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行为,叫我如何放弃你?

【题记】我们可以通过亲密的性交流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或通过性尝试这个世界,考验“我们的翅翼”,并通过短暂的关系发掘我们自己与我们的身体。——美 雪儿·海蒂 

人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次情感,也会遇见不同类别的情感。在不同类别的情感中,同性恋是其中一种。

之一:与同性产生感情了,迷恋着,发生性行为,一直不舍弃,享受其中,但拒绝与异性发生情感和性行为。

之二:抑或,与同性并无感情,只是喜欢SEX(OR MAKE LOVE),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频率高、数量多。同时与异性也有情感也有性行为。

之三:再或者,处于二者的中间,与同性若即若离,不迷恋感情也不迷恋身体,要的只是一种与同性相处的某种感觉,或某一时刻的快感。与异性有情感也有性行为。

你属于哪一种?再是,以上都是同性恋吗?

 

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当前及之前是不接受同性恋的。

在心理咨询诊断评估中,同性恋仍然包括在其中——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第六类“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Habit and impulse disorders、Psychosexual disorders) 譬如:性身份、性偏好”。

而国外的诊断标准中已经不再包括性身份问题,即它是得到认可的,只有性倒错障碍问题——见《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Paraphilic Disorders性倒错障碍”。

“无论男女,人类的性爱并不会受限于生殖器官的构造,自然而然即生成女同性恋(以及同性恋)。

可悲的是,当今的社会体系是建立在性别差异以及生殖功能之上,而这样的社会是相当野蛮且仍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引自《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原始的情欲行为,而它的指向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异性,也可能是他物。只是因为“社会不断地灌输我们要接受由罗曼蒂克的浪漫爱与婚姻制度所维系的男女‘性交行为’,以至于我们浑然忘记了自身原始的情欲”(美 雪儿·海蒂 )。

从这个角度说,那我们不应该把性倒错称之为“性倒错”了。这个名称只是因为人类长期以约定俗成的“异性性交”标准范式的原因而才有的。

而我们的讨论,也只能在普遍社会公约的语境下进行,否则,这个讨论和探索将是无意义的。

毫无疑问,第一种属于同性恋,与同性有情感上的“依恋”更有性行为的发生,属于“性+恋”的标准程式。

我们知道,同性恋需要有三个标准条件,即“同+性+恋”,和同性别身份的人,发生性行为,有情感依恋,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种属于双性恋,对同性、异性“通吃”,有性也有恋。

今天,我们专门来说说第二种,它属于什么?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男主已经有一个异性妻子,但一直迷恋于同性性行为,但他坦言“我不爱他们,我害怕他们走进我的内心“,并无情感依恋发生。从青春期开始,连续十几年来,平均每月约3-4个不同的男性发生性行为。

他说:“我和他们ML时,喜欢做1,很少做0。“在同性性行为中,他的阿尼妈人格因素足够强大,但只限于面对同性。“当我面对女人,我的想法很奇怪,也能顺利完成(性行为)。”

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和方向。他是双性恋吗?有点像,他可以和同性发生性行为,也可以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但又显然不是,他和妻子是有感情的也有亲密(性),他和同性只有性行为却没有感情。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男主说:“我知道这样不停地找男人不好,会影响我和妻子的感情,但我控制不住,稍闲下来就想到它,就要从一些途径如软件去找他们……他们也有同样的爱好。”

重复的仪式,重复的行为,不能自控,这是标准的强迫症状。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参考强迫症状行为标准,男主显然不是同性恋,而只是“性指向偏差”,属于“性倒错”行为,也是性倒错的强迫行为。性倒错属于性变态范畴,“包括性心理方面的变态与性行为方面的异常。

凡是与生殖没有直接联系或代替之引起生殖的性活动,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法上与众人不同,并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相违背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都称之为性变态,即:性倒错。

”对同性性行为,是性倒错现象之一。而追究其发生根源,可能会极复杂,如童年经历的某个片断、某个影像,公交车上的一只红色高跟鞋”、“醒来发现父母在做爱”、“幼儿园女老师的蓝裙子”等来的瞬间“高潮”或“高峰体验”——尽管它可能不是美好的,或许是错愕的或令人难以忘记的。

在俄狄浦斯期,这些影像或片断得不到良好的诠释、解决、“修通”,都可能诱发性倒错。

男主在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时,不想发生感情,不发生依恋,他“害怕与他们发生感情,不想让他们了解我”,是一种思维控制,是出于某个目的的“安全行为”,也许幼年与父母的依恋未完成,成年后无法与他人发生链接而焦虑、恐惧。

为了缓解这种“关系焦虑”,往往这类患者还会伴随其他的强迫行为,例如频繁咬手指、频繁眨眼、频繁洗涤等。而这些行为与他们内心的焦虑造成的“控制”有关。

“控制”犹如天花板上的扣板,这板眼看要掉下来了,你用手去托举着,会发现越举越重,直至手酸麻疼,直至再也举不了无法承受。一块板有多重呢,不重。

但是因为你给扣板作用力,它就给你反作用力。作用力多大,它给你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大。如果把它放下来,不再给作用力,就不再有反作用力。强迫行为也一样,它是一头经常和你对着干的“怪兽”。

 

如果一个人有了同性性行为的强迫性重复,怎么办?

替代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会自行找到相应的行为  来替代。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当一种行为或愿望得不到施行或满足时,则寻求另一种行为进行代替,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需要。


那么,理论上说,对强迫症较重的患者,我们是可以通过替代补偿行为来处理的。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行为疗法:


手淫之于同性性行为,洗涤物件之于洁癖,吃奶瓶之于咬手指,是一级替代,施行一个月;


文字视频、普通打扫、喝婴儿奶粉分别之于上述行为,是二级替代,施行一个月。


再次之,则为三级替代。再降级至普通人行为,则愈。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因为各种症状或不足,而努力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则发展了自己强大了自己;


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因此,一个人有了强迫性行为,不怕,怕的是在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固着,而不愿意从原有的“舒适区”走出来,哪里是替代补偿行为都不愿意实施。


如果你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有了改变的良好的心理动力,加上行为治疗,强迫性行为必定是可以战胜的。


是的,你可以的!我们一起努力。

 
文:刘月鹏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