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社恐重度脸盲:我是如何开始打开自己向外看的?

如何社交,是我一直在思考、践行改变,并且想深入写作的话题。

01

重度脸盲症患者的悲哀

儿子出生后,我从未担心过他的健康或智力发展,却只担心他的社交能力。一直感觉,他有点不太喜欢跟别人玩,会不会有点自闭… 家里人也是,吃喝拉撒都好说,但总关心,他跟周围的小伙伴们有没有玩到一起去。我是遗传方面的担心,因为自己和老公都很内向。而公婆则是为了迎合普世价值观:“现在的孩子必须要懂礼貌、能融入集体……”(虽然我很不认同)。

最初接触到心理学上“投射”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反思到,我对儿子社交能力的担心,只是自己不擅长社交的投射而已。

但以前只是认知上的知道,直到最近,这种“好像一切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的感受,才直观而强烈起来。

孩子在幼儿园以后,表现得比我期待的还要好。当我还在纠结跟路上偶遇的妈妈们聊什么的时候,他总能一眼就喊出对方小朋友的名字,并能清楚地跟我复述,今天班上的谁谁谁,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昨晚带他出门玩,偶遇一个妈妈带她女儿在小区门口的修理店玩。她很热情地喊我们进去玩,看她跟店老板很熟,以为他们是一家人。我大概记得这个妈妈,路上遇到过几次。可是,她是谁呢,楼下卖东西的?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公园偶遇的?

儿子和小女孩玩了一阵,很开心,但有点捣乱,于是带着他离开:“我们去别处玩吧,别在这里动来动去了……”那个妈妈笑着纠正说:“我们也只是路过进来的,这店也不是我们的……”才知道,我以为的错了,有点尴尬。

带儿子去别处玩了一圈,傍晚回家上楼的时候,那个小女孩先跑过来按电梯。我有点犹豫,看那发型和衣服,好像是刚才那个小女孩,但有点不确定。还是儿子先开口说话了:“怎么又碰到你啦,咯咯咯……”

这时,那个妈妈也过来了,替她女儿回答到:“是啊,又碰到啦!我们就住在哥哥隔壁呀!”

我心里一亮,天哪,她居然就是我的邻居……

虽然她们刚搬来没太久,但每天我们进进出出都会在电梯遇到;每次回家开门时,无数次地看到她和女儿开着门乘凉或者在吃饭、玩耍……

可是……我……居然不知道她是谁……

02

向外看,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内向社恐重度脸盲:我是如何开始打开自己向外看的?

因为脸盲,我总是习惯性地微笑。因为怕尴尬,所以用微笑来装作礼貌,这样就会感到安全。

我曾经以为,孤独、不擅长社交、害怕与人接触,无法走入更大的世界,就是我的标签。虽然过去的经历不是我的错,但基因中的内向性格,好像成了自己的天然属性。这辈子,我这就是这样一个人了……

所以,一路走来,总有种深深的不被理解的感觉。

比如,高中时有次鼓起勇气说出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困惑时,语文老师在我的周记里批注了几个字:“平常心,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朋友聊天时,她会说:“你自己变好了,自然就会吸引来朋友”,“你就是想太多了,走出去,接触下外面的世界就好了”,或者在多愁善感的博客里,朋友会留言说:“等你有个孩子就好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觉得这些安慰很空,很敷衍。

你又不是我,你凭什么觉得,是我想太多了。想太多怎么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怎么了,你根本就不能感同身受,又如何要求我往外看呢?而且,现在我结婚了,有孩子了,工作很繁忙,但还是喜欢一个人独处,还是会经常觉得孤独。这些骨子里的内向和孤独,不是你说的那么容易改变的……

我很努力地想融入外面的世界,但总是徒劳。

但是,我最近又开始思考,脸盲症这个问题。

记得以前,我曾在百度或知乎上搜,脸盲症怎么破?有一条答案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什么所谓的脸盲不脸盲,你只是不想去了解你面前的那个人而已。

也记得,有个做微商的朋友有次发了条朋友圈:“如果你都不想主动去关注和了解别人,为何又奢望别人来主动了解和关注你呢?

