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自信又独立的孩子,父母必须做对这件事

文: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信任对于孩子而言,有着特别神奇的力量。

被父母信任的感觉是很温暖的,它不仅能带给孩子自信,也能让孩子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好。


一、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最怕的人是母亲:

吃鱼,母亲怕她被刺卡住;

穿衣,母亲在一旁指点;

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会追了出来,一再叮咛:“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

母亲要她签名送书给亲戚们,会在旁边唠叨:“余玉云姐姐的玉字,是贾宝玉的玉,不要写错了,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玉,斜玉边字加一个点,不要错了——”

在三毛眼里,母亲是从来不信任自己的:“在这份爱的泛滥之下,母亲化解了我已独自担当的对生计和环境全然的责任和坚强——她不相信我对人生的体验。在某些方面,其实做孩子的已是比她的心境更老而更苍凉。

三毛的母亲,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对孩子相信得不够。


不管孩子3岁,还是30岁,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喝好,懂得添衣加衣,知道走路看路……


习惯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孩子的感受,于是不相信孩子的选择,也不相信孩子的想法。

最后直接导致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甚至自我怀疑。

曾经在路边看到一个孩子,大概三四岁的样子,一边扯着身上的外套一边说:“好热!”旁边的妈妈却不让:“不热,风大,必须得穿!”

这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然后替孩子做了一个让他并不舒服的决定。

然而冷与不冷,难道不是由孩子自己说了算吗?


二、相信孩子有能力

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独立,他们有天生的主动性,很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一些事情,比如“我要浇花”、“我要自己倒水喝”、“我要自己吃饭”、“我要扫地”……

耐心的妈妈会让孩子试试,做不好没关系,弄乱了没关系,给孩子机会去探索,当他们做成功一件又一件事,成就感来了,自信就渐渐产生了。

这种被妈妈信任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无形中也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而很多焦虑的妈妈会回答:“宝贝,你太小了!你不行!你别给我添乱了!”

他们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潜力,根本不相信他们,也不愿意给机会,在这个不相信的暗示下抑制了孩子真正的发展,让他无法学会做这些事情。


等到离开父母后,会觉得事事都难做,事事都不成功,最后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油然而生。

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很难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


三、相信孩子会变好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是一个从不被妈妈相信的孩子。

有一次,刘星的历史考了全班第一,妈妈刘梅却质疑他作弊:“刘星能考第一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啊!”


事实呢?刘星迷上了三国相关的游戏,恰好试卷上很多三国相关的问题。

还有一次,二胖爸爸领着受伤的二胖过来,刘梅问都不问,就觉得是刘星干的。


其实二胖父子是来道谢的,刘星不但没闯祸,还把欺负二胖的人赶跑了。

刘梅对刘星的偏见贯穿了全剧,甚至半夜梦到刘星被抓紧少管所被惊醒……

好在《家有儿女》是一部喜剧,在妈妈的不信任和偏见下,刘星也能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

可放在现实中,像刘梅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有的孩子干脆认了,破罐子破摔:“反正我表现好与坏,结论都一样!还不如我想干嘛就干嘛!”

于是他们受了委屈也会选择忍受,更不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

和同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深有同感。

她小学三年级时,成绩不算好,但喜欢语文课,有一次语文甚至考了第一名,她特别开心,放学兴冲冲地跑回来告诉爸爸。

但爸爸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反而拿着试卷,沉默了半天,疑惑地说:


“你没抄?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对同事而言就像一根拔不掉的刺。

天底下本没有多少坏孩子,只不过很多父母不愿相信那个满身缺点的孩子会突然变好。

这种不相信,不仅伤害了亲子关系,更给孩子的成长设了限。

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启示家长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孩子的行为。


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就是他成长的力量。

简单来说,就是你相信孩子有多好,他才会有可能越来越好。


即使这个孩子他很贪玩,很调皮, 偶尔会撒点小谎,顶起嘴来能把你气死,你也不能急着给孩子下定论,不妨收起那些担心和焦虑,试着多放手、多相信、多给机会,他才容易找到成长的正确方向。

信任与理解始终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者简介: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出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排版:小鲸鱼    远方的你别回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