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亲”与“做自己”的冲突

被称为恐育影片的2022年新作《暗处的女儿》,将一位母亲的内心世界细腻剖会、娓娓道来。如果非要给片中母亲的角色加一个形容词,可能会是“不称职的”、“自私的”、“缺乏责任感的”……因为她在两个女儿很小的时候选择了离家出走,抛弃她们。

 

这不是一部歌颂伟大母爱的影片,却能引发我们对于女性该如何平衡自我身份与母亲身份的探讨。就像离婚冷静期引发的是有关结婚的讨论一样,我们谈论女性恐育,就是在谈论怎样更好的成为母亲。


图片:影片《暗处的女儿》

01

自私的母亲可耻吗?

 

影片的主角叫勒达,是一位中年女教授,哲学领域里的佼佼者。勒达独自带着一皮箱书来海边度假,在沙滩玩耍的母女俩吸引了她的注意,并且勾起了她离家出走前,和丈夫、两个女儿在一起生活的点滴回忆。


画面交替着呈现当下与过去,每次回忆过去,都免不了女儿们给勒达添乱的情节,虽然偶有欢乐时光,但短到几乎可以用分钟来计算,更多的回忆都伴随着烦躁与无奈,勒达面对弱小无助的女儿们,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手中重要的工作,去照顾她们。

 

幸运的是这个家庭的父亲并没有缺席,他和勒达分工合作,即便如此,勒达仍然感到自己的生活被严重打扰了。女儿手划破了,哭着要妈妈亲亲,因为丈夫在接听工作电话,勒达被迫放下听译工作帮孩子处理伤口,她表现得很不耐烦,并没有对女儿的需求做出恰当回应,没有亲亲,反而把身子转过去背对着女儿。

 

图片:影片《暗处的女儿》

对于养育孩子,勒达一直是恐惧不安的;对于如何平衡自我身份与母亲身份,勒达更加感到无力。她爱孩子们,但同时感受到这种爱正在阻止她成为自己,最终,勒达还是选择了逃避——她抛弃了两个年幼的女儿,离开家,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领域。

 

看到这儿,所有的人也许都会说这个母亲太自私了。是的,勒达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称职的母亲,但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母亲不是生而为母亲,母亲不是生而无私,无私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到的,并且这种无私之于母亲会是一种持久的付出。

 

母爱的无私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人性的自私才是。正因如此,对任何女性来说,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位母亲展现出自私的一面并不可耻,她也只是个有自我需求的普通人而已。

 

当勒达在女儿需要自己的时候背过身去;当勒达选择离开女儿们,逃到象牙塔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狠心的母亲,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位母亲已经脆弱到连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了了,而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是很难有余力关照别人的。

02

在自我身份与母亲身份

之间找到平衡点

 

镜头不止一次的记录下勒达拒绝女儿们的场景,作为观众,我们不难想象在养育孩子的漫长岁月里,勒达冒出了多少回逃离家庭的念头。而当她终于这样去做之后,用她自己的话说:“感觉太美妙了。”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图片:影片《暗处的女儿》


从勒达的眼泪中我们读到了她复杂的内心感受。泪水不仅包含了对自我生活的眷恋,也包含着对抛弃女儿的过度自责——当我离开你们,我越是快乐就越是自责,你们的存在不断提醒着我,我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越自责就越愧疚,越愧疚就越想逃避。过度的自责阻碍了勒达理解和改变的所有途径,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育儿这件事。这让勒达误以为只能二选一—— 要么放弃自己想要的一切成为无私的母亲,要么离开家庭成全自我。

 

一旦认定自我身份和母亲身份是互斥的,似乎这道题无解。但如果转换角度,把二者看成是可以兼顾的,那么问题就转化为怎么在自我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找到平衡点了。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和念头。前面我们说没有人生而无私,在成为母亲的道路上都是需要学习和摸索的,因此,当我们出现“自私”的想法时,要尝试理解自己而不是打压。自责和愧疚等负面情绪,大多是由于我们压制“自私”的想法才冒出来的。

 

如果我们拼命压制所谓的不该有的想法和情绪,就很难分出精力来应付现实层面的育儿问题。所以,当我们能更理解自己一点儿,允许自己想要更自我一点儿的时候,不仅会减少内心冲突,也能分出更多精力聚焦在现实问题上。

 

想活的更自我,并不是不爱孩子。相反,为了孩子不断牺牲自我会积累很多委屈感,还可能演变成对孩子的控制,反而不利于家庭和谐。

 

然后,和伴侣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寻求帮助。当我们感觉不太对劲的时候,建议和伴侣谈谈,除了现实层面的分工,也可以谈谈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怎样的理解和支持。相对于现实问题,强烈的内心冲突才是最难解决的部分,因为它们大多来自我们对自我情绪、念头的不接纳,进而导致的自我评价降低。

 

比起解决育儿路上的困难,我们更需要被当成独立个体去尊重和理解,更需要被当成妻子,而不是孩子妈去爱和关心。和伴侣谈谈我们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是十