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不应束缚你一辈子

每个人都出生在原生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离开自幼生长的家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路,是走向独立自谋生路,还是困在原生家庭?

 

是打破对父母的幻想,面对分离和独处,还是做父母忠实的守护者?

 

作为成人的个体,不得不面临的选择,或许是放弃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出发,去寻找新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新的角色。

 

然而,我们内心的孩子曾经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由于种种原因被遗弃,虽然努力过,但似乎效果不佳,内在的小孩常常会在不经意的瞬间躁动不安,恐惧徘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时,尚且独立的自己,如何帮助内心的孩子慢慢长大?

1

你是否经历过原生家庭的痛?   

 

有一位男士,常常酗酒,酗酒之后就是一顿发泄,场面一度不可收拾。


酒醒后,他非常清楚醉酒后的自己做了什么,羞愧、指责、愤怒、痛苦,他的感受复杂而清晰。

 

他想知道,如何才能杜绝这样的事发生,他不想继续这样下去。

 

他开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曾是大学老师的父亲对他要求特别严格,从他有记忆开始,他能记住的就是父亲那副不苟言笑的面孔,要求他这样那样,学习好,习惯好,不能马虎,一旦犯点小错,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痛打。

 

他说,他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是这样,父亲从来不理解他。也根本不知道他究竟喜欢的是什么。

 

他在父亲那里习得的人际关系模式就是,如果有问题,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和别人无关。

 

在关系里,不能拒绝别人,也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

 

他顺从的结果,是换来了人际关系里的相安无事。甚至与父亲之间,也少了冲突与争吵。

 

就像心理学家约翰.布雷萧说的,我们失去了的机会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允许生气或悲伤,也因为体验自己的感觉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压抑情绪的结果是情绪不再听我们的指挥;情绪一旦被压抑和否认,我们就不再是情绪的主人,而成为它们的奴隶。

 

借着酒精去发泄自己压抑多年的情绪,我们看到了这位男士成为了他情绪的奴隶,也困在了原生家庭中。

 

2

面对伤痛,可能会有疗愈

 

没有人想要伤痛,可伤痛又不可避免的随着成长的步伐而存在。

 

有人从理性层面知道很多道理,要去面对痛苦,要去接纳痛苦,甚至去感谢痛苦。

 

可是,痛苦的感觉,很难理性的描述。

 

真正的面对伤痛,不是刻意的去表达,也不是强迫自己去接纳,而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重新以成人的力量去面对儿时的经验。

 

艾丽斯.米勒说:问题不是只用说和想就能解决,要靠真正的经验。

 

我们所要的经验不只是成长后已被修正和掩饰的经验,而是要重新进入童年的原始经验。体验害怕、悲伤和愤怒、才能使这些经验真正获得超越和治愈。

 

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这位男士,开始去理解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东西,也开始走上了自我救助的路。

 

他试图与父亲促膝长谈一次。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

 

这么多年,父亲从来不和他谈感受,很难和父亲沟通。

 

一个40多岁的成年人,在年迈的父亲面前讲述了他儿时的感受。

 

他让自己重新处于童年的经验里,一个被父亲权威控制下的弱小的小男孩的世界里。

 

他让自己的委屈和痛苦呈现了出来,以缓缓道来的方式。

 

遗憾的是,父亲并不接受,而把他的叙述理解成了对他的控诉。

 

于是他们之间产生了特别大的情绪战争。

 

他无法继续和父亲沟通,愤怒的他不再考虑父亲的感受,直接摔门而出。

 

那一刻,他直面了父亲,也允许了自己不被父亲理解时的愤怒呈现出来。

 

而这样的感觉,作为成人的他,面对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接触感觉时,惯用的不正常发泄情绪的方法和态度,就会停止并逐渐消除。因为那些不正常发泄情绪的方法,常常是我们躲避真正感受的措施。一旦我们敢于接触真正的感受,就不再需要以虚假的措施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了。

 

是的,这位男士的勇敢正是在于,他触碰到了儿时的感受,也许是一种多年来无法表达的委屈,也许是在父亲高压下的愤怒,也许是心里想要被父亲看见的深深渴望。

 

当他放下对自己的责备、羞愧、愤怒,开始看到作为一个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并允许它们以自然的方式去呈现的时候,他内在的伤痛会在自我看见和自我接纳中变得没那么可怕。

 

在漫漫长夜中获得了一丝安眠。

 

事实上,心理层面的成长正是在于我们不愿意自我欺骗,而愿意重新以成人的姿态陪内心的小孩过一遍童年,重新养育一遍儿时的自己。

 

3

出走原生家庭

可能会有新生

 

我们曾经是孩子,长大后依然是父母的孩子,可是,我们已然是成人,我们有属于自己生命的新的舞台。

 

我们可以有新的关系,新的家庭,新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于,我们需要向前走。

 

即使带着伤,也没关系。

 

如果原生家庭不曾给予足够的爱,那就重新爱自己。

 

爱自己的方式,是不再强烈的从父母那里索取爱。

 

把父母的生活还给他们。

 

有人问创伤咨询师蕾妮.孚瑞克森,如果可以给来访者礼物,你会给什么?

 

她回答说:给予他们停止解救家庭的勇气,交给他们自身命运安排的勇气。

 

是的,每个带着原生家庭伤痛的人,都需要有这份安排自己命运的勇气。

 

那样,我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伴侣,做我喜欢的工作,即使父母反对。

 

那样,我就可以不那么在乎家庭带给我的影响,轻装上阵。

 

那样,我就可以全心全意的学着爱自己和我在意的人。

 

爱自己的方式,是不再和痛苦做决绝的斗争。

 

超越原生家庭的痛苦太难,删除曾经的记忆也不可能。

 

但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被觉察的盲点,我们对痛苦的感觉,面对痛苦的经验,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保护好自己,提升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

 

有人说,要处理原生家庭的伤痛,还需要和父母和解。

 

可是,有很多人,没有办法和父母和解,要逼着自己去和解吗?

 

如果一种心灵伤痛要被逼着去疗愈,伤痛不会好,还可能雪上加霜。

 

出走原生家庭,是不再愿意困在父母给我们的童年里,是更想要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认识童年那个也许伤痕累累的自己。

 

而最终,我们和解的是那个在内心深处,不安、愤恨、无力、委屈、伤心、愧疚的自己。

 

也许有一天,当你看见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的小孩,你会拍着他的肩,心疼地对他说,好久不见,我可以抱抱你吗?

 

与自己和解。



文/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Fenny情感馆(lizengfen-11)。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