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沟通方式很少有人用却特别有效?

作者:宝盖头
来源:白诗诗(ID:baishishi100)

01

WHAT YOU WANT ,TELL ME?

 

此刻,请回想小恶魔提利昂充满魅力的磁性嗓音,然后从他口中说出:WHAT YOU WANT,TELL ME?可以想象,对面站的人,可以是八爪蜘蛛瓦里斯,也可以是把刀架在他脖子上的强盗。

 

权游中,小恶魔不招人喜欢(除了观众),包括他的家人。为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他武装自己的头脑,雪诺问他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他说他哥有剑我有头脑,“我的头脑需要书籍,就像一把宝剑需要尖锐的石头一样”——每次在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中看到这样的话,都总能触动人心,大概这样的话,能给读书人以信念。

 

然后我们发现,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极为弱势的情况下,一次次利用对人性的了解,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活到第八季,亲上三傻的手。

 

小恶魔处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你要是拿刀架着他脖子,他一定会向你搞清楚真正的问题:WHAT YOU WANT,TELL ME ?(你到底想要什么,告诉我)

 

为什么我要知道你想要什么,因为只有当我知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才知道怎样把我想要的和你想要的关联在一起,当我找到这个方法,我就可以转身对你说:跟着我,你就什么都有。

 

这可不是胡诌的,有截屏为证:

 

在权利的游戏里,弄清楚对方真正的需求,事关生死,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至于生死攸关,但弄清楚对方的真正需求,何尝不是最紧要的生存智慧?

 

我们都说要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那到底什么是别人感兴趣的?其实答案就是他们的真正需求,这才是他们关心的;

获得影响力的办法,本质上只有一种,那就是让他知道,FOLLOW你,他才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02

她的潜台词是,她需要你的关心

以对方的需求为关注的重心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闹完矛盾之后,她生气了,她抱怨你不会安慰人,作为男朋友的你,面对她的抱怨,你该怎么办,是听话去安慰,还是不去?

 

对于这个问题,女生可能会觉得,女朋友生气,当然是她说啥就是啥了,难道还有啥好犹豫的?但作为被要求的男友,心理可能并不是那么单纯,因为他处于两难的境地。

 

第一种情况,男友觉得自己应该去安慰她,于是就去了。但可能的结果是,女朋友说,是因为她要求了你才安慰的,你虚情假意——这个词让你很不舒服。

 

第二种情况,你不去。但这不去吧,又那正好『验证』了她的说法,『证明』你是一个不会安慰人的人。

 

这种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她想要一件礼物,你忘了买,那在她提出需求之后,其实无论你买或者不买,都落不得好处了。

 

这个问题怎么结局?

 

在对方提出异议之后,你再去弥补,即便你是真心的,你也会担心自己被对方当作虚情假意——这说明,你很在乎对方怎么看待「你」。

 

有此种心理作祟,于是当对方说你虚情假意的时候,你不免也得出“啊,果然你真是这样想我的,你果真看不到我的真心”的结论,本质上是对对方人格的一种鄙视,你因而负气。

 

换一种情况,对方提出异议,但你却仍不去满足,此时你会产生另一种心理负担,就是害怕对方真的认为你是她所评价的那种人,你同样不服——其实,你痛苦的原因还是在于,你只关注「你自己」。

 

两种情况下,你都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

 

你只关注自己,但你又不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份子。倘是,那么对于你来说,你就应该做到真正的虚情假意,反倒还有一种表演的淡然。

 

那到底要怎么办?

 

其实,真正修炼出来的,有格局的人,其实是关注他人,关注对方。

 

她为什么说出那句话?为什么她抱怨你不会安慰她?其实她在表达「需求」,她的潜台词是,她需要你的关心。

 

听到对方的话,然后去满足对方的需求,才是解决之道。

 

你要考虑的是,怎么更好的满足对方的需求,更少在意对方表面上说了什么。

你应该知道,既然你忘了做一些该对她做的事情,你对方必然会有抱怨,其实,你只需要再稍加哄一阵,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了。

03

有需求就表达出来

 

女朋友让我跟她晚上去公园跑步,我答应了。

 

但下午我工作上遇到一些烦心事,平时我会陪她去,但路上免不了陷入自己的思虑中,不经意就会把负能量传给她,情况不好的时候,还会因此产生矛盾;但后来我会真诚的说出自己的需要,我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想要一个人走一走,晚上陪不了你,她欣然同意了,她会让我去处理自己的事情。

 

有需求表达出来,比压抑着,然后不情愿的去做事要好得多。

 

04

结论先行

让你听懂其实是我的能耐

 

一件事情,你给别人讲五分钟,别人越听越迷糊,都忍不住问,你到底在讲什么呀?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毛病。

 

