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好好的”,这种念头是有毒的

文:周小宽
来源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每个人都会焦虑,焦虑可能是当今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情绪。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因为我们很担心会发生什么。


换句话说,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想控制发生或不发生什么。一时想控制,就会一时焦虑;一直想控制,就会一直焦虑。

小一点的控制,比如现在我要去倒一杯热水,我得确保饮水机里有热水;


大一点的控制,比如一个月之后我要出国度假,那么我得确保能拿到签证,确保那段时间没有要紧急处理的事情。


还有更大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子、教育孩子、维护人际关系、找到工作或保住工作、保证生意顺利等,也都需要去控制。


我们对所有这些事情,都忍不住要去确认它们没有问题,或者即使有问题,也在预期的范围内。忍不住要去确认和控制的对未知的这种担忧,便产生了焦虑。

焦虑本身不能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一直处在这样的控制和担忧里,处在对在意的事情的确保和解决里,

那么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你,在哪里?


01

也许你会说,我并不会对每件事情都感到焦虑,


是的,通常我们在特别在意的事情上才会焦虑。


比如,你对没有赶上商场的一次大优惠可能并不会很焦虑,但你对孩子的前途很在意,所以你对孩子完不成作业很焦虑。在越在意的地方就会越想控制,就越容易焦虑。

所以,缓解焦虑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学会判断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你焦虑,你真正在意的又是什么?

如果有些东西你并不是真的在意,那就先放下它。

这个方法看上去很没用,事实上,很多人没有想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真正在意的。



比如,我的有些来访者赚钱没有别人多,他们对此非常焦虑,我会引导他们去看生命中一些事物的价值排序,最后他们发现,钱在他们生命中的位置其实并没有那么靠前,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他们已经拥有了。慢慢的,他们对赚钱的焦虑就缓解了许多。

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特别焦虑,我也会陪他们去了解他们内心真正在意的到底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分数,是不是分数高,就一定幸福;分数不高,就一定不幸福?最后,父母们的焦虑会大大缓解,慢慢回归到一种理性的状态,而这种理性的状态会反过来帮助他们减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的成绩反而自然地提高了。


即使成绩没有提高,但是减少快要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焦虑感,至少能让你的孩子收获相对健康而强韧的心灵,以及更多对自我的确信。


02

缓解焦虑的第二个办法就是要去判断这件让你真的非常焦虑的事情,你是不是真的控制得了。


如果控制不了,那你焦虑又有什么用呢?于事无补,只是内耗。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来访者,她总是很焦虑。后来我发现,她太过关注她的大家庭,她弟弟的婚姻处在一个很糟糕的状态,她想去帮弟弟做些什么,但是作为姐姐,她提出的意见弟弟不听,她也改变不了弟媳妇对弟弟的怨恨和抱怨。事实上,她处在一个极度担忧,但是又什么都做不了的状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发现:这个来访者焦虑的事情其实是她没有办法控制的,可她非常希望自己能控制,忍不住要在别人的“权力范围”内伸出自己的手去“解决”。这就是她焦虑的根源。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能控制某些事情,不管是孩子在学校惹了一些麻烦,还是与伴侣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亦或婆媳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都会突然觉得很焦虑,好像这些问题都是自己能控制住的,死不放手。

实际上,我们真的能控制那么多吗?



实际上,你靠着极度的努力消耗自己的能量去力挽狂澜时,你也无法确信结果如何,你只是被焦虑逼得不得不做点什么罢了。


人生是无常的,此时此刻我在这里,明天我不知道在何处,无常可以说是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其实是“不可控”。


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心理上更需要一些掌控感。


因为不可控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普通,我们无法继续“欺骗”自己是“无所不能”,


因为不可控让我们觉得特别无力。我们极度想回避这样一种真实的感觉。

也许你会说,事实证明我焦虑了,努力了,很多事情确实在我的控制中啊,

你以这种方式活在一种掌控感里。

可是,活在掌控感里,和依赖掌控感才能存活,是不同的。


如果掌控感是你的依赖路径,那么,你总会被那些不可控之事重重击倒的。


用心理学精神分析的一句话来说:我们是在用这种对很多事情的可控去防御最大的不可控,因为最大的不可控是我们无法面对的。

所以,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觉察一下,这件事究竟是不是我们能掌控的,亦或我们只是在徒劳地焦虑,想要获得一点人生的掌控感而已。


03

缓解内心焦虑的第三个办法,是我们可以在一些的确能够掌控的事情上去掌控但要明白我们所能掌控的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我选择此刻看一本书,选择下午要写完一份文档,做完一个表格,或者做一个计划;今天我要去吃一顿海鲜饭,就算今天吃不成,明天我也要吃。

这样一些体验,我们是可以掌控的。



旦涉及他人,哪怕那个人是你的孩子、你的伴侣,一个你花钱雇佣的服务人员,你也要明白你是无法掌控的,因为他可能完全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他有他的自由意志。


是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画一个框——将自己的部分做好,只管自己的那部分,不去伸手到他人那里,不去锁定涉及他人的故事结局。


这样,你的焦虑就会减轻。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陪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很多人在这里问题上无法画框。


毕竟,我们总觉得孩子的表现,也代表了自己作为父母的得分。

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一种认知的偏差。这是我们罔顾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表现。

很多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非常焦虑,几乎拿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来陪孩子写作业,有些父母甚至把自己搞到心梗而进了医院。这是很荒诞的。


写作业是孩子的事情,家长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如果我们把目光从聚焦的地方挪开一点点,就会发现,控制住孩子写好作业并不能保证什么。

  • 写好作业就能保证他进一所好的学校吗?

