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不起来的朝阳产业:心理健康产业下一阶段如何发展

作者:天相
来源:微信公众号:诊锁界(ID:ch_chainclinic)
原文标题:升不起来的朝阳产业:心理健康产业怎么走向发展的下一阶段

与其说疫情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倒不如说,它撕开了人们长久以来习惯的那层皮。当三个月的居家隔离几乎无差别的发生在每一个人头上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原先处在哪些正在发生却熟视无睹的问题中。

与其说疫情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倒不如说,它撕开了人们长久以来习惯的那层皮。

当三个月的居家隔离几乎无差别的发生在每一个人头上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原先处在哪些正在发生却熟视无睹的问题中。

抑郁症这样的群体性心理问题,在各国爆发,原本同普通人生活毫无交集的心理症状名词,明目张胆的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并揭露了无数的可怕数据。


01

疫情后的加速世界:心理问题逐渐可见

在此之前,心理问题,就像与人是同居已久但视若无睹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疫情后,曾经对心理问题置若罔闻的民众,也不得不直面心理问题所带来的的诸多影响。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调查,逾3500名成年人中,发现自英国政府2020年3月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实施“居家令”等隔离措施以来,截至6月,近五分之一(19.2%)的调查对象出现抑郁症状。相比之下,疫情发生前的9个月内这一比例仅为9.7%,同比增长近10%。


美国波士顿大学2020年9月公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有27.8%表现出抑郁症状。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美国人是之前的3倍,当时呈现抑郁症状的人数占比仅为8.5%。但波士顿大学进行调查期间,美国疫情增长尚在初期。据美疾控中心在2020年6月底的调查,有40%的成年人表现出抑郁症状。

世卫组织心理卫生和药物滥用部门负责人凯斯特尔(Dévora Kestel)5月曾表示,心理压力增加的人群比例在中国为35%,美国为45%,伊朗为60%。而当月联合国发布报告指出,各国对精神健康领域的投入,在应对疫情的总开支中平均占比仅有2%。

抑郁问题之所以会获得关注,主要是因其所致的自杀意念,这让抑郁变成了一种可能致命的心理问题。

一则数据显示,在2020年十月间,日本自杀人数为2153人,女性自杀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83%,2020年上半年,韩国女性自杀率较去年同期有7.1%的增长,在疫情最严重的3-4月,增长率甚至分别达到了17.3%及17.9%。

我国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得到控制,但其中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并不能被直接忽略,抑郁作为典型的心理问题,率先得到注意。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这是我国在心理健康领域为数不多的,方案对知识普及,以及实际就诊、治疗率及年复发率等关键指标作出要求。

公众教育方面: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

就诊率提高方面: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

诊断及规范治疗: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0%。

这些举措及世界范围内的数据,在当前环境背景下,从往日的遥远抽象,变成了近乎可见的现象,当站在群众消费者、需要帮助者的视角去观察当前的心理服务行业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想要找到值得信任且可负担的心理服务与心理治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02

庞大从业者缺口

疫情期间的自杀问题,对于工作的成年群体来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失去收入来源,承担家庭压力等问题都是造成最终死亡结局的诱因。

世界卫生组织对1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其中超过60%的国家和地区表示,这场大流行导致向脆弱人群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中断,而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即便心理健康服务持续提供,它是否能够广泛的解决更多人的问题?求助热线及线上咨询的形态在当前通讯技术加持下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对于心理健康服务这种较为特殊的形式来说,专业化训练及场景的搭建也无法被忽略。

这个问题后,一方面是相关从业者的严重稀缺,一方面是当前心理咨询服务形态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心理服务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从业群体,而心理治疗师则是拥有处方权的咨询师,在心理服务的提供方面,具有更广的覆盖面,但精神科医生相较于标准心理服务来说较为不同,在我国医疗模式下,三十分钟内诊断+处方是常见的精神科医生看诊流程。

以人才数量来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是严重失位的,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精神科医师3.34万人,心理治疗师仅约6000人,心理咨询师缺口达130万人,根据卫计委要求,截至2020年底,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需要增至4万名。而要想和美国人均精神科医师数量持平,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至少6万人。

在心理咨询师群体方面,早年三级心理咨询师报考门槛较低,未对教育背景进行考究,导致此批从业者执业水平的良莠不齐,已有的心理咨询师执业群体中,进行过完整且系统的“科班级”心理服务训练的也并不多。

在人才培育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学专业设立,较多的集中于师范类高校,而临床属性较强的医学院校对此的比例相对较少,这与心理学专业本身的属性有关,也是因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心理学更容易被划分到教育学体系之下,这意味着,要成为具有处方权的心理治疗师的其中一个“医院工作经验”的条件无法轻易达成。这无疑造成了心理治疗师群体的稀缺。

