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复工离开家,如何面对与孩子的分离?

“单位通知要复工,一想到要离开孩子我就很焦虑,我在纠结是趁儿子睡着的时候偷偷走呢?还是当着他的面离开,直接和他说再见呢?要是直接说再见,担心孩子会大哭,这场面太残忍,要是偷偷溜走又怕孩子找不见妈妈会给他的内心留下阴影,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这是一位妈妈今天问我的问题,她的儿子今年2岁多了,因为上班复工的缘故,她要暂时离开儿子几个星期。

疫情缘故,让这个寒假足足延长了20天以上。这让一家人有充分的时间待在一起,虽说在家时吵吵闹闹,孩子也偶尔不听话,可是眼看着即将面对分离的场景,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们的内心泛起了焦虑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事实上,不只是孩子会焦虑,成人也会有分离焦虑。比如有的成年人在面对分手时会表现出痛不欲生的心理状态,或者只是和爱人短暂分开几天就承受不了,这些都是儿童时期分离焦虑问题的遗留和呈现。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分离焦虑呢?

一.

要分清焦虑的主体是谁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叫“课题分离”。课题分离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感受,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


面对分离,家长所感受到的焦虑,一方面是自己的焦虑,即因为不舍得和孩子分开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是替孩子感到焦虑,比如担忧孩子看到妈妈离开会哭闹不止,会感到焦虑不安。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讲,家长的焦虑是需要家长来负责的,而孩子的焦虑也是他面对人生分离时的必然感受。家长的替代焦虑,并不能减少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家长可以做的是关照孩子的分离焦虑,具体来说就是家长虽然不能掌控孩子在面对分离时会出现什么情绪,但可以把握分离的节奏,和孩子一起面对因分离而产生的痛苦情感。

二.

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离开,

缓慢分离,给焦虑不安留有表达的空间

这里所说的缓慢分离,指的是在分离之前家长就需要告知孩子自己即将要离开了,以便孩子对于家长的离开有心理准备,保持和家长相同的情感节奏。

提前告知孩子分离即将发生,给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感留有表达的空间,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有充分的空间表达不舍。孩子可能会说妈妈不要走了好不好,陪我多玩几天。妈妈可能会说妈妈也舍不得你呀。当情感获得充分的表达和回应,孩子就会从一开始的抗拒,慢慢的接受妈妈会离开这个事实。

提前告知孩子自己即将要离开家,我想这一点是大多数家长都可以做到的事。这不只是帮助孩子建立分离的印象,同时家长的告知也是在为分离做准备,不至于让孩子感到事发突然,就像自己的某一部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撤离了。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提前一周告诉孩子自己的行程安排。为了让孩子安心,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回来,让他知道爸爸或妈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这样孩子的情感还是会有所寄托的,是有所延续的。

 三.

向孩子承诺分开后会和他保持联系

分离之所以让人感觉痛苦,是因为分离带来的未知感令人恐惧。当家长离开孩子,在孩子的内心里来讲就是家长消失了,他不知道家长去了哪里,去干什么了,什么时候会回来。年龄越小的孩子,内心里就越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以,孩子面对家长离开自己,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对未知的恐惧,他会感到不安和表现得情绪化。

在一些人看来,和重要他人的分离就意味着自己的一部分被抽掉了,甚至相当于自己的某一部分衰亡了。

所以,面对分离,要给孩子一份确定感,向他说明你离开的缘由以及承诺接下来你会如何和他保持联结是很有必要的事。


这份确定感不只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礼物。有的妈妈会在离开孩子前送给孩子一个毛绒玩具,并且告诉孩子这个毛绒玩具就相当于妈妈,晚上可以抱着毛绒玩具睡觉。

这个时候毛绒玩具就有了代替妈妈的含义,孩子想妈妈又见不到妈妈时,他通过和毛绒玩具的互动继续和妈妈之间的情感连接。妈妈的承诺,对孩子来讲也是一份寄托,他会期盼妈妈的回来。对孩子来说,妈妈离开了,但他和妈妈之间的情感连接却并未中断。

四.

直面和孩子的分离,

勇于和他说再见

直面分离,不只是直面分离的场景,还包括因分离而产生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不舍、愧疚、焦虑、无奈、不安……

家长要能容纳自己的这些情感,才能够做孩子情感的容器,带着这些情感和孩子说再见。


很多妈妈们难以直接面对和孩子的分离,惧怕的不只是孩子的哭闹,而是孩子哭闹而引发的家长的愧疚和不舍。但孩子的哭闹也是他的情感表达,这份情感需要被家长容纳。

如果是偷偷走开,这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他总是不确定养育者会何时离开,他会在一见到父母时就开始产生对未来分离的恐惧。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曾叙述过她的亲身经历。春节前她回家了,这让两个女儿感到很开心,一天夜里她跑去另一个屋子吹烤衣服。10岁的大女儿突然睁开了眼发现妈妈不见了,于是叫醒了3岁的妹妹,俩人哇哇大哭,说妈妈跑了。

这就是孩子内心不安的呈现,尤其是小女儿,白天时刻不允许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担心一会看不见妈妈她就走了。

孩子的焦虑是有来由的,在她的现实世界里,妈妈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回来,也不确定什么时候会走,于是她会时时刻刻警惕着妈妈的身影。


直面分离,和孩子直接说再见,这一点会帮孩子建立内心的确定感。一次正式的分离,孩子会感到不舒服,家长也会不舒服,不过大家慢慢会接受现实,从不舒服中走出来。之后,孩子和家长都会对分离感到安心,孩子知道妈妈不会不打招呼就走,仅仅这一点就会让孩子感到踏实。

五.

分离后互动必不可少,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情感温度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为情感连接提供了便利。妈妈和孩子离开了,但依旧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保持日常沟通。

除了日常沟通以外,妈妈也可以偶尔买些小礼物寄回家,让孩子知道他被牵挂着,并没有被妈妈遗忘。

有的妈妈在分离之前就会向孩子承诺,到了工作的城市,会给孩子买玩具寄到家里。孩子就会对这个玩具充满期待,从而也期待妈妈快点去到工作的城市,这样分离也就因此变得更加容易被接受了。

总之,分离之后的互动必不可少,偶尔和孩子电话视频聊聊天,买点小礼物,虽然人不能在一起,孩子也仍旧能够从互动当中感受到妈妈的温度。

结语:

人生当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分离,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在一起的时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可以直接面对分离,那么孩子也就会慢慢把分离看成是人生中正常的一部分,并不需要偷偷摸摸的进行。

不去面对分离,意味着不能接受分离,真正面对分离之后,人的内心反而会更加坦然。

文:从朋朋  (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圈摸爬滚打11年,曾帮助500+人释放情绪、倾听内心。擅长情绪情感咨询、婚恋咨询、个人成长咨询。)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