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这四个思维陷阱,可以让你远离情绪困扰(上)

有一位女士,她每年都要在结婚纪念日和老公庆祝,这样已经有7个年头了。今天是他们第八个结婚纪念日,可是下午,到了快下班的时候,还没有收到老公任何要庆祝的信号。她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女士,当收到老公精心准备的礼物以及和老公度过浪漫的时刻,她内心才感觉到是一种慢慢的爱。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好像有一个海岛(很多人都知道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其实笔者感觉荣格的海岛理论更能代表我们内心世界),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的意识,包括我们的言语和行为,而水面以下的部分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包括感受、思维和需要


那么这位女士内心的海岛是什么呢?


她的意识层面——


行为:她一下午做事情都心不在焉,对下属小小的失误发了几次火,很想打电话过去臭骂一通老公。


潜意识层面——


感受:愤怒、挫败、压抑、急躁。


想法:她的感受背后的想法又是什么呢?可能是:每年他都记得,今年怎么就忘记了,这个傻小子是不是不爱我了


需要:那么她想法背后的需要又是什么呢?可能最重要的需要就是爱的需要,她需要被看重,需要被重视,需要被关注。



当这位女士觉察到她的需要的时候,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老公一直对自己和孩子,还有家庭很有责任和担当,好像最近因为经济形势下滑,他们公司的一个大客户倒闭了,他们的业务举步维艰,他作为销售总监每天夜不能寐,可能他真的太辛苦了。


我们看到这位女士在觉察的时候拓宽了自己的想法,前面还只是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角度,现在她能考虑到老公的感受和角度,还能考虑到环境方面的因素。这种全方面的考虑,使她的情绪变得平和了很多,她虽然还有点遗憾,伤心,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对老公的关心,她马上电话订购了一个庆祝蛋糕,还从朋友酒庄那里要了两瓶红酒,给老公电话说,亲爱的,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第八个纪念日,我知道你太忙,我已经把礼物都准备好了,晚上回家等你。


你是她的老公,听到这样的话是什么感觉呢?


这就是通过觉察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而进行情绪自我调整的一个案例,是我从一位来访者告诉我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们会生气,会伤心,会焦虑,这都是我们正常的情绪感受。但是有时候,过度的愤怒、伤心、焦虑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困扰中。这些情绪就好像一张渔网一样把我们深深的困住了,我们体验到巨大的内耗和痛苦,同时还让我们无法有效思考和行动。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们的情绪。但是过度的情绪困扰是我们的想法造成的,是我们对事情的评价和思考造成的,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也是修炼我们积极乐观稳定情绪的重要的技巧


关于这一部分,有三位心理学大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发现情绪ABC理论的艾利斯;

2. 治疗抑郁症卓有成效的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

3. 还有积极心理学家塞林格曼


以下就是根据三位大师的研究和理论,我在多年心理辅导和培训中,感觉非常典型的引起人类情绪困扰的四个思维陷阱,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个方面:绝对化要求。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中有:必须,一定,应该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候会给我们勇气和力量,激发我们的潜能。但是过度的持久的绝对化思维,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痛苦。我曾经给保险行业的销售人员做关于催眠沟通的培训,我发现保险销售行业的销售员工的信念里充满了绝对化要求,他们常常被打鸡血:这个月我一定要完成30万的业绩;我定的目标,跪着也要走完。时间久了,没有实现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挫败感沮丧感,会让他们内心丧失真正的自信。


有一项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的研究,发现每一单成功的保险业务,平均需要被拒绝12次。如果这种绝对化思维方式,会让业务员在被拒绝10次后就灰心失望。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我们要把这些信念和思维方式改变成我想要,我希望,这才符合真实的世界,会让我们充满力量,同时不会被挫折轻易击倒。


我在很多地方都分享过一个关于高三孩子的案例,因为案例很典型,还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一位2周以后就要高考的高三的学生,因为巨大的焦虑,成绩直线下滑,从全校前三名降到十五六名,本来是考清华的,现在这个状态可能只能考一个二类本科。我和这个孩子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他焦虑的背后核心信念就是一个绝对化要求:


就像我必须要活下去一样,我一定要考上清华,我要成为中国的乔布斯。


我们花了三个小时,孩子把这个信念转化为


尽人事,听天命,我会尽力而为,考上我会很高兴,考不上我会很遗憾,但不会击倒我,我会努力,但不会太功利。


他的焦虑从主观评定100分降低到10分,当天回去睡了8个小时,两周状态彻底好了,后来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现在已经工作了。我们看到,智慧、弹性的思考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力量,而绝对化的思考有时会带给我们致命的患得患失,让我们陷入情绪痛苦中。


那么其他三个思维陷阱是什么呢?我们下回再和大家分享



作者:高晓墉(重点大学心理学本科、华师大心理学硕士、高校心理学教师、私人心理顾问、NGH催眠师)
编辑:小麦芽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