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弑母案:你还在为养一个乖孩子自豪吗?

01

乖孩子吴谢宇

吴谢宇弑母案发后,他的亲戚、老师、同学的讲述,以及他自己的庭审供述,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处:吴谢宇很乖。

“吴谢宇很乖很听话,经常看书。”其姑父说。

“叔叔,谢谢你对我的关心,节日快乐!每年都有,每个节日都有。”其父亲好友说,吴谢宇非常礼貌,而且很爱学习。“很喜欢钻研问题,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捧着一本书看,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历史、哲学,跟我们大人侃侃而谈。”

高中同学会收到他的生日祝福,“不是群发,是很真诚的,说实话好多次他来找我聊天的时候,我真的意外又惊喜,那种能被大神惦记关心着的心情。”

吴谢宇同宿舍楼的大学同学对他一直心存感谢。吴谢宇在教室捡到了他的iPad,辗转找到了他并归还。后来经常在楼里遇到,吴谢宇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获得奖励或者考到好成绩,吴谢宇会打电话给老家的奶奶“报喜”,奶奶也一直以他为荣。

吴谢宇前女友说,“他像猫一样很乖,没人比他还温柔。”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似乎没有缺点。”这是一位老师总结吴谢宇性格时说的一句话。

这些讲述,拼凑起一个乖孩子的人格画像:懂事、礼貌、孝顺、周到、勤奋、温柔。再加上高智商,吴谢宇成为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完美孩子。


02

孩子因何而乖?

养育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2岁左右时开始“不乖”。他们很执拗,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去干,无法得到满足时,就撒泼耍赖。这被称为“可怕的2岁”。

可以说,一个在安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不乖的。因为太过乖巧的孩子,其实是压抑了自己探索天性的。

孩子为什么会变乖呢?

答案是:因为孩子感到不安全。乖巧是孩子的一种依恋策略,或者叫自我保护策略。

在《依恋与家庭治疗》这本书中,作者将这种抑制自己的情感,强迫性关注父母的策略,称为A型自我保护策略。


当一个孩子采用A型策略时,通常反映出其生存环境具有可预测的危险,抑制负面情感有助于生存。比如,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孩子,人格分布范围较窄,他们大多会压抑负面情感,增强正面情感。

A型自我保护策略中,有两类最常见:

强迫性照护策略:

当孩子有需求时,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回应,孩子害怕被父母抛弃,那么孩子就会组织自己的行为,成为父母的照料者。


在这种策略下,孩子既会表现出虚假的行为(想被父母照料,但要照料父母),又会表现出虚假的情感(表现出正面情感,但内心害怕被父母抛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发展出“虚假自我”。


在那些父母有不良嗜好(酗酒、赌博、吸毒等),完全忽略孩子的家庭,不少孩子就成为父母的“父母”。

有的孩子会采用强迫性关注策略。这种策略与强迫性照护策略类似,但要平和一些。如果孩子积极地关注,父母感到更舒适、更安全,孩子就会采用这种策略。

强迫性顺从策略: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很高,孩子害怕被父母惩罚,或者失去父母的爱护,从而立刻满足父母提出的要求,甚至在预感到父母提出要求时就予以满足,这就是强迫性顺从策略。

强迫性表现策略比强迫性顺从策略更平和一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根据孩子的运动表现、学习表现和社交表现,来评价自己和孩子。

在12月24日的庭审供述中,吴谢宇说,从小他就知道,念书好可以让他的父母感到骄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书。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级第二名,父母都特别地高兴,“我可以满足他们的骄傲”。

而他觉得,自己念书只是为了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这种感觉从小时候就有过,他举例说,一次爸爸希望带他去西湖玩儿,“其实我并不喜欢,但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还是去了”。

从吴谢宇讲述的这两件事,我们可以断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他发展出了强迫性顺从和强迫性表现两种自我保护策略。从而推测,他的父亲或者母亲,对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一点,从媒体报道中也可以证实。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媒体报道的一个细节:


吴谢宇的同学回忆:“吴谢宇几乎每天都会跟母亲谢天琴打很长时间的电话,就聊每天学了什么,上课讲了什么,哪些老师有意思,谁找他问一些问题。心情好的时候,吴谢宇会把室友们说的冷笑话段子记下来,讲给母亲谢天琴,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也会把不开心的事告诉母亲。”

还有媒体报道的另一个细节:


吴谢宇与前女友异国恋时,他会在固定的美国时间早上八点发信息给她,每天都会跟她说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前女友说不用跟她汇报、相信他。但是他每天都执著如此,她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认为没必要。吴谢宇每天汇报完了,都会说一句,“我想你,日复一日。”


一个强迫性顺从和表现的乖孩子,根本不需要别人提出要求,在别人没要求之前,他就做了。


03

乖孩子活得好吗?

“我们家孩子非常乖,非常听话。”每当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时,我都为这个“乖孩子”担忧。而我在咨询室里,也见到过很多成年之后的“乖孩子”。

“我到底为谁而活?”是乖孩子最常有的困惑。


一位女性来访者,困惑于自己的一些选择,到底是自己想要的,还是父母想要的。有时,她分不清两者的区别。


中学时,她听父母的话,穿朴素的衣服,乖乖地与喜欢的男生分手。她考了第一,但她非常不快乐,她知道自己的生命中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欣赏那些敢说敢做、时尚靓丽的女性,觉得她们像野菊花一样自由。她不知道,如何以及多长时间,才能把生命中的野菊花找回来,活出来。

发展出强迫性顺从与表现策略的孩子,只是迷失自我。而发展出强迫性照护策略的孩子,不仅迷失自我,还无休止地付出。


一个新婚不久的女性来访者,在一次家庭聚会后崩溃大哭。她说自己在整个过程中都很礼貌周到,老的小的都照顾得很好,但她好累啊。


这些人一直在付出,停不下来,他们有一个信念:如果不付出自己就没价值。一味付出,自己状态好时还好,但累了、病了、脆弱了的时候,怎么办呢?

求助障碍也是乖孩子常遇到的问题。


吴谢宇在北大上学,北大有非常专业的心理服务中心,而且也有非常牛的心理咨询师,他担心自己心理出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求助呢?


父亲生病时,母亲谢天琴也不求助,甚至谢绝了别人的帮助。可以推测,作为长女,父母都是盲人,谢天琴也发展出了A型自我保护策略。


对于很多采用A型策略的人,他们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求助”两个字。有时,他们把自己的需求放逐得如此之远,以至于看起来像没有需求一样。

乖孩子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把自己的需求深深地压抑在内心深处。他们不是没有愤怒、痛苦等负面感受和情绪,而是不敢表现出来。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照顾父母,让父母放心、安心、开心。


长此以往,他们就抑郁了。如果了解他们的内心,就知道不抑郁才怪。


总有一天,压抑失败,内在小火山开始喷发:发脾气、自残、离家出走……他们终于不再乖了。我在咨询室里,见到很多压抑失败的青少年。这时,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养育出了问题。

因为父母的不回应、高要求,是孩子发展出A型自我保护策略的土壤。要避免养育出太乖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

真正承担起父亲、母亲保护、安抚孩子的职责,让孩子安心只做个孩子;

父母不要太严厉,让孩子害怕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父母不要太有道德感,允许孩子做些出格的事,比如调皮捣蛋、恶作剧、抄作业、逃课等。

最后,想对乖孩子说:学坏点,为自己而活


参考资料:
1.西部点评《吴谢宇:一面是弑母凶手爱上性工作者,另一面是优秀自律的学神》
2.辽沈晚报《北大学子弑母案庭审现场:吴谢宇滔滔不绝20分钟》






文:代桂云  (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蓝橡树心理援助中心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转载请留言,并标注以上信息))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