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赚钱和陪伴,你选择哪一个?

我的妈妈和我说:“我对你那么好,这样为你付出为什么你就是不愿意和我亲近呢?”

是啊,为什么?

你是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为什么我们关系这么僵硬,为什么我们走到了一年见两次的地步呢?

前两天在抖音上刷到了少年说的一部分,想把这篇文章给我妈妈,还有所有父母。

哥哥:

我只想让弟弟有个快乐的童年,把他带走吧,好吗?

哥哥说的话,都充满希冀,不仅是在帮弟弟恳求快乐,好像也是在给自己恳求快乐。

弟弟的模样就像是他的童年,那个挨打的自己,那个咬着牙躲着别人怕得罪别人的自己。

在现代快节奏和生活、工作的压力下,父母想多赚钱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所谓的陪伴显得一文不值。

“如果我们不工作的话,就没钱养你们啊。”


这句话是社会的影子,映射出许多问题家庭,这些家庭有的富裕,有的贫穷,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大多叛逆或者自卑。

“你没有爸爸妈妈吗?”这是我小学同学问过我的话,我说我有他们都不相信,还唱“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是啊,像根草。

小时候,我只有一个愿望,全家人一起出去踏青。可父母以爱之名在外打拼,告诉我挣钱更重要。从5岁到8岁我和父母都没见过,再见的时候我在楼下玩,他们没认出我。一起踏青是奢求,是童年的遗憾。

现在你问我遗憾吗?

遗憾吧,毕竟我理解他们,但我还是放不下那种怨。童年被嘲笑的时光历历在目。

妈妈的闺蜜跟我说“你应该和你妈妈多亲近啊,她多伤心啊。”

“我做不到。”十八岁的我这句话刺痛了妈妈,她的一切动作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我就想我的小时候,我一次次的靠近,一次次被推开,你都不主动找我,凭什么我要主动找你?


亲子隔阂是个极其普遍的家庭现象。


有心理学家为了进一步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曾对10000名高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80%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懂自己;20%的孩子不愿和父母接触。

在回答“你最亲近的人是谁”时,53%的学生回答是朋友,42%的学生回答是同学,只有5%的学生回答是父母。

这个数据让我们不得不想一下,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接纳父母。

而对家长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距离和隔膜。

受伤的小孩,在一次次吞咽苦水和感受不到爱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拥抱自己,远离父母那份看似遥不可及的爱。

网上曾流传一个引人热议的视频,一位年轻的母亲,连续加班一个月,身心疲惫,在地铁上嚎啕大哭抱紧乘务员,不敢回家发泄情绪,因为在孩子眼里她是超人妈妈,她不能吓到孩子。

她,还是要熬下去,咬着牙为了孩子的生活努力。

生活中有许多沉默的爱。

《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儿的父亲是一个教授,经常在外出差。即便在家的短暂时间,也是在为工作忙碌。女孩儿渴望地说:“爸爸,你能陪陪我吗?”在她眼中,父爱是那么的陌生,不可求。

其实,她不知道……

爸爸在临睡前还翻阅着漫威的人物图谱,只为和她有些共同话题,陪伴她更好的成长;

看着几万张有关于她成长的照片,通宵2夜,只为亲手做一个有她成长足迹的纪念册送给她。

“永远不要怀疑爸爸的爱。”


这句写在纪念册最角落的语言背后,是成年人桩桩件件的无奈与不舍。

当妈妈和她表达出了那些爸爸未表达出的爱,女孩儿笑了,也哭了。

这是等了很久很久没等到的爱,她以为父母不爱,只是不得不。

其实所谓陪伴,是想要感受到爱。

可大多数人总说,若非忙碌,岂会离开?

 “一切都为了孩子”看起来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若求爸妈把弟弟带走的男孩子成功了。

少年的弟弟真的来到了父母的身边,而父母依旧如往常那般早出晚归的工作,每天还是没时间陪弟弟吃饭,睡觉。

那这个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帮助了一位陌生人时,发现一件新鲜事儿时……

有了新朋友的时候……

那些困惑、愉悦、兴奋等情绪向谁表达?

当他踏进家门父母却不在时,看着空荡荡的家,会不会害怕?

陪着,并不意味着陪伴。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但大人也不应该把那份不容易的无奈演变成不陪伴的理由。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都是没有经验的普通人。我们生活在贫穷的时候,或者我们吃过贫穷的苦,害怕孩子也吃苦,走弯路。

我们只是想给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所以我们拼命,想给他们我们力所能及最好的。

挡风挡雨的背后,是父母深邃的爱,而这份爱太过沉默,孩子那么小根本感受不到,再多的道理在他们眼里都是借口。

只有孩子开始酗酒,抽烟,打游戏,不学习的时候,父母才会发疯的怒吼,怀疑自己的教育失败,觉得自己的努力白搭了。

“我们哪点对不起你?为什么你要这样??”

小孩想,爸妈多陪在我身边。

大人说,我要挣钱养你,我们要赚钱给你好的生活。

谁也没读懂彼此的爱,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在“生存”与“陪伴”的选择里不停地周转,发现什么都没做好。

似乎没有人想过,“生存”与“陪伴”只是爱的两种不同方式。 

孩子索取陪伴的背后,是在确定爱。

父母努力生存的背后,是在付出爱。

 

表达对孩子的爱是一门有趣的学问。

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这种真爱,是以关怀为起点,以理解为基础,以尊重信任为核心,以严格要求为原则的爱,是父母给予的真正的爱。

这样的真爱,才是让孩子坚持下去的纯粹力量。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这些男孩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

“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教授赶紧走访了孩子们口中的老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她把爱撒到了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感受着,温暖着。无论孩子还能在身边待多久,都能感受得到心的连接。

请别落入生存与陪伴的选择圈套,

用心学会表达爱,拉近与孩子心与心的距离。


原创:程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