这些话在我脑袋里不断思考,不断发酵,直到产生了新的觉察。

最近的我,突然对周围人的生活感兴趣起来。散步的时候,看着路边的小商小户,在杂乱的环境里,每天重复地劳作;午夜酷暑的夏夜,清洁工人清扫广告牌;小菜店门口的大箩筐,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也在类似的筐里睡过觉… 看着这些真实的现实生活,有时会好奇:他们在想些什么呢?享受自己的工作吗,是否也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这么多年,我好像一直生活在一个对周围人漠不关心的世界里。我搞不懂很多人,为何一闲聊就一个下午,做事没有时间观念,从来没有任何追求……

现在突然明白,这其实是我的一种自我逃避罢了!正是因为自己也出身在这样的穷苦家庭,体验过底层人民挣扎生存的辛酸,所以才拼命想要抗拒和逃离,才不想去接纳自己的背景,不愿意去深入痛苦与平凡。希望用勤奋和完美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殊不知,看起来的优秀和与众不同,只是掩饰后的孤独而清高而已,这也是自己众多困惑与痛苦的来源。

当我意识到这一切,真正放松下来,才走进了那个外在的世界。

至此我才明白,“向外看,你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是一句真理。

03

打开自己向外看的契机

内向社恐重度脸盲:我是如何开始打开自己向外看的?

那么,改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自己做了足够多的向内探索,所以,准备好了向外看。


以前的自己,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那是因为,自己的内在有很多需要梳理和整合的东西,有很多自己看不明白想不通的东西。感谢向内觉察和自由写作,给我带来了心灵的自由和宁静。经过长期的自由书写和自我疗愈,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在渴望什么,担心什么了……因为有足够多的想法,对自己有了深刻的洞见,内在有力量了,便慢慢发现了自我的局限性。

生平第一次,发现了自己世界的狭小。也第一次发现,我要的并不仅仅是心灵的自由和平静。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向内探索自己,向外探索世界内在的深邃,是需要在向外碰撞和探索的过程来显现出来的。我想走出去,去验证这一切,去拓展自己的边界,去触碰自己生命的丰度和广度。

其次,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与人的链接和共鸣。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自己喜欢观察人,对人是有兴趣的。平时喜欢讨论的话题,脑海中下意识的想法,更多的都是关于一个人,为何会这样,为何会那样,应该怎么样的琐碎想法。

我最羡慕和想成为的人,就是拥有社交能力的人。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喜欢表达,热情活泼,天然亲和有吸引力。也许,我的体内,也有隐藏的社交需求和社交能力属性。

最重要的是,我的人生使命和追求,真正的理想和信念,是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这种跟更多的人链接,并不是普通的闲聊式的打交道,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与人产生灵魂的交融,一种能够彼此看见,彼此了解,但又不需要说太多废话的奇妙感觉。

04

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表达自我,寻求共鸣

内向社恐重度脸盲:我是如何开始打开自己向外看的?

曾经我也很纠结,对于一个内心恐惧抵触跟人接触,不喜欢频繁联系和长时间聊天的人,到底该如何真正跟人产生灵魂的共鸣呢?

现在,我知道了,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社交。也就是说,不要只是盯着自己不行的一面,不要逼迫自己去找人聊天,去主动链接或融入大家。而是,利用自己优势的一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让大家看到你,了解你,广泛接触可能跟自己产生共鸣的那部分群体,再通过反馈,进一步深入沟通和交流。

比如,我的盖洛普优势里,不要跟最弱的沟通和取悦较劲,而是充分利用理念、思维、学习和体谅等,去充分表达自己,以及自己的观点。无论是通过写作,还是任何方式,去让自己的内容触达部分能够共鸣的群体,然后,去聆听、去沟通、去接触和交流,去真的关心每一个人。

对于我来说,只有先表达自己,让别人看到我,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对方,我才能透过热点、娱乐,或者生活表层的东西下,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他们的灵魂诉求,内在真诚而可爱的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真的朋友。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并且,这的确是我能够做的,最有效的方式。

  • 大学时,有次在图书馆写作被邻班的一个同学看到,她说“看不出来,你还有这样的一个侧面,写得真好”,心里眼里满是羡慕和祝福。

  • 前两天,我只是通过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公众号就自动增加了十几个粉丝。

这是一个里程碑,自己从0 做到了0.1。而这些一点点的反馈,也让在做热爱的事情的我,有了无穷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有了前行的动力,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动力。

李诞在《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创作的本质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以及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而呈现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变尽可能多的人。产品经理俞军关于用户的定义我们可以好好借鉴: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同样,我想找的灵魂共鸣者,也不是大众,而是共同需求的集合。而充分表达自我,是寻找这种共鸣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脸盲、内向、孤独而苦闷,我想跟你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

主动向外看,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也许,你现在并不认可它;也许,这句话并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但,当你一直心心念念,改变就一定会发生的。

文:冰蓝(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冰蓝成长探索部落)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