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这道坎,该怎么过?(下)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经典案例,并探讨了原生家庭会带来哪些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其生理机制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影响。

原生家庭问题的生理机制?

哈佛大学戈尔曼教授在他的经典著作《情商》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原生家庭的创伤如何影响我们。比如在上文开始论述的M女士,她背部会在有压力情况下会出现剧烈疼痛,这是生活中的刺激引起的通感,但其根源却是潜意识深处过去的创伤和经历

  • 事实记忆

在她在7岁时母亲对她的言语指责分为两部分储存在她的大脑,一部分是母亲的表情,声音,当时家里的情境等,这些称之为事实记忆,会储存在大脑的海马体中。


  • 情绪记忆

还有一部分是她当时蜷缩在地上感受到的恐惧,委屈,压抑等情绪记忆,储存在大脑中情绪的司令部杏仁核里。


  • 引爆炸药

当外在刺激出现,比如类似她母亲的声音或面部表情的人,还有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恐惧,委屈等感受时,这些刺激会迅速和她大脑中事实记忆和情绪记忆产生联系,然后迅速把她内心深埋的情绪炸药包引爆。


最明显的是背部由于强大的压抑,恐惧而形成的剧痛,所以这种身体的记忆瞬间就会把他淹没,从而形成了持久的背部疼痛。


  • 重复创伤

心理学家评价这些创伤记忆是模糊的,强烈的,只要当前生活情境中有与当时类似的信息,就会盲目,迅速地和在大脑深处的炸药包信息匹配,从而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感受到创伤体验。


  • 情绪开关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指责,责骂或者其他创伤事件都会在大脑深处形成一个炸药包。


对于那些在不幸的原生家庭中经历了太多冲突,矛盾和心灵伤害的人,如果没有把内心深处这些模糊的记忆进行重新塑造,那么生活中很容易产生过激情绪反应


就好像他们身体里有很多情绪开关,这些情绪开关都会直接把陈年的情绪炸药包点爆。


你会感觉这个人特别敏感,情绪反应特别强烈,他自己也会感觉有时候会情绪失控,没有安全感,过度敏感,自己感觉特备累。而和他朝夕相处的家人,同事,朋友也会深受其害。


  • 觉察创伤

大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如果对过去创伤记忆的重新觉察,回到那里重新认知和评价当时的情境,优化这些记忆,这些情绪开关将有可能关闭。我们将不再对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事情敏感,做出过度反应。


  • 抚平创伤

这就是原生家庭辅导的核心原理,心理学家会邀请你回到产生情绪炸药包的地方,优化和清晰你的记忆你将会抹平过去的创伤,你的情绪将不再会那么敏感,愤怒和自责。


你的沟通也将会更自信,温暖,坚定,你将会有更多的能量去行动,你的行为会更高效。

 

 如何跨过原生家庭这道坎?

原生家庭重塑辅导主要有:

1,重新觉察情绪模式

你核心情绪是什么?你的情绪开关是什么?你在什么时候会失控?

2,重新觉察沟通模式

你在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模式是什么?你在职场关系中的沟通模式是什么?

3,评估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催眠引导下,觉察原生家庭对你的潜意识影响,进行量化评估。

4,深度认识你的家庭

做家谱图,了解家族中重大事件,了解父母的原生家庭,性格形成,他们核心生命事件。从而深度了解和理解父母对待你的方式。

5,重塑与父母的沟通与链接

在催眠引导下,重新感受父母,核查潜意识中的创伤。觉察,面对,释放,整合,超越。

6,再次认知

对原生家庭的创伤体验和个人经历的创伤体验进行再次认知,重新客观的觉知潜意识深处的记忆(优化海马体和杏仁核记忆),安抚内心深处的不安。

7,和内心做对话

探讨个人经历中的重大事件,催眠引导下觉知内心深处的情绪和事件记忆(内心的小孩),然后和内心做对话,觉察,放下,超越,整合练习。

8,重新觉察沟通模式

发现自我,放下包袱,对自我负责,觉察内心深处的需要,渴望,找到内心的核心价值。用行动为自我需要负责。平静的,自由的,自信的成为你自己。

原生家庭辅导设置

  • 短程辅导

10次,每次1小时,网络或面谈,提升积极情绪能力。

  • 中程辅导

20-30次,每次1小时,网络或面谈,提升情绪,沟通,行为效能。

  • 长程辅导

30次-60次,每次1小时,网络或面谈,提升人格的和谐,成为自己。促进自我实现和潜能发展。

原生家庭辅导有什么局限?

1,此辅导主要适合心理健康的个体,为提升情绪,沟通,行为效能,提升自我潜能的发展辅导。不属于针对抑郁,焦虑症患者的健康辅导。

2,对自我觉察能力强,自省智能强,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个体效果更明显

3,对心理正常的个体有效,不适合神经症患者或精神类疾病的个体。

4,心理问题严重的来访者,比如中度或重度焦虑,需要联系高老师做个性化咨询辅导,不适合此辅导。

作者:高晓墉(重点大学心理学本科、华师大心理学硕士、高校心理学教师、NGH催眠师、私人心理顾问)
微信公众号:cuimiangao
编辑:小麦芽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