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说话,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文:薇薇安
来源:杨凤池心理工作室(ID:gh_1b32bb27fe09)

我的闺蜜苗苗,是个特能耍嘴皮子的人,和她一起搞促销活动,死的都能给说成活的;


平时不管是聚会还是搞活动,她绝对是一等一的暖场高手。

 

能说会道如她,却也有说话卡壳的时候。

 

每次听她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她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只会咿咿吖吖,一句话也说不完整。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出国当交换生的名额,班主任推荐她去。可她二话不说就拒绝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道:“我爸妈不会同意的。”

 

对于她的回答我哭笑不得,连问都没问,就这么笃定,我敲她脑袋说道:“不说你怎么知道,大好机会浪费了。”

 

苗苗沉默了一会,叹了一口气说:“没必要说,说了也没用的,我都能想到他们的答案了,什么外面人生地不熟啊,会被骗啊,年纪太小什么的,以前去旅游都得吵好几天。”

 

我就想起来,之前和她去泰国旅游,她就和父母冷战了整整2个月。

 

我突然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不商量了。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他们都希望能和父母保持正常的沟通。

 

苗苗之所以会抗拒,其实是因为她此前已经习惯了,在遇到同样的事情,她下意识就给出和以前一样的想法。

 

说得悲伤一点,就是习惯了绝望。

 

说得专业一点,就是受到了塞利格曼效应的影响。

01让人悲伤的塞利格曼效应

 

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一条狗放到一个带有装置的笼子里,并且把门锁上,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让装置里的蜂鸣器响一下,然后用带点的棒子去电击狗(安全的电击)。

 

一开始,狗会想尽办法逃离笼子。

 

可当它试验过无数次,依旧逃不出这个笼子时,它便放弃了,等蜂鸣器再响起来时,它直接就躺倒害怕得发抖。

 

多次试验之后,塞利格曼直接把笼子的门打开,再按响蜂鸣器,狗没有逃走,依旧是躺倒发抖。

 

这就是塞利格曼效应,心理学上把这种表现,称为习得性无助


苗苗有这样的想法和表现,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她爸妈从小对她管得特别严,一般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是他们决定的事情,苗苗怎么反抗都不会有回应。

 

如果她试图做出比较激烈的举动或者说一些冲动的话,随之而来的只会是更严厉的批评和更折磨人的惩罚。

 

小时候,苗苗就和《囧妈》里的徐峥一样,吃什么都被安排好。

 

她妈以前要求她早上必须吃苹果,后来她长智齿了,牙齿疼得不行,什么都不想吃。

 

但妈妈还是强迫她吃,她不愿意,就会一直唠叨,一直说到她吃才会停下来。

 

从此之后,不管自己想不想吃,也不管妈妈唠不唠叨,她都直接把苹果往嘴巴里塞。


苗苗的心理就是,反正自己的行为并不会带来理想中的沟通结果,自己不管说什么,都不会改变母亲的反应。

 

她默认,自己希望的结果一定不会发生,而自己讨厌的结果一定会发生,所以被动不再尝试改变现状,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02习得性无助,让关系越来越疏远

 

亲子关系里的塞利格曼效应,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彼此的心离得越来越远。

 

生活中,那些因为无法和父母沟通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往往会有几大表现。

 

01 回避沟通

 

除非是不说就会完蛋,不然孩子绝对不会开口和父母商量,即便是父母主动找他们商量,他也会想躲开,还会觉得沟通是件痛苦的事情。

 

记得那个被妈妈强烈控制的男明星朱雨辰,在节目中他说过,自己有时候看到母亲的电话,会觉得莫名地烦躁,想直接挂掉。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第一时间总想逃避沟通。

 

02 喜欢翻旧账

 

有些人一和父母沟通,就会觉得血气上涌,总想发脾气,这是因为你们在沟通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会出现以前类似的情景。

 

我有个男同学,每次他爸一跟他说“以后你就知道错了”这句话,他很容易就暴怒。他说,小时候他爸一说这句话,就证明他爸说不过他,接下里准是要揍他了。

 

潜意识里的不良情绪,会阻止孩子维持冷静的沟通。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直接沉默或者直接说不想沟了,也有的可能会随便应付以快点结束当前的对话。

 

亲子关系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彼此之间只会越来越疏远,沟通这件事也会愈加消极,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爆发。

 

要想和父母好好沟通,必须得打破这种消极的局面。

 

03如何和我们的父母沟通?

 

在一段关系中,好好沟通能解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矛盾。

 

要想和父母认真的沟通,就要打破过往的认知。

 

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成年人去沟通。

 

很多人之所以会逃避,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还“锁在笼子里”,把自己看成小时候那个无助的小孩儿。

 

你用以前的方式应对,他们也会用过去的方式对待你。

 

所以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好好想想,自己平时怎么和朋友沟通的,然后用相同的态度、情绪、语气以及技巧去跟父母交谈。

 

父母感觉到你和以前不一样,他们才会意识到,你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小孩了,你已经独立了,有足够强的逻辑去说服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有尊重你的趋势。

 

当然,很少有父母会立刻转变自己的态度的。

 

刚开始,可能还是会有生气动怒等过激反应,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冲动,不要像以前一样用发怒的方式,不然你又变成以前那个小孩儿了。

 

你要学会停下,等自己先冷静,等到情绪消散了,再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甚至可以过几天再讨论,要记住的是,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上头。


其次,你要剖析一下自己的归因模式。

 

心理学上,把归因模式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受到塞利格曼效应影响的人,会倾向于用内归因的方式,去解释糟糕的结果。

 

举个例子,自己和父母沟通不下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自己没法和父母说通,或者觉得父母性格不好。

 

但如果是个外归因的人,他可能就会觉得是当下谈话的时机不对,可换个时间点继续探讨。

 

一味地用内归因去解释,只会让习得性无助越来越严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内外结合”,从多个方面找原因,只要看得足够全面,才能找到有效沟通的方式。

 

最后,要坚持。

 

当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一定要坚定一点,不要脱离了自己的目标。

 

可能你一开始的沟通没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但也别着急,给自己打打气。毕竟你愿意主动开口就已经跨出最难的一步了。

 

实在觉得憋屈,可以找好友倾诉一下。

 

记住,只要用心去改变,才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的结果。


写在最后:

 

父母的内心,肯定是为了孩子好。你之所以没感受到,也许是他们的方式不对。

 

我们该理解父母,感恩他们的付出,但同时也要争取自己独立的权利。

 

如果你正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希望你可以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去打破当前尴尬的局面。

 

如果你选择放任不管,只会加深和父母之间的裂痕。

 

而你也会继续受到这种痛苦的困扰,终其一生都是个徘徊在心房外的孤单小孩。

作者简介:杨凤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主持、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独创《分析体验短程咨询技术》、在电台和电视台主持心理咨询节目,如《艺术人生》,《百家讲坛》,《健康之路》,被《人物新周刊》评选2009年年度人物、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曾经为“神舟飞船”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中央驻京机关干部、国际航空公司等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校大学生做心理减压讲座;并参与黑龙江洪灾灾后心理救援和“非典”心理干预工作。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凤池心理工作室(ID:gh_1b32bb27fe09),提供一流的大众心理学服务;构筑高端人士的精神家园,打造专业人士的黄埔军校(杨凤池唯一授权官方公众号)。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