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乐:为什么去迪士尼的大人比孩子多?

五一长假,你去了哪里玩呢?有被挤成人干吗?

谈到出游,再过几个月,北京的环球影城就要开幕,到时和上海的迪士尼互相辉映,又要给喜欢故事、想像与冒险的人们带来许多乐趣。

有趣的是,数据显示前往迪士尼游玩的人群,只有不到20%为25岁以下的游客。也就是说,大多数去迪士尼游玩的都是大人。

这让我想起每次有朋友去迪士尼玩,难免会发几张照片在朋友圈分享,而女性友人经常使用的自我描述就是「在逃公主」。

想想挺有趣,公主这类称呼,一般用在孩子身上,但不少大人也把这样的称呼带到自己身上,就像进入迪士尼就像回到小时候。

迪士尼的魔力,像是在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子。通过迪士尼,我们寻回了这个孩子吗?而喜欢迪士尼的大人,是否意味著大人幼稚呢?

§01

喜欢迪士尼不是小孩的专利,

喜欢也不等于幼稚


随著我们的成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也许偶尔我们会怀念童年时光,但因为我们没疯,所以我们不会因为怀念童年,就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就像那些说自己是在逃公主的大人,她们很清楚自己是大人。

我们内在有些「没有得到满足的自我」,这些不满足的部分,因为我们的社会化,我们不会轻易显露。

成长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些事情我们从小就会,长大也不会改变,只是变得更加熟练。比如正常的小孩同样会察言观色,也有基本的道德意识,所以小孩从来都不是一个不讲理,并且只会哭的象征。

相反地,那些把快乐等同于「一个想干什么都可以的小孩」,这种观点是反常识的。那些认为可以不讲理,非得通过哭闹才能满足自我的人们,他们非但误解了快乐,也以此当成自己可以抗拒社会规范,任意违反规则、任性妄为的藉口。

回头看,那些去迪士尼的大人,他们也不是为了躺在迪士尼乐园里打滚撒泼,他们是为了寻求「简单的快乐」。

所以我们真正要问的是:从什么开始,简单的快乐变成一个需要刻意去寻求的事物呢?

§02

我们把快乐落在哪里了?


有一个关于甲壳虫乐队成员约翰‧蓝侬的故事。

据说蓝侬小时候,有次老师问学生们:「你们以后要做什么?」

有的学生说要当太空人,有的要当科学家,还有的要当医生,总之学生们对于未来充满各种职业的想像。

轮到蓝侬回答,他说:「我长大以后要当一个快乐的人。」

老师听了蓝侬的答案,跟他说:「你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

蓝侬回答:「老师,你没有理解人生。」

蓝侬和老师的对话,似乎多数人的回答都像蓝侬的同学,我们都把人生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然后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完成这些目标,才能快乐,就像所有的快乐都被标示了价格。

「有一个目标,为了目标努力,然后实现目标后得到快乐。」这看起来很合理,那么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是随著成长,快乐变得困难了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随著成长,我们有一种「快乐变得好难」的感觉,可能真像蓝侬说的,我们误解了快乐。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自我检视:

一、我们是不是给快乐的目标设定了太高的标准?


有些人把快乐的目标设得很高,降低了实现的可能,同时提高了失败的可能与过程中的压力。

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如果我们就给自己定下「三天就要学会」,或者「下次考试一定要考九十分」之类的标准,我们自然就会比「慢慢学就好」、「考及格就可以」的人更难放松,也更容易因为在意结果而受挫。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合理设定标准。有些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年长就更擅长,比如学一门新外语,那我们等于就像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婴儿。那么用一个学语言的小婴儿来要求自己,是不是简单多了呢?

二、失败经验使得我们更在意损失,而不是瞄准快乐?


心理学家辛吉斯发现,面对生活大小事,有些人倾向使用「预防」(prevention)策略,而不是「促进」(promotion)策略。

结合第一点,当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很高,以致于经常受挫,那么他就会更加倾向用预防策略来过生活。

回想我们很小的时候,老师提出问题,我们会勇敢的举手,直率的回答。慢慢大了,因为大人告诉我们「错了」,再加上有些大人让我们感觉错了「很丢脸」,慢慢的我们不敢举手,不敢直率的回答,开始害怕犯错,并因为不知道标准答案而焦虑。

这时候,我们会更加注意,防止自己犯错,避免丢脸。而不是想著该怎么寻求最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时我们就陷入「预防犯错」的心理,无法专注于「促进找答案」的行动中。

三、我们经常为了生存,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第二点又连结到第三点,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每个人都活在三个世界中:自然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

我们每天都跟自然界的事物打交道,这是人类的天性,通过观察环境来求生。科学和医学,都是我们和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

我们每天都处在人际世界之中,从小学习怎么跟别人相处,所以我们自然的会在意他人,因为别人的想法影响自己的心情。

与此同时,我们每天都在跟自己对话。我们会因为自己做不好而内疚,也能通过有效的自我激励做出人生抉择。

不难发现,这三个世界都和求生有关,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为了求生而丧失自我与三个世界之间的平衡。

疫情期间,有人对自然界的力量感到恐惧。平常,我们因为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等的关系而焦虑。在人群中经常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谴责等处境。

换句话说,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三个世界都会带给我们压力,使我们忙碌于求生,面对外在世界与他人,摆出一副坚强的样子,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直到有天,我们真的忘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就像小王子,一度忘了什么是简单的快乐。

§03

小结


为什么去迪士尼的大人比小孩多?

可能因为我们内心都需要简单的快乐,这个需要会推动我们进入一个放松的环境。比如迪士尼之类的地方,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名正言顺」的放下目标设定,只要追求快乐,并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之中。

难道迪士尼不存在,我们就找不到这样的快乐了吗?

其实我们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迪士尼,并且就像蓝侬的启示,在不快乐的时候提醒自己:「快乐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