  • 从一所好的学校毕业,他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吗?

  • 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他就能够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吗?


没有人能保证,因为这些根本就没有答案。


我们之所以无法掌控这些事情,是因为这是涉及他人的事情。

没错,孩子也是他人。


人生的真相是不可控,所以我们才需要让孩子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为自己的选择去承担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做自己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变得更为强大。


毕竟,大家都在说社会竞争如何残酷。


那么没有真正强大且有独立自主之精神的心灵,仅凭一纸文凭又如何在这残酷竞争的社会中立足,并享受这世界,找到幸福?

我有一个来访,她的孩子其实成绩很好,但是她因为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拖拉而陷入了极度焦虑。


她的眼睛只专注于“问题”,她只想去“控制”孩子做好作业,她忘记了她在做母亲的部分所取得的那些成就,以及看不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各种成长。

严苛的家长看不见自己的严苛,是因为他们都是在这样的严苛里长大的。

父母的不接纳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评分非常低,而极度害怕被扣分——犯错,因此他们成为了家长后,也同样害怕自己在做父母的这件事情上犯一点点错。

所以也许可以推广开来说,每一个对事情极为严苛,害怕出问题而特别焦虑的人,其实都大概率看不到在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严苛。
我的建议是,


首先问问自己,你已经做到的事情有多少分?你觉得自己还有欠缺的那些令你担忧的事情,又价值多少分?

然后,也许你需要一个决定,那就是你愿意做一个被扣掉一些分数的普通人吗?


04

实际上,“焦虑”是一个中性词,它绝对有它的功能。

一个焦虑水平太低的人,有可能也会为低焦虑付出代价。那些喝酒后开车的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的人,或习惯性逃避问题的人,他们就是焦虑水平太低的人,但是他们会发现,因为不做任何防范,也不做任何努力,到后来,他们就会付出非常高的代价。

所以,一个人完全不焦虑不一定是好事,我们所要纠正的是过度焦虑。


很多人的睡眠障碍就是过度焦虑引起的,躺在床上想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涉及一些复杂的、不受控的因素,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一遍一遍想,最后就没有办法入睡了。


大脑处于高焦虑状态的时候是很耗能的,如果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来应对焦虑,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就没有能量去发挥创造力,把事情做好,也就不可能去享受做事情的过程。

长时间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下,人们便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本能,这是由我们的生物性决定的。


这种逃离体现在,比如,父母不会享受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孩子会更加厌恶写作业。亲子关系会变得非常紧张,因为这是一个很苦的、充满愤怒和攻击的过程。原本感兴趣的、很想要做好的事情,也会变成折磨人的事情。

这种逃离还体现在,我们可能从此根本就不会去开始一件事情,不敢再去尝试,只待在一个小小的、熟悉的、安全的、可控的范围里。这就是有些人不敢离开工作了十年的公司或者不敢离开一段糟糕婚姻的原因,因为离开会给他带来一种很强烈的不可控感。因为害怕自己犯错扣分。

为什么有人就可以呢?因为他能够抵御这个焦虑。因为他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或者他洞见事情的真相就是不可控的,所以他可以容忍最终结果的不可控。


还因为他有一种对自己的相信,那就是,“尽管事情失控,但是我还可以好好的存在”——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自我核心建立起来并稳定的感觉。

焦虑源于我们对事情无处不在的控制,而我们对事情进行无处不在的控制是为了防御我们对终将失控的恐惧。

那我们不如尝试着想一想失控,它是不是真的会带来毁灭呢?还是仅仅带来害怕毁灭到来的感觉。


捕捉这份感觉,和它呆在一起。然后可能就会有不同。


我试过,在咨询室里,我问了处在焦虑状态的来访者一个问题:请想一下你所担心的那个可怕的结果,想象一下如果那个场景真的发生,你觉得你能活下来吗?开始在咨询里,他是想都不能去想的,


但是后来,终于有一次他说,想一想,发现自己其实能承受住。

如果你的每一天都是为了解决所有令你焦虑的事情而活着,那你活的并不是人生。


因为人生,必须是要先有人,才有生活的。

人是那个核心。你才是全部的意义。


当你焦虑于每一件事情时,问问自己,“我在哪里?”


——END——

作者简介:周小宽,知名心理咨询师、情绪管理和焦虑缓解专家。被心理学家胡慎之誉为”能够带领来访者穿透人生最黑暗和痛苦的阶段,通过认知生命的真相,走到光明之境的心理咨询师“。作品先后见于”武志红“”ONE·一个“”心理公开课“”十点读书“”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张德芬空间“等国内知名平台,以温柔又犀利的风格深受读者欢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周小宽心理。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从心成长。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