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群体,从业率较低,但优秀从业者占比居多,尽管如此,还是无法解决更广泛的问题:以简单心理平台的咨询师从业者抽样数据为例,2019年时,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中96.28%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63.91%具备硕博学历(含在读),这与当前心理学教育体系有关,且在咨询师认证方面,行业主要以学位进行判断。

03

行业正在面临的各种问题

除人才缺口问题外,心理咨询行业当前仍面临诸多其他问题。

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心理咨询在国内仍处在“叫好不叫座”的环境中,对其朝阳产业的评价越多,便越是能让我们意识到朝阳尚未升起的原因。

1、起步较晚,重视不足

作为在学科与临床方面都领先的美国来说,调查显示,美国每1000人中便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并且有家庭私人心理医生,最为关键的是,心理治疗被纳入了医保体系,其治疗费用可以报销。而国内一方面是市场教育的欠乏,另一方面则是政策的轻视,我国在2001年时,才推行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心理咨询师才真正在我国成为一种职业,而市场的不接受性,也在诸多相关研究中表明,与国民性格、文化传统等等问题有相关性。

2、伪科学混入,乱象滋生

心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这意味着其理论与实践都是严谨的,但在消费者所接受的知识中,伪科学、甚至是迷信的元素混入其中,混淆视听,对消费者的认知也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心理学甚至一度成为与“唯心主义”并称的东西,在市场教育方面,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此外,由于早年心理咨询师证件考取门槛较低,使一个无相关知识背景的人也可以通过极少的代价就可以考取执业证书,造成了消费者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群体不信任感。

3、缺乏标准,监管缺失

心理咨询收费无可量化的标准,以咨询师个人经验及知名度等具有主观色彩的元素作为开价条件本身欠妥,以当前某线上心理咨询为例,其中以300-500/次的心理咨询师较多,在此区间中的大部分拥有“新手咨询师”标签,200-300元/次的咨询师中,则以“实习咨询师”为主。

单次心理咨询定价,一方面与平台规则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咨询师个人履历有关,在简单心理2019年的报告统计中,以“咨询时长”为参考,对400为咨询师的单次收费标准进行了抽查(见图)

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单次咨询收费分布(2019)


尽管如此,心理咨询本身的收费标准仍然以多种因素相关,这其中又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元素,而能够被量化、标准化的参考条件有多少,对于外界来说仍然处在半透明的状态下。

平台对此仅能够做出部分限制,无法真正实现“管控”的作用。

04

心理行业,怎么成为了“升不起来的太阳”?

一个行业的生存,首先依赖于平衡的供需关系,而需求即市场,那么对于此,应当有的提问是,心理治疗或是心理咨询在当前是否属于刚需?注意,这个问题并不是站在行业参与者的角度上提问的,而是站在更大部分消费者角度上提出的,市场尽管可以影响消费者需求,但无法从根本上决定消费者需求的有无。

首先需要当前市场的寻求心理咨询的群体进行画像,据中国卫生部资料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高达1600万,占总人口的1.23%,据早年估测,2020年我国各类心理卫生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加上2020年疫情爆发的特殊事件,这个风险再次被更大程度的增加了。

从需求层面来看,心理问题是客观上存在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工作、不同家庭的人来说,并无根本性差异,但由于国民基础知识教育的缺乏、早年乱象滋生所致的心理疾病妖魔化等,成为了对心理咨询潜在消费者接触心理咨询阻碍的高墙。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并不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心理问题困扰,他怎么会向心理咨询求助?但问题仍然是在影响着的,在知识普及未到位及国民性的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甚至还有拒绝进行求助的群体存在,在更广大的基层地区,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需求被压抑甚至忽视了。

那么对于需求认识清晰,且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人群来说,没有成为消费者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近乎显而易见——消费。

尽管消费等级高由多种原因导致,但作为可能成为常态化消费的心理健康服务来说,已有的市场定位,与它的本质严重的割裂了。大部分已有的心理咨询模式均以单次计费制为主,由于心理咨询本身的特殊性,往往不会在单次内解决问题,长期的、多次的咨询服务是常态,以200元/次的心理咨询服务来说,至少800元才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咨询周期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每月约2500余元,这个比例之下,心理咨询服务仍然是属“奢侈品”之列。

而市场及行业无法解决更大部分人群需求的时候,那它本身就是有限的“核桃壳”,即是在可见范围内有限的服务有限的人。

在当前心理学科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化率仍然处在低水平的当下,行业的上限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提高的,而在疫情加速后的新服务市场格局下,这个“上限”会被更早的触及到,而早早达到了这个“上限”,发展与增长就会走向错误的“内卷”中去,而这样的“内卷”又会催生更多乱象。

05

心理健康产业,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未来?

