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也是一场修行 | 家庭教育

父母的梦想

请不要放在孩子身上去实现

即将放学的小学校门口,早早到来等待的家长,小声地交谈着课外辅导形势。周末的中小学培训机构门口,停满了接送孩子上课的私家车。这样的场景,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常态化,习惯了。

常态化存在就一定合理吗?为了上好学校,家长们拼了,孩子们也只有跟着拼命。

周一至周五,家长们上班,孩子们也在“上班”。到了周末,家长们休息了,就来督促孩子们继续“加班”。

当代的社会焦虑,家长们感受至深。的确,竞争如此激烈,自己在漩涡之中努力攀爬,多么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所以,家长们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焦虑了,抱着将孩子送进名校的决心努力着。但努力的实施者,最终是孩子

孩子终究只是个孩子,他能体会社会焦虑吗?他不能,他也不应该去体会。但他还是从家长口中听出了紧张感,又害怕又担心,面对一次次大小考试,越发慌乱了起来,成绩越来越不能体现在分数上,继而焦躁。

这样的结果,是家长们想要的吗?显然不是,所以学习辅导机构变得举足轻重。不论政策如何改变,机构还是存在着,存在即合理。合理是因为家长们需要!

父母是角色,这个角色担子很重,一挑一辈子。父母很难,难在也是当了父母以后才要学着如何当好父母。

但父母也只是从孩子长成的大人而已,曾经也都是孩子,青春年少过,放浪形骸过。

那么,父母面对孩子时,可以允许他们也是孩子吗?可以偶尔放纵任性,偶尔不循规蹈矩吗?

别把名校梦放在孩子身上,不管你是否名校出身,也请允许你的孩子可能做不到,他或将成为一个普通人。请在指引孩子方向时,也问问你的孩子是否他所愿。


更别把所谓的成功梦放在孩子身上,成功的定义千万种,不管孩子选择哪一种,给予尊重、支持吧!


每个生命都是一场

独一无二的体验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德国)

孩子借由父母而来,但却是独立且必须独立的个体。父母用爱去滋养孩子,用自身言行去影响孩子,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武亦姝站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缓缓说出这句浪漫诗词,收获掌声无数。大量的阅读积累,成就了当年那个从容自信的16岁才女。


这一切,既是她自身的努力,也有教育的成就。父母给予了她好的引导,阅读成了愉快的日常亲子时光。她从家庭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结合学校教育,她不断地成长着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无数种可能,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应该是成长,而不是去追求“成功”。

父母这个角色

不是每时每刻都得端着


做父母真的很辛苦,既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还要给孩子当榜样。照顾老人小孩似乎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直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个位置和角色里,时间久了,就容易失掉自身原有的颜色。

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的所有东西最终都将变成一根刺,刺进孩子的心里。因为不快乐的父母,负性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是一定会爆发的。而爆发的对象,大多数时候是孩子。

可能是辅导作业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错字;可能是孩子磨蹭着没开始作业前,你的情绪就在那个点上炸了。炸了还觉得是孩子学习不用心引起的,全然没有觉察到自己本身是带着情绪的。

如果这样的坏情绪针对着孩子的学习而去,那么还能指望孩子快乐学习吗?不要一味地说,是为了孩子好。如果想为了孩子好,就要接纳自己真正的情绪。处理好了坏情绪,再来用心用爱滋养陪伴孩子。

父母不是圣人,要允许自己有各种情绪,将负性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出去,比如写日记或者运动。会调节自身情绪的父母,不容易伤害孩子,也会教会自己的孩子养成平和的情绪。

快乐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快乐的父母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得到幸福。

幸福是可以感觉到的,就像快乐也是一种感觉。幸福与快乐是可以习得的能力,它往往取决于你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不同看法。而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取决于人们的认知。而认知就是通过学习来得到的。

比如清晨的一抹朝阳,路边的一株野花,甚至是一杯白开水,它们的美好程度完全由你当下的心情来决定。

父母首先要成为快乐的自己,孩子才容易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

原创:高凡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