为什么?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你说的太多了。美国沟通大师米罗·弗兰克提出来30秒理论,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30秒内表达不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之后就再也说不清楚了,30秒是一个窗口期。

 

麦肯锡也有一个30秒电梯理论,他们要求业务员有在乘坐的30秒内向客户介绍方案的能力。

 

这30秒内,是用来抓住对方注意力的,你该做什么?其实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够了,就是结论先行。

 

我们表达的逻辑跟倾听的逻辑是不一样的,表达是,我们先根据事件细节,组合成一些论据,最后得到一个观点,即“细节—论据—观点”的顺序。倾听更倾向的是,先听观点到一个观点,如果感兴趣的话,他们会想再听其中两到三个论据,如果还有兴趣的话,他们才会想听听事件的细节,也就是“观点—论据—细节”。

 

但我们多数人的习惯是,一上来就说各种细节,这样别人听着就抓不到重点了—-所以,下次当你抱怨倾听者没有耐心的时候,可以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是不是自己说的太累赘繁复了,说实话,我遇到过很多“很会说,但不会简洁,缺乏重点”的人。

 

大家都听过结论先行,但千万不要因为听得太多而忽视了练习,也不要以为听的多就自以为自己会了—-因为听懂别人的逻辑跟自己表达出逻辑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我是以你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给你,让你听得懂其实是我的能耐。你以为自己听懂看懂就掌握了,你以为你谁?

 

还是要去练习,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进行严肃的写作,听过一句特别好的话,送给大家:任何不落于笔尖的练习都无法实质性地训练你的思维。

 

除了笔头练习,在平时的表达中,我们也要养成不要急于表达出来的习惯,说的慢一点还显得你稳重,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支撑这个结论的原因分别是哪些”,想清楚再去表达,相信我,这个习惯会让你受益无穷。

 

05

另外再提几个技巧:

 

1、比如你要与上司沟通,那么为了防止浪费彼此的时间,也为了防止与上司沟通变成溜须拍马,你在沟通之前,要想清楚与上司沟通的实际价值和沟通的内容——任何正式的谈话,其实我们都需要这么做。

 

2、了解上司的风格和爱好。这并不是要你阿谀奉承,而是让你学会根据上司的特点选择更为合适的沟通方式。比如上司喜欢简明扼要的谈话方式,那你就要避免拖泥带水。

 

3、跟人谈话,应该适度提问,证明你对谈话有关注度,这样也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受尊重—-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技巧,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06

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

最后我们说一些底层的训练方法

 

两个问题,每个问题思考三秒:

 

1、你在紧张的情况下,遇到问题会不会头脑一片空白?

2、面对别人突然的提问,你是否可以做到快速反应,对答如流?

 

你可以去学习各种技巧,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想要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还是要考虑其本质原因。

 

为什么你紧张就说不上来?根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平时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所以面对别人提问的时候,也只能说出一些肤浅的内容,让别人质疑。

 

培养深度思考能力,不光是为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打好基础,“对任何事物都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能力更是攸关个人的发展。

 

第二,没有自信。很多人从小就缺乏父母、师长的夸奖,而经常被打压,所以长大了就有了那种没自信的倾向,他们经常自我怀疑、很难给自己正面的肯定。

 

在《零秒思考》(并不是文中提到的书都值得你花时间去看,比如这本)这本书,作者提了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同时训练深度思考能力和应答时的自信心。

 

方法如下:一天准备十张稿纸,当你有任何的烦恼、想法、点子,只要你觉得任何可以延伸的主题,就可以把它写在纸上,然后根据主题不断联想发散,控制在一分钟内写完,一张一分钟,一天十张。

 

也就是需要每天花上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提高临场应答能力了。

 

这其实就是在替谈话内容铺下一张绵密的网,你每天这样做,到时候别人提出任何问题,你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回答问题的相关内容,因为你已经想过了,在心里上占了优势,应答上自然有自信。

 

听着很简单对不对?

 

但你不会去做,因为没有切入你现实的场景里——如果你想要去好好实践上面提到的方法,建议你自己设想一个具体的运用场景,你的具体使用场景是什么?(这是“作业”,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评论区)

 

我举一例子:

 

比如你在开会之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练习。具体是,准备一张纸,然后在纸上写下跟会议有关的任何问题、想法、点子,根据会议主题展开联想,一分钟内写完一张——如果你觉得写一张还不足够,就多写几张。

 

接下来,用自己的话,试着用张纸上的内容,说出一段完整的内容,这样,你在开会的时候就不会毫无头绪的乱讲一通。

 

是不是很简单?可以把这个练习写到你的「待实践清单」之中,看完此文就可以找机会去练习了。

作者简介:宝盖头,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白诗诗(ID:baishishi100)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