1、形成国内具有权威的、可形成共识的职业认证体系

心理咨询行业人才培养成本极高的共识已在业内稳固,如同医学生培养一样,作为涉及到他人健康甚至生命相关的行业,学习是一种职业的常态,但如前面所提到的,尽管有国家职业认证的存在,但由于国内并无再进阶的、成体系的心理教育及认证体系,导致心理咨询从业者要想得到更高层次的进阶,只得求助于海外相关认证标准或机构来获得更搞得资质认证,而这其中意味着十分高昂的学习费用。


尽管在一定方面上这提高了行业从业者的准入门槛,但同时意味着从业者水平的参考标准无法被国内体系所控制,对于本土人才培养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而高昂的学习成本框定了从业者将要进入的市场,并且拔高了这个职业能够成为主业的难度。

所以,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是学龄教育上对临床心理方向进行权重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情境下对心理咨询教育或培养体系的健全。在这点上,互联网的兴起过程中伴随而生的也有一些优秀的线上心理行业IP,如简单心理、KnowYourself、壹心理、壹点灵等,总体上说,这些机构和平台有一定的对于心理行业从业者的要求,及可量化的标准评测,如对咨询师进行个案时长,个人体验时长,接受督导时长,等从业经验技能方面的考察。

通过筛选符合标准后,才能在这些机构和平台提供服务。这种准入标准虽然需要耗费巨大人力成本,且无法对心理行业这个真正将“人”作为主体的行业从业者的要求全面的考察到,但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咨询师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

当然在人才群体划分上,维度更多、服务更多类型的消费者,扩大人才可进入的市场范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步进行的。


2、推进心理知识普及,让心理问题真正“存在”

无法被意识到的问题才是最严峻的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在持续进行,但范围仍然较为有限,需要进一步对广大基层进行渗透,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自杀人口中农村居民几乎在各年龄段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统计差异显著,近9年(2011-2019年)来,农村居民自杀率是城市居民的1.6-1.8倍,农村自杀率远高于城市自杀率,由于考虑到中国城乡居民基因影响差异几可忽略,就此我们应可以将对应的社会问题及其他心理相关知识及服务不足进行解释。

而已有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布局可以表明,更大需求层面的乡村,心理健康服务无法更有效的惠及。但在此之前,先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普及,能让心理健康问题去妖魔化、去玄学化、认知常态化,是从业者甚至官方教育系统方面需要努力的,因为只有当需求真正成为可以被意识到,且能够成为主动寻求帮助的需求时,市场才有成熟的可能性。


3、市场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行业市场的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仅有公益的、社会层面的科普宣讲程度的市场教育,在心理健康领域是全然不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现象的教育,更是要到本质教育上去。

而在心理卫生层面,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被纳入医疗体系,并能够纳入医保,对我国心理领域来说都是重大的一步,我国首个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于2016年底发布,可以说刚刚起步。


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精神健康法案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ct),从联邦层面为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并在上世纪中期开始推行非住院化或社区化的心理服务,同样从联邦层面为社区提供财政支持。这些举措提升了普通民众对心理服务的知晓和就诊率,同样的,在政府层面对消费者、从业者的支持,更能够促进行业的活力。

不同于美国,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人群基数庞大又需求复杂,而这要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上需要有更加丰富的服务/产品提供,建立分级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并有配套的资源供应等一系列问题,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

这个过程显然无法由单方面力量去进行推进,这其中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尽管在当前的基层环境下,市场可能很难实现“获利”,但就长远来看,却是有利的,这个过程中,最大让利方,也许是参与心理行业培训的教育机构,也许是其他的中间商,也许是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但最大的让利方,一定是既有的从业者,而能够为获得职业认证并参与到社会服务建设中的从业者提供足够的支持或经济补贴,会是一个可以缓解这一冲突的方法。


06

结语

我们不难料想,未来的心理健康产业必然是会持续增长的,但当下来说,情况仍然不够好,甚至是差劲的,一个市场不成熟,仅凭从业者情怀支撑的行业,不论如何被看好,头部如何光鲜,它都是缺乏生气的。

“高位打低位”的通识在心理健康行业并不那么凑效,而也许,只有将当前被奉上“一线城市”专有华丽外皮的心理学,重新沾上普通人的气息,才能够更快看到下个阶段的转机——而这对于当前业态来说,势必又是割肉断腕之举。

当然,赛道仍然是十分广阔且前景光明的,在此前,仍需代价。


The End


作者简介:天相,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诊锁界(ID:ch_chainclinic),中国领先的诊所智库媒体。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