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让人练习死亡

亲爱的壹心理读者,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有些惊讶……今天是农历庚子年的大年初三,新年可好?本文是笔者在己亥年的最后一天——除夕的清晨写下的。原题为《沉思第50天·哲学》。


邹根生(心理师,婚姻情感导师,“快乐”学问的传播者)


“哲学就是让人练习死亡。”说这句话的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或者斯多葛学派的某位哲学家,尚未考证清楚。不过,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听闻这句话时,就感到深深地惊叹!被其中深刻的内涵和灼人的智慧所折服!


如何理解它呢?人们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度过自己有限的一生,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宏大的命题。


哲学就是要解决“人该如何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这些问题。


在上述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同一个问题,即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最终的死亡现象。没有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


而人类,可能是对于死亡发展出了一种敏感而深刻的恐惧感的一类生物。这种对死亡的害怕和恐惧,却也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


比如,人类制造出了各种工具,用以提升谋生技能、对抗自然界的威胁;人类建造了各类建筑,称之为住宅或家;人类还形成了多种社会制度,用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但是,人类最需要学习的一课却在死亡教程里。以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据报道,有不少人想逃离武汉这座疫城;而国家则于123日凌晨两点发布了“封城令”,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发布此令。


面对这样的生命危机,目前冲锋在一线的是医疗界的专业人员,然而,医生能救人们的生命,能帮助人们去医治心灵吗?


据说,此次疫情的发生与果子狸或獾有关。它让人们自然地想到2003年的非典疫情的爆发。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深刻反思一下自身的生活方式呢?


早在15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提醒世人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①


无独有偶。据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最喜吟读的一句诗就是,“人啊,你有什么可骄傲的?”


“哲学就是让人练习死亡。”当疫情发生时,我们不仅要依靠医疗专业人员,众志成城,也要有健全的心理机制,从深层次上说,还要有面对死亡的哲人思维。否则,问题不可能得到完满解决。


罗卫国在《认知突围:拆掉管理思维的墙》一书中曾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我自己有个对哲学的定义——讲个案例听起来容易,比如奶奶生重病了,先用科学思维,就是先去医院,看了效果不好或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会把奶奶接到家里,找当地的和尚道士或者风水先生也就是跳大神的萨满们来念念。


如果科学看不好、神学也念不好,奶奶还是去世了,就用哲学来思考:奶奶活了81岁,全国平均死亡年龄是75岁,奶奶算是长寿的,按白喜事办。所以,哲学就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也解决不了,为了让自己高兴、自圆其说的学问。


哲学是一种教人以高贵的学问。人的卓越与高贵,不是天生的,不靠出身,而是仰赖我们自身精神品质或灵魂品质的高贵。因为,精神或灵魂的品质是以思想和判断为支撑,而高贵的思想与判断无不需要卓越的哲学之涵养。



罗先生真是诙谐,将哲学的意义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是的,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教人不畏惧、不糊涂的学问。面对死亡,不会过于惊恐,在临终时能选择有尊严地死;面对生命,不会浑浑噩噩,能精彩地活。

哲学不就是教导人(或帮助人)既学会生,又学会死这两件大事吗?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里面讲到浙大医学院博士陈作兵如何面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父亲的故事,他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进行放疗化疗,而是决定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和亲友告别,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他度过了最后一个幸福的春节,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最后,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然而,陈作兵的行为却被人们质疑、指责甚至谩骂,面对这种种负面的声音,他回答说:“如果时光重来,我还会这么做,在我心里,这就是我的孝道。”②


我想,这位博士是受过哲学训练的(具有哲人的思维),他的这种遵循生命自然规律、敬畏死亡的做法令人赞赏。


让我们一起爱哲学,成为哲学的信徒吧!成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一美好思想的践行者吧!

 

注释:
①参考阅读:https://news.qq.com/a/20120410/000880.htm
https://mp.weixin.qq.com/s/pgX9AGATMYqK4NdoINf-Jg
文:邹根生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