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别再为你活得好而内疚了

文:周小宽
来源:周小宽(ID:xiaokuanjoy

01

你相不相信,你总是不那么快乐,其实有可能是,你的潜意识不能允许自己很快乐,因为背后有着这样一种心理原因——太快乐了,你会内疚

 

这样说,一头雾水是吧,说个真实小故事。

我有个好朋友,十几年前从家乡被选拔当上了空乘,来到了广州,收入比同龄人高,还能到处出国去旅行见识,后来还找了一个长得特帅技术又好的飞行员当老公,一切都特别幸福美满,令人艳羡。

她告诉我,她常常一觉得自己开心,就要掏钱给妈妈买东西。

“我就觉得我妈这辈子挺不容易的,她以前就是各种不如意,年轻时感情不顺,事业也没能拥有自己想要的,我觉得我就是特别想补偿她”

“那你要是没有大把花钱给她买东西,你有啥感觉?”

“我会觉得特别内疚,真的,内疚得不行。”

 

你看,这不就是太开心了,我就会内疚活生生的写照吗?

而且,我猜,像我好朋友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可能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就是如此。

如果我们没有接触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那么我们多半不会去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是会直接给我们的行为找个意识层面的理由。

在上面的故事里,直接给行为找个意识层面的理由就是——我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我爱我的妈妈。

因此我过得好的时候,我肯定也要让妈妈也过得好。

如果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则一定会涉及到潜意识,涉及到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即,她产生了内疚感,内疚感就是精神分析里面所说的“动力”,因为内疚感这个力量的不断驱使,她如果不给妈妈买东西花钱,她就会难受。

如果不对自己的妈妈进行大量的付出,独自好好地享受属于她自己人生中的快乐,这是令她难受的,是她的“超我”不允许的。

 

02

弗洛伊德,是个天才。毕竟是他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发明出来。

并以此作为基石建立了精神分析。 大略的说,这个情结指的是,我们在潜意识中其实有一种和父母的竞争关系。

我们渴望超越父母。

但是这个里面又马上衍生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超越父母的下场是什么?

弗洛伊德用了俄狄浦斯的故事,来形象地描述了这个下场——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里面,俄狄浦斯开始被父亲遗弃,因为有预言说他长大会杀死父亲,可是他长大后有一次在森林里意外与生父相遇,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父亲。

结果命运的鬼使神差安排他当了国王娶了自己的母亲还生育了孩子。

后来得知真相的俄狄浦斯无法接受这一切,就戳瞎了自己的双眼。

 这个古希腊故事被用来在精神分析里面表达一种这样的内涵——我们有超越父母的内在愿望,比如女儿要超越妈妈成为更好的女人、妻子和母亲,儿子要超越父亲成为更成功的男人、更好的丈夫和父亲,但是和这个悲剧故事相关的隐喻是,我们会有一种害怕,有一种潜意识的相信,那就是如果你超越父母太多,你会被惩罚的

这个惩罚有多严重——就如同俄狄浦斯王的结局一样严重。

所以这种超越同时又是一种不可以的禁忌。 

因此,我们就发展出了两种选择:

  1. 超越他们,承受内疚,然后做出补偿去让他们舒服了,于是自己也能平衡住超越后的不适应感。就像我的朋友。

  2. 无法通过补偿而让自己不内疚,所以,潜意识只能选择不超越。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会掌控命运,让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尽力活得和父母一样差,或者稍微好点但不能好太多。

这样看上去,如果俄狄浦斯情结引发的内心冲突,能够得到像我朋友那样的解决,通过弥补一下父母,花钱就能弥补内疚,那么超越父母活得快乐似乎还不是很难。

而事实是,我的朋友确实属于“人生赢家”那种类型。不管是自己,家庭,孩子,还是关系,都弄得有声有色。

所以,她其实还挺快乐的。

 

我更想说的,是第二种。

那些无法通过补偿而让自己不内疚的人,就只能让自己不要超越父母的苦,必须和他们过得一样差,一样压抑和不开心;或者补偿父母的方式太剧烈,以至于要拿整个自己的人生去补偿的人,他们更像是俄狄浦斯这个悲剧故事的剧中人。

因为,你拿什么方式去达到补偿的目的,以令自己不内疚,不害怕超越后的惩罚,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父母活得怎样,取决于他们是怎样的人

 

03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这样的文章:

说年轻人给父母买东西,最希望看到爸妈高兴,就是看到爸妈开心地去享受这个东西。

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妈妈总是追着你问:

“这个东西多少钱啊!啊,那么贵啊!你不要给我买了呀,这么好的东西我用浪费啊!我这样了用这东西干嘛啊!你拿回去啊!”


前面说的这位朋友,就比较幸运,她每次给妈妈花钱,妈妈都是真的开心,笑纳;给妈妈买贵的东西,妈妈用着开心;送妈妈去旅行,妈妈欣然前往。

我必须说,这样的妈妈是有助于缓解孩子俄狄浦斯冲突的妈妈,她的“接受好意”就是让孩子的补偿可以有效地以这种方式进行

那么女儿就舒服了,不用担心自己和老公在海边喝红酒吃法餐时,妈妈在清冷的家里省吃俭用孤独难过了。

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冲破俄狄浦斯冲突,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了。

 

可是,有很多父母不是这样。

所以孩子无法轻易走出俄狄浦斯冲突。

曾奇峰老师,曾经有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样的孩子的人格特点——“爽透不能型”。

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出了,孩子面对父母的“过不好”,是无法让自己爽透的,因为太爽了,潜意识里会害怕招致严重的报应和惩罚。

于是,孩子长大了明明可以爽了,但是也不得不和父母一起“不好过”。

这样,孩子才不会被巨大的内疚,和俄狄浦斯情结关于惩罚的恐惧压垮。

我有一个来访者,男性,就是个有点害怕自己过得太舒服的人。

比如他明明可以在事业上做得更好,可是就是关键时候开始游离,该发展的时候,迟迟不行动,夫妻关系,也有些问题,他说他的确忍不住去挑剔妻子,他自己事后也能意识到,自己有点找茬的感觉在和妻子说话,可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将好好的关系要弄得剑拔弩张。

 

他是一个典型被俄狄浦斯冲突搞得,不能让自己舒服让自己快乐的人。

 

为什么他不能像我朋友那样去用补偿来换回“我可以快乐”的自由呢?

答案是,他的父母,都是没有自我,一心要让小孩过好,从来不关注自己过得怎么样的人

自己的人生、事业、健康、夫妻关系一塌糊涂,唯独对孩子毫不吝啬付出,并将所有期待寄托在儿子身上。

 

他说,他妈妈现在年纪大了,除非买菜,从来不带钱出门。

他妈妈以前花钱永远是给家人花,买吃的用的,从来不给自己花钱。

他给妈妈买了个名牌包,妈妈隔了一年,从柜子里拿出来给回他说:

“这个包我没背过,是新的,拿回去给你媳妇背,我用不上这样的包”

他要给钱妈妈,存着,妈妈拒绝,说:

“我不需要钱,我要钱来干嘛呢?”

 

他妈妈几十年来,和他爸爸感情极度糟糕,在关系里好像受了很多委屈,但是妈妈年轻时就说:

“为了孩子们,我再难也不会离婚”。

后来老了,也就再不提这件事了。

 

这里面其实有很不对劲的地方。

表面看,这样的妈妈是应该被我们歌颂的,毫不为己,一心为孩子。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这样的妈妈养出的孩子,其实比那种可以把自己过好的妈妈养出的孩子,更难快乐

 

妈妈过得那么苦,孩子怎么能太快乐?

于是孩子要快乐的前提是去补偿妈妈

但是,如果一个妈妈连自我都没有,她都不爱她自己,你的补偿究竟往哪里用力,才有着力点呢你的补偿根本就给不出去

这样的妈妈其实还有很多,她们还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点就是,人生中一直是以受害者的人设在生活的,就是“我很苦”是她们在过去艰难生活中的通行证,因此她们无法将“我很苦”三个字放下,去享受人生啊,到处HAPPY啊,那样她们就会很心慌不安。

而且,这样的妈妈其实也一直在无意识的给孩子制造“内疚感”,一个妈妈以一种很可怜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显然是会内疚的。

如果一个妈妈坚持不让自己过好日子,那么她就是在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以防止孩子“离开”自己,孩子离开了,自己也就没有价值了。

 

那么孩子又如何和这样的妈妈,一起迈向幸福呢?

那么这样的妈妈究竟得怎么去补偿,孩子才能获得内心中“我可以快乐成功幸福”的许可呢?

 

04

和孩子共生的妈妈,是没有自我的。

她们不管自己的人生如何,一门心思扑在孩子的身上,自己怎么苦都可以,也很乐意吃苦,甚至走不出不吃苦的人设。

这样的妈妈你无法补偿,你也可以说,你一直在用自己的人生补偿着她。


那就是,你的妈妈其实对你有着很多的控制和期待,她的生命牢牢依附于你,她为你而活,于是你知道,那个令自己不对她内疚的方式,就是你也得为她而活。

 

你给她买什么,她不会喜欢,你给她报旅行团,她也不会开心,她的渴望就是在你身边,全方位融进你的生活,在照顾你的过程里找到她自己的价值感。

这就是无自我的共生型妈妈最想要的方式。

而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你就不可能拥有自己人生的主控权

你在她面前,必须永远是一个需要她的孩子,这就是对她最好的补偿。

可是你愿意吗?

 

她用她的弱、苦、付出,这样的母亲形象将孩子牢牢绑在身边,以完成共生,而孩子不管如何补偿,都难以偿还够,因此无法完成和妈妈的分离。

因此只能和妈妈在一起。永远做那个孩子。

因此这个孩子,必须斩断自己的翅膀,不去成熟,不去成功,不去飞翔。

 

这个补偿,代价太为高昂。

 

因为无法补偿自己的父母,于是我戳瞎双眼,永远留在你们身边,和你们一起去体验那种苦,而不是去独自过我的快乐生活。

这样的一幕画面,其实并不少见。

结尾

如果你读懂了今天的这篇文章,也许你就会有所改变。

当你知道,你的潜意识,被俄狄浦斯冲突束缚,因此你才每每无意识的要让自己不要太快乐,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反向操作,去放心的快乐了。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就可以和它对话,和它辩论,不被它盲目带偏。

 

就像我对我的这位来访者说的:

“你的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她以这样一种方式对你付出,其实是在阻碍着你获得你的幸福。并没有意识到,她和你共生的方式,让你无法自由,也没有意识到,她自己的不开心,其实是她的原生家庭,她的人格模式造成的。

如果你的妈妈也来到咨询室,如果你妈妈也听明白了在她和你的潜意识部分发生的种种故事,那么你的妈妈在知道了这一切之后,会作何选择?”

 

我想,很多的父母,如果意识到了这一切,如果他们还有去主动选择的机会,他们也许会说:

“孩子,你去幸福吧,不要因为我过得不好,而背负内疚。因为这是我的人生,而你的人生,是属于你的”。

 

基于认知的局限,和人格模式,还有创伤,我们有很多控制不了事情,父母也是。

我们是矛盾的,父母也是。

但是如果父母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很可能并不真的希望看到你如此内疚,他们很可能也希望你有力量与他们完成分离,潇潇洒洒活出你自己,去快乐、去享受、完成他们这一趟生命未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人生虽然有很多的无奈和内心深处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动力,但是,我们还有爱啊。

去放心的快乐吧!

将内疚放下,告诉自己,


这是你替他们去活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人生

国庆快乐!

– The End –


作者简介:周小宽,公众号(xiaokuanjoy周小宽心理。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从心成长。
排版:小鲸鱼 梵辰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