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提升家庭和谐的电影

当我们的家庭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时,我们需要可供对比的家庭景况,找出答案。

我们对家庭的理解,有时过份限定在我们自身的家庭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描述家庭、拆解家庭问题的电影,帮助我们重新觉知自己的家庭,为打造温暖的家,踏出重要一步。

今天的文章里,我们将介绍十部电影,帮你厘清家庭问题的材料。


一.《饮食男女》:家庭的味道是什么?


李安的《饮食男女》诉说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家庭故事。做为五星级饭店主厨的父亲,在丧偶后,父兼母职照顾三位女儿。

每位女儿性格各异奇趣,各有烦恼。对于婚姻、爱情和自我认知,许多没有被爸爸察觉的小心事。

这是爸爸不够关心女儿吗?其实爸爸也有自己的烦恼,他引以为傲的味觉正在退化,面对失去人生志业的当口,他却隐忍不说。

许多家庭都是如此,亲子之间有爱在传递,也有误解在传递。

爱不等于了解,但有时当我们做出爱的行动,我们就以为对方了解我们。实际上,爱如果是诉说,了解就是倾听。没有倾听,光诉说,往往双方都会承担很大的压力。

中国家长的爱,太多强调付出,缺少倾听。导致有些爱的行为没办法匹配子女真正的需要,让双方距离越拉越开。

你希望家庭和谐吗?试着开始倾听吧!


二.《喜宴》:爱的最好方式可能只是尊重


有些人认为家人之间不该有秘密,但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必然的会有秘密。为人有秘密,除了保持自身的界线感,有时也是为了避免伤害生命里的重要他人。

《喜宴》描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伟同在美国留学,是父母眼中的高材生。当妈的经常关心儿子的婚事,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伟同找了一位女性友人假结婚。虽然带着欺骗的成份,也有不想伤害母亲的心。

伟同的选择,影响身边所有的人,他的谎言最后被懂外语的父亲戳破。但父亲没有讨什么交待,而是帮儿子隐瞒,然后给了一位老父亲能给的一切:「儿啊,好好过!」


三.《一一》:美好的假象不会成为现实


有些家庭在外人眼里很幸福,但家庭成员实际上很疏离,就像一个随时都会分崩离析的群体。

杨德昌通过电影道出现代社会的悲哀,有些人为结婚而结婚、有些人为抚平寂寞而性、有些人通过虐待另一个人,宣泄自己的愤怒。

很多家庭充满伤痕,但所有人都不去揭露这个部分。

最后这个家会怎么样呢?可能依旧在外人眼中很好,但没有一个人会好起来,他们只会持续伤心下去。

因此,有时家庭中的争吵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把问题拿出来谈,才能避免所有人都在逃避,让一个家越来越不像一个家。


四.《美丽人生》:感受比说理更重要


心理咨询师福沃德(SusanForward)在《有毒父母》(ToxicParents)一书中写道:「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示爱、尊重和独立;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美丽人生》陈述的正是这样一个理念,一位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不被可怖的现实摧残,于是把种种可怕的事情说成故事。

有时我们表达的内容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只在乎道理,我们往往就会忽视人际之间的同理心和情感。

当你觉得跟家人之间有理说不通,也许问题不是出在你说的没道理,而是你忽略了其他成员的感受。


五.《82年生的金智英》:性别标签是毒药


我们身处在一个男权社会,导致我们往往用男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的一切。女孩就该穿粉色,女孩就该端庄,女孩就该为哥哥或弟弟付出,女孩就没有资格继承遗产……

当某些家长告诉孩子:「妳必须这么活,因为妳是女孩。」

当女孩觉醒了,她怎么会不反抗她的父母,逃出这个家?


六.《神奇队长》:一意孤行的好意对孩子真的好吗?


如果家里有位热爱教育,又对体制内的教育诸多批判,自身又特立独行的父亲。可能他会选择体制外的教育,甚至自己当起孩子的老师。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当父母的过份强调自己的理念,可能会导致孩子和现实世界脱节,以至于他们尽管学到一些知识,却也同时活在父母强迫灌输的价值观中。

精神分析家弗雷伯格(SelmaFraiberg)表示:人从两岁起,就在努力使自己成人,并和世界建立连结。

无论我们有再好的理念,有时我们需要对孩子做的是当个稳定的后盾,给孩子空间,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更重要地,不要剥夺他们与世界连结的机会,我们没有权力帮孩子做所有的选择。


七.《亲爱的》:当失去来袭


一个很难避免的家庭课题,就是「失去」。

《亲爱的》描述的是孩子被拐卖的家庭,他们因为失去孩子,彼此怨怼、仇恨,却又互相安慰与扶持。

我们都希望家庭幸福,可是有时候真的很难。我们付出一切,却得面对失去。就像有的父母细心照料孩子,孩子却还是被病魔夺走,或因为意外而离开。

失去是可能发生的课题,无论我们是选择逃离,都可能悄然袭击。

才能明白拥有的美好,以及失去的意义。


八.《东京奏鸣曲》:中年失业的家庭危机


爸爸失业了,他不敢让家人知道。于是他每天假装出门上班,找工作,然后假装下班回家。

时代在变,家庭的功能也在变。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场景,如今更多被双薪家庭取代。但有些男性还是抱持老观念,觉得养家全是自己的责任;相反地,有些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女性的生涯发展。

也许我们都该换个观念,匹配这个时代。否则被时代淘汰的,不只是我们的职场生涯。觉得不了解你的家人吗?也许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认知没有与时俱进,以至于当家庭成员成长的速度不同,总有人会被抛开。


九.《摔跤吧!爸爸》:当孩子的榜样,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长


身为摔角选手的爸爸,一直希望有个继承家业的儿子。偏偏生下来的都是女儿,这让当爸爸的把「子承父业」的圆梦计划转嫁到女儿身上。尽管女儿确实有天赋,也很努力,但是这样的家庭,女儿们依旧是为爸爸的理想活着。

电影最后,爸爸体认到的不是女儿有机会成为摔角选手,而是体认到自己作为父亲,是为了成全儿女而存在,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的工具。

回到我们周遭,有些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教练,孩子的老师,甚至孩子的老板,就是不好好当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上,这是一种界线不清的表现,父母通过自己的权威,以及孩子对自己的爱,掌控孩子的个人发展,让他们成为父母欲望的延伸,进而失去自己的未来。

家庭想要和谐,得把家庭看成一场室内乐,而非独奏。乐手之间互相倾听,而不是各唱各的调,避免互相掌控与干扰,才能把乐曲推到最美的境界。


十.《遗愿清单》:单身、成家,各有各的好


爱德华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癌症医院认识了同样癌末的卡特。卡特没有爱德华富有,但他有爱德华未曾拥有的幸福。卡特有一位相爱一生的妻子,以及三位孩子。

刚开始,爱德华老是想「带坏」卡特,通过各种刺激的娱乐,想要让卡特成为他的好伙伴,两个人走南闯北,在生命最后纵情声色。

卡特拒绝了,并且他帮助爱德华了解:「有些快乐,一个人无法实现。」

法国有句谚语:「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有些婚姻的不和谐,在于我们在婚姻中感受不自由。这使我们产生一种想象,想象如果恢复单身,所有跟家庭有关的问题便不复存在。

有时,我们忽略别人可能正羡慕我们,羡慕我们和家人一起烦恼、分担悲伤、互相支持的幸福。

确实在难受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点空间呼吸,但不等于离开家庭是最好的答案。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壹心理倾诉专线顾问,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