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邻居 1 年后,她发现了一个关乎幸福的秘密……

文:时差少女S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原标题:偷窥邻居 1 年后,她发现了一个关乎幸福的秘密……

-01-

被 “偷窥” 打破的生活

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生活跟千万个家庭主妇没什么差别。

 

日常做饭、喂孩子、哄孩子睡觉、收拾房间…… 偶尔温馨,偶尔一地鸡毛。

           

某天晚上,孩子睡下了,她和丈夫坐在一起聊天。

 

突然,看到对面公寓窗户里这个画面:

没错,对面的小两口正在房间里大尺度亲热,连窗帘都不舍得挂,似乎完全不顾其他人可能看到。

 

夫妻两人看得目瞪口呆。

 

“我的天哪”

“他们以为别人看不见?”

“哇,很性感”

……

两人一边调侃,一边也陷入了某种感慨和沉思。

 

说不上来是什么,大概就是一种 “年轻真好” 的嫉妒吧,已经进入中年的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从那一天起,他们开始对邻居的窗产生了兴趣,甚至上瘾。

 

女主人甚至买来了望远镜,在忙乱的生活间隙中,偶尔望望对面的生活。

            

对面的生活总有惊喜,例如这一天,他们正在开一场青春派对。

 

有人喝酒畅聊,有人热拥接吻…… 多姿多彩的青春,让人向往。

而窗户的这边,她要面对 3 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各种意外……

 

整天焦头烂额、疲惫不堪。

              

对面的生活太精彩,自己的日子太无奈。

 

有时候,这种对比会让她崩溃。

 

例如某一天,她在雪地里照顾3个孩子,娃们一边流鼻涕一边要大便,还有各种摔伤…… 回到家的她,已经精疲力竭,却看到丈夫惬意地在打电话,跟哥们闲聊。

 

极度不爽的她,开始对丈夫发脾气。

 

接着,又开始对着对面的窗户发飙:

凭什么?

别人活得这么自在,而我这么艰难?

我也年轻过?不是吗?

他们难道就没有柴米油盐的烦恼?

……

-02-

意想不到的结局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扇窗依旧影响着女主人每天的心情。

 

直到某一天,她发现了异常。

 

对面的男子剃光了头,躺在床上,似乎状况很不好。

 

       

后来,他的一些朋友们来看他,似乎心情很沉重。

 

没有了灯红酒绿,没有了激情四射,对面窗户里的气氛似乎变了一个模样。

 

直到一个晚上,有两个人来,抬走了一具尸体……

女主人懵了。

 

难道对面的男子死了?

 

她胆战心惊地跟着下了楼,在小区门口遇见对面窗户里的女子,见她在哭。

 

她走过去,想要关心一下。

 

谁知对方竟然也认识自己,问道:

“你是住在对面楼的吗?”

“你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婴儿?”

……

她绝对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是对面那对小夫妻的 “偷窥” 对象。

     

原来,对面的男子得了绝症。妻子知道丈夫时间不多了,于是一直在尽力让他快乐。

 

外人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无忧无虑、尽情纵乐;

 

谁知宴乐背后,他们却躲在角落里哭泣,羡慕着对面窗户里的家庭,想象着有一天也能有一对可爱的男女,一家人能相守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

 

可惜,她的丈夫还是走了,这一切都只能是梦……

-03-

生活的转折点……

女主很为对面的小夫妻感到悲伤,但奇怪的是,从这天起,她却开始觉得自己的日子变了

 

变幸福了,变知足了。

 

她突然发现,三个孩子虽然很调皮,但真是很可爱。

 

听孩子叫一声妈妈,是多么甜蜜的事。

              

丈夫虽然大大咧咧,但也很体贴尽职,白天带孩子出去动物园,晚上帮忙哄娃,让她有时间休息。

生活照旧,女主人的心情却似乎换了。

 

镜头拉远,故事也结束了。

-04-

我们的幸福感,跟什么有关?

20 分钟的短片,却捕捉到了极其真实的人性。

 

影片中两家人其实互为偷窥者,他们一直在羡慕对方的生活,却没想到自己也是对方的羡慕对象。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感知都不是独立的,我们在评价自己过得好不好的时候,其实都会受到社会背景、比较对象的影响,这也就是 “社会比较”。[1]

 

学生时代,同桌的成绩影响着我们对自己成绩的判断;

毕业了,我们评价自己所找的工作时,也会看室友找了什么工作;

情人节礼物满不满意,可能也跟闺蜜收到的礼物很有关系;

……

同样的,女主人在评价自己是否幸福时,就受到偷窥对象的影响:

 

发现这扇窗之前,她也不觉得步入中年的自己有多糟心;

直到看见对方的自由快乐,就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一无是处;

最后发现对方的悲剧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被忽略的美好点滴。

最后一次比较,显著提升了她的幸福感。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幸灾乐祸吗?”

