫们,这些人都重复着文化里巨大的耳语声,让妈妈们感觉到不安,没有价值,觉得自己要被其他人“落下了”。


把这两件事情联系一起,今天,我想邀请你探讨的是,这种奇怪又有趣的,怀孕,生产和育儿期间的女性体验。我自己没有生过娃,也没有带过孩子,但我想邀请你聊的,是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以及通过对这个现象的反思,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松绑”自己,活出更多的可能性。


02

无法被看到的价值,成就

和无法被量化的过程


在现代的科学思维里,所有无法被量化,被测量的东西,都是不值得研究的。


所以我们发明出特别滑稽的心理学量表,让你给自己的心情打分,1分代表特别不开心,10分代表特别开心,你要给自己打几分?我们假设你给自己打了6分,代表心情还行,请问另一个也给自己打了6分的人,跟你的心情是一样的吗?6分对你个人的意义,和对于其他每个打了6分的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量表当然不会管这些,只要你打了6分,最后在统计数字里,6的含义是一样的。


顺应着这种科学的思维,我们也在量化着自己的人生。那些我们无法量化的东西,都很难被真正看到,被听到,被欣赏和感激。


前两天我收到了来自豆瓣的年终报告,我知道了这一年里我在豆瓣上标注看过了多少电影,电视剧,和书籍,报告会给我一个特别清楚的数据统计。我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报告之后,会有点慌:天啊,我只读了6本书吗?报告说,我每个月只读0.5本书,太可怕了!但我想问的是,这份总结里,没有告诉你的是什么?


它没有告诉你,哪怕只读了6本书,这6本书里,有一本深深触动你,让你不断有新的思考和启发,你大概有好几年都没遇到这么一本书了;它没有告诉你,你看了那么多电影,但其实真正让你印象深刻,能够打动你的,大概也就那么4,5部,同样,它也不会告诉你,这些电影到底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这些触动又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觉得那些对你个人最有价值的东西,通常反而是无法被量化的。


我也看了大家朋友圈里的年终总结,我们更擅长于总结业绩和事件,做了多少项目,完成了多少KPI,结了婚生了娃等等。数字的问题就在于,它过于概括化,以至于丢失了细节和过程,也就丢失了灵魂和过程里那些激动人心的部分。


另外你会发现,我们在回顾自己的成就时,更倾向于回忆那些有形有相的东西。比如有人会把结婚作为成就,感觉是爱情“开花结果”了,但却鲜有人把分手和离婚之后,自己在爱的过程中收获到的成长,温暖,爱与被爱作为成就,人们只是关注着最后分开的结果,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为什么?除了对结果的过分执着之外,我们对于那些跟结果相比,更加无形的东西,总倾向于视而不见。

03

孕育生命本身就是价值,

哪怕它没有勋章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怀孕这件事情,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知道一个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生理,心理,角色等方面的巨变,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一个生命在一个人的子宫里孕育,从一颗受精卵,到成熟的胚胎,它在不断跟母亲互动,母亲的身体需要不断适应它的生长,为它提供充足的养分,这些巨变,能被我们看到的部分,也许只是孕吐,脸上长的斑点,和渐渐凸起的肚子。在心理上,一个女性在感受着奇妙的创造,并且是创造一整个生命,这是什么感觉?反正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它绝对会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


这些体验,跟坐在办公室里加班,或者为了某个项目拼命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为项目再拼命,也有不工作的时间,但做妈妈,是一个24小时的事情,孩子不管是凌晨3点,5点,还是一天里的任何时间需要你,你都需要做出回应。谁能说从怀孕到育儿,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当妈妈要比一份全职工作更轻松呢?


但没有人会因为一个女性孕育和养育了一个孩子,而颁发勋章给她。到了年底,也没有人因为她当妈妈给她颁发年终奖,更不会有人做出一个报表,详细描述她在这个过程中的付出,努力,汗水和泪水,或者她在这个过程里有了怎样的成长,克服了多少自身局限,怎么学习到爱另一个生命的技术和艺术,这些东西,全都没有人提及。


所以孕期和刚刚育儿的女性,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大家心照不宣,无人质疑,却又感觉哪里不对的文化里:在主流认可的价值和成就中,怀孕并不算一项,所以那些冒着流产甚至生命的风险怀孕的女性们,不会在主流文化中获得成就感;一旦怀孕,到产生,再到育儿,整个过程里,女性的精力自然更多的在孩子身上,这部分的成就,除了得到一句:“当妈妈真伟大”,或者“你辛苦了”,也不会有其他价值和成就上的认可。


