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谈一些我们不想谈的话题

文:亦兰
来源:守护Luna(ID:MydearestLuna)

第二次看《遗愿清单》,能把自己埋到喜马拉雅山上真的很酷,在临终前的一个月能按着这辈子没有完成的愿望一件一件去实现,可以说也是绝无仅有。

大部分人的临终是怎么过的呢?我想和电影里Edward和Carther离开医院之前的状态和他们的对话一样:日复一日在医院里逼兀的空间里度过,接受着医疗操作但仍不自觉地走向临终。

Edward说:


你以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躺在这里每天听下属说什么夹层金融,次贷危机,假装我在乎死后自己的财产;你回到家在众多家人的注视和无所不在的细致关怀下等死,你还要一直安慰他们。

Carther的妻子曾经无数次因为丈夫去履行遗愿清单,“失去”了丈夫,被Edward“夺走”了丈夫而痛苦和纠缠旅行中的二人。她说自己作为护士可以接受丈夫患癌症,但不能接受别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从自己身边夺走他。

关于临终,我们过去发了几篇文章探讨过医疗照护,心理照护,遗体、遗嘱和身后事的安排、家人的自我照护、亲人去世后的哀伤指导。

今天想抛出一些问题,思考一下我们的临终究竟应该如何尊重自己和亲近的人的意愿和主张。

在国内最普遍的现象还是,在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深入文化骨髓的熏陶之下,大多数人对死亡和临终讳莫如深,选择不去讨论。

家人和自己都选择不去面对临终必要的医疗处置:


比如何时插管,何时上呼吸机,何时抢救,何时不去抢救。

还有很多关于死亡这个重要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和事物:

自己想在哪里离开?家里还是一片宽阔充满阳光的草地?想和谁在一起?遗体如何处理,是否可以捐赠?骨灰如何处理,希望骨灰盒,墓地,墓志铭是什么,长什么样子,比如埋在一棵常青树下,比如放进糖果盒子埋在附近有水源的墓地。想拥有一个怎样的葬礼?是希望大家聊聊关于你的所有?希望放什么音乐?在哪里举行?希望大家不要太悲伤?可以打麻将和蹦迪吗?是不是不喜欢别人在自己的葬礼上吃流水席?


在国内,家人面对逝者,在如今独生子女的父母走入老龄化,年轻人996,007又如此忙碌的情况下,足够的照护是否能准确达到?很多贫困和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虐老和有后代却无人养老的情况,对于这些状况来说,死亡和临终,甚至人的一生都注定是仓促的,是谈及不到这个话题的。

我们今天面对的话题,是秉着临终的人自身和亲近的人都有基本的经济能力和基本的陪伴时间去构成这个问题的探讨来讲。



我想首先,还是要回到刚才的位置,就是我们要有自己关于临终一切安排的想法,我们认真思考过如果生了不治之症如何做医疗处理,认真想过葬礼,遗嘱,遗体和身后事的处理,我们有自己的意愿和主张。

而当生命只有半年,一年,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按自己的意愿过这段时光,也不只是经济上允许,个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甚至我们能不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舒适,安静的医院,都一定程度上要看家人和我们自身的能力。

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在疾病和药物,治疗措施的羁绊之下,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时光,在位置上似乎并没有很多选择,无非是:医院还是家里,还是有临终措施的养老院,或者有些有条件的人:旅行,美好的自然环境下。方式上也是一样,坐着轮椅或者带着疾病注定让出行格外受限。

选择这么少,为什么还要选择?面对这么难,为什么还要面对?我想这是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我只是抛出它们。

我相信你们也都相信,这种情况下,临终之人和亲近的人还是会因为从要不要去一个安静的小医院,选靠窗的床铺还是单人间,疼痛难耐的时候打多少吗啡,谁来照顾失禁的自己更合适,每件事都可能让我们吵上一架

Carther的妻子为什么能够接受丈夫患癌症去世,而不能接受丈夫离开家去旅行一个月?遗愿清单的实现毕竟太梦幻,如果是只能一个人去的一场向往已久的旅行呢?如果是去做一件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呢?

我接触过一些有自杀意愿的小伙伴,他们中的大多数,多会说不想让家人失望所以没有去付诸实践,“如果不是还有家人和父母,可能早去寻死了”。阴阳相隔,骨肉分离,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至爱,这些词汇会引起我们一些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我们觉得它们“戳心”


亲人之间的控制和亲密疏离都是关系模式的体现,完全不顾及家人的感受在临终前任性地离开家一个月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其实是不太容易出现的,也并不像电影中“Carther一个月前离开是个陌生人,回来却是丈夫”,这是一种刻画出来的圆满。

但无疑任何人都要面对死亡,和亲人关系好的,关系差的,被控制的,不喜欢被控制的,自我实现了的,没有的。在医院插着管饲和呼吸机的,还是在温润的下午死在阳光下的湖边。每个人的死亡都会给身边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和事物如何剥开呢?自己的意愿能否被尊重呢?如果达不成一致该尊重谁呢?我没有准备一份答案,但这一切讨论如果无限提前,在健康的青壮年就开始考虑和准备,和亲友讨论,事情似乎就会容易很多。

我们获得理解的时间更多了,我们争取自己意愿的时间更多了,我们反悔的机会也很多。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亦兰,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守护Luna(ID:MydearestLuna),神经现实旗下精神和心理媒体平台,专注于精神健康和心理领域的记录和分享。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