 

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贬义,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确实发现,这种 “幸灾乐祸” 能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2]

 

少女想跟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个经历。

 

上周,闺蜜在群里抱怨自己读研太苦,熬夜几个月写的文章,在老师眼里全是垃圾,最后自己都看不上自己写的,觉得像一坨屎……

 

往常这时候,我们或许会集体安慰她。

 

但那天不知道为何,大家竟纷纷开始诉苦,群里画风变成了 “比惨”。刚毕业的人有毕业的苦、结婚的人有家庭的累……

 

本以为看了这些,闺蜜会更加丧,没想到她说:

这种比惨,有时候比起高高在上的安慰,更有效。

 

2007年,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从脑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这种社会比较产生的奇妙体验。[2]

 

在同样的条件下,当人们通过社会比较后,发现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别人多时,左腹侧纹状体会被更大激活(这个大脑区域被称为快乐中枢,通常与奖赏情绪有关,例如当人们中奖、获得金钱奖励、或被表扬时,这个区域会被激活)。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有人比自己更糟糕时,跟中奖带来的快乐差不多。

-05-

什么才是正确的 “社会比较”?

读到这,你可能会很疑惑:“少女是鼓励我们比惨吗?”

 

我想,从《邻居的窗》里,我们发现关于社会比较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 “比”,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发现,一种对待生活的新视角。

 

心理学家把社会比较分为两个方向:[3]

上行比较:跟比自己好的人比;

下行比较:跟比自己差的人比。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才能进步。也的确如此,心理学家发现上行比较有时候能激励我们更努力。

 

然而,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乐观的人往往喜欢下行比较;而悲观消极的人,往往喜欢上行比较,他们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比,比较之后觉得生活处处不如意。

 

比如你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却想跟未婚的闺蜜比自由;

你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却跟进入社会的同学比当前收入;

你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却羡慕朋友的工作比你更光鲜体面;

……

 

在这些上行比较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边羡慕别人,一边被人羡慕。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偶尔进行下行比较,才能提升幸福感。

它会让你从这种有色眼镜里跳出来,看到自己原来拥有很多被忽略的幸福:可能是孩子家人的依恋、可能是科研路上的热情、也可能是下班后自由支配的时光……

 

这是社会比较与幸福感之间的秘密,重点在于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看到被忽略的价值。

        

另外,为了避免比较带来的负面效应,心理学家还有几点建议:

 

1. 不要刻意比、更不要跟熟人比

 

社会比较分为 “内隐” 和 “外显”:

 

内隐是指自然而然的、没有明确目标的比较。比如影片中的两个家庭,他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比较目标,而是偶然发现了某种生活真相;

 

外显则是故意找某一个对象来比。

 

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刻意找某一个人 “比差”、尤其是跟熟人比,就很容易出现恶意的幸灾乐祸或者不思进取。[4]

 

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考了59分,结果跟妈妈说:“小明才考了50分呢!”妈妈估计会大发雷霆。

 

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不要总盯着生活糟心的一面,更不必嫉妒身边人的优势,而是让自己多接触一些人和事、多阅读和体验,多看看陌生人的生活。

 

当我们偶然邂逅某些故事时,带来的启发或许是更有效的。

2. 少刷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 “印象管理” 的平台,人们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放在这里,最美的自拍、最美味的食物、最浪漫的感情……

 

它就好比一扇 “邻居的窗”,你看到的都是好的,因此容易引发 “上行比较”,觉得别人都过得很好,而自己的生活一团糟。[5]

 

你很想不去跟别人比,但潜意识可能已经替你比完了,不由得产生负面情绪。

 

然而现实中,每个光鲜亮丽画面的背后,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生活。

-写在最后-

于其说是比较,不如说是换一个角度看清生活的真相、接纳自己。

 

不要再被别人的幸福蒙蔽了双眼,而忽略了当下的小确幸。因为当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自己。

好好爱身边的人

好好吃饭

好好睡觉

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2] Fliessbach, K., Weber, B., Trautner, P., Dohmen, T., Sunde, U., Elger, C. E., & Falk, A. (2007). Social comparison affects reward-related brain activity in the human ventral striatum. Science , 318 (5854), 1305-1308.
[3] Suls, J., Martin, R., & Wheeler, L. (2002). Social comparison: Why, with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1 (5), 159-163.
[4] 沈莹莹. (2012). 内隐与外显方式的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影响效应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西南大学).
[5] 詹大鑫. (2018).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消极使用对自我接纳的影响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福建师范大学).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soon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