这是一个无法被量化的过程,除了最后出生的那个孩子。很多女性会不约而同地在这段时间里,感受到自己“被落下了”,没有成就感,感觉别人都在“进步”而自己却“停滞不前”。但是我们别忘了,没有被看到的过程,和那些无法被指标化,量化和测量的,深深撼动我们的经历和体验,它们是有价值的,它们本身是莫大的成就,不管是否有人给予我们这样的勋章和认可。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想否认选择不孕女性们的价值。事实上,至少目前而言,我就不打算生孩子。选择不生育,是每个女性可以有的权利和对身体的自主权。


但对于那些特别想要孕育生命的女性而言,这个过程,不该在自责和战战兢兢中度过。我们没有被谁落下,也没有按下人生的暂停键,相反,踏入这条无法量化的创造生命和爱的旅途,需要很多很多勇气和力量,它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被庆祝。

04

让无法被看到的,

重新被看到


也许探讨怀孕这件事情,只是对所有那些被我们忽视,视而不见,无法看到,无法量化过程的惊鸿一瞥。


我们被现代的量化和数据思维统治,从而创造了一个追求数字,追求结果,求多求快,求“多快好省”的世界。


也许我们需要问问: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些可量化的,结果性的东西吸引时,我们忽略的是什么?我们看不到的,又是什么?


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转心理学的过程里,跟妈妈的一段对话。她问我:“你现在这样,到底啥时候才能转到人家这个领域里呢?你看看人家都是本科4年学的心理学,你都落下了4年,你什么时候能追上呢?” 后来又过了两年,我还是没有如妈妈口中说的,“进入这个领域”,她又着急了,问我说:“这两年你都干了什么?你到底什么时候能靠心理学赚到钱?” 那时,我还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教托福。


妈妈要看的,是结果。我试着向她解释,我不需要赶超谁,我就想按照我自己的节奏走,我每天都在努力,非常非常非常努力地学习心理学,哪怕我还“没有进入这个领域”。她说:“不要跟我说这些,我要看的是结果。” 


这就像是一个人在冬天,责怪一颗果树怎么还没结出果实来一样。果树说:“我在努力地在严冬活下去,然后春天我会努力长出叶子,夏天我会努力开出花朵,然后到了秋天,如果一切顺利,土地,老天和气候都配合的话,你就能看到果实啦!” 但这个人说:“别跟我扯这些没用的,我就要看到果实。”


我也曾经是这个人,我担心,焦虑,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果”。但10年过去了,现在回望,我想没有一天的路是白走的。我有好多“停滞不前”的时候,也有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走下去,但这些时刻,都是我在孕育力量,突破自身局限之时。我的困顿,苦闷,烦恼,委屈,难过,焦虑,悲伤,所有这些体验,恰恰让我在后来的咨询中,可以与来访者在心灵深处连接。


现在我大多数时间也没有在做咨询。更多时间我仅仅是在认真生活:在恋爱中学习如何爱一个人,又给这个人足够的自由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照顾自己的身体,情感和灵魂,在与人相处中学习共同创造和互相欣赏的艺术,在阅读和写作中不断反思和觉察,在参加各种学习和工作坊中向着专业领域更深的地方探索。


有人觉得我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在“工作”,没错,可能咨询的时间只占我醒着时间的五分之一,咨询少的时候连这个时间都不到。但这个所谓“咨询小时数”,便是一个量化的结果。我却觉得,正是那些没有在咨询的时间,决定了我咨询的质量。咨询,我更喜欢叫它对话,是人与人的一场就在当下的遭逢,这场遭逢里,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咨询师的角色)与另一个人相遇。


在这种深刻的人与人的相遇里,任何伪装,不真挚,或是不真实,都会很快被识破和感知到。所以当我在用自己的整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时,我无所掩饰。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同时在这个人面前展开。


那些我的人生体验,我和他人创造的关系,我存在的方式,我读过的书,学过的课程,自己的思索和反思,我对人生的理解,和我看待世界的视角,所有这些东西,都会在咨询中,融入在对话中。它们既无形,又有形。


所以你也可以说,所有没有咨询的时候,我都在为咨询做准备;那些我没有讲课的时候,也都在为讲课做准备。所以到了真正咨询和讲课的时候,我往往不需要准备太多,因为我的整个人,就是我准备的一切。


换句话说,我们要的结果,其实都在过程里。那些我们看不到的,至关重要,或者说至少跟结果同样重要。


除了用量化的数字和结果去衡量一切以外,我也想邀请你发展出“过程思维”和把无法量化的那些描述,纳入到你的自我评价体系中,让那些从前你“看不到”的东西,重新现身,让你的生命不再是纸片上那僵化死板的数字,而是拥有它丰腴的厚度,可能性和动态。

05

过程思维,动态思维

和描述性思维

我想邀请你发展你的过程思维和动态思维。


过程思维意味着你不是紧紧盯着结果不放,而是看到这个过程里都发生了什么。


曾经有来访者在咨询前告诉我,她特别害怕咨询没有效果,对自己能否真的“变好”也没有信心。我跟她说,我的确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变好”。她心中有一个“变好”的标准和定义,如果咨询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她就会很失望,可能是对咨询失望,也对自己失望。


但如果换个视角,如果不是以她眼中的“变好”为标准,而是以变化为标准呢?在每次咨询结束时,我都会问来访者:从你开始坐下来,到我们的对话进行到现在,对你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你感觉到自己有哪些变化?


当然每个人思维的过程和节奏都不同,有些来访者会在咨询的当下告诉我,她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有些会在咨询之后,也有来访者在咨询过了一个月甚至更久之后跟我说,她发现我们对话的某个部分对她有帮助。不论如何,我想对话的过程,是两个人一起创造新的描述方式,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新的关系的过程。


不管节奏如何,对话过程里,在一个人的好奇,提问和回应下,另一个人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大多数时候是微小的,你不太可能在一次咨询中解决一个困扰你好几年的困惑,但你会对这件事情有新的诠释和看法,于是便产生了从前没有的可能性。


对话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对话之后,你跟自己的内部对话也会发生变化,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对话中两个人共同扇动的蝴蝶翅膀,不断不断在你心里产生新的涟漪,一个微小的变化,不断触发新的变化,最后,你已经到了跟从前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相信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可能会带来的不同。


过程和动态思维还意味着,当你感觉到生命“卡”在某个地方时,你知道这种卡住的感觉,是过程的一部分,你的生命不是从这里开始,也不会止于这里,在恰当的“扰动”和活动下,它在一点点向前流动。


它意味着在你结束一段关系时,不会说自己是loser,你的爱情或者婚姻失败了,而是看到整个过程里彼此的真心付出,你已经做到的一点点改变,你学习到的尊重和爱的艺术,你在爱的过程里,这不是终点。


它还意味着当你某个考试没通过,或者某个目标暂时没有达到时,你仍旧感激这个过程给予你的启发和收获,你愿意看看自己跟没有准备这个考试,或者没有为这个目标努力之前,有什么不同,也许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但带着过程中的所得,你又开启了什么新的可能性……


之前我引用过很多次维特根斯坦的半句话(对,连一句都不到),此刻,我想再引用一次,他说时间就是开始,开始和开始。过程思维意味着,你永远在开始之中,在过程里面,达到或者没达到某个目标,都不是终点,或者换句话说,每个终点,同时也都是起点。你试试看,不断回到起点,带上所有的可能性,然后让生命流动奔涌起来!


另一个与量化思维和结果思维对应的,便是描述的思维。描述,就是讲故事。一个人一旦开始讲故事,便离开了量化的思维方式,你总不能只有数字讲故事吧?并且每个故事,都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并且这个描述也是暂时的,你永远可以回到起点,对故事有新的描述,所以描述本身也是流动的,动态的,过程性的。


此刻,我想邀请你,重新做一个“年终总结”。


有哪些总结,是不可量化的?

有哪些过程,哪怕并没有我们期待的“结果”,却改变和丰富了我们?

有哪些故事,可以被用新的方式描述,让我们看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有哪些成就,不在主流价值对于“成就”的定义中,却是属于我们个人的光荣与骄傲?


如果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你更好的学会了爱与尊重,或者超越了自身局限,颁发给你一星半点的荣誉,勋章或者奖金,那至少你自己可以为自己庆祝,甚至也跟懂你的人一起庆祝。


别那么在意你读完了多少书,重要的还有,阅读的过程,对你生命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别那么在意你谈了几次恋爱,又离了几次婚,重要的还有,在关系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爱与被爱的艺术;也别那么在意那些你没达到的“彼岸”,生命不过是开始,开始和开始,你在过程里渐渐成为自己,人类生命的疆域和可能性无法穷尽,而是你的旅行独一无二……


愿我们都在量化和追求结果的世界以外,活出更多样的人生!

作者简介:Joy Liu,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壹心理,张德芬空间供稿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后现代咨询取向助教之一,LGBT友好咨询师,累积个案咨询时间超过2500小时,带领团体超过2000小时,擅长领域:亲密关系,家庭治疗,职业咨询,团体咨询等。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繁荣成长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授权转载


排版:小鲸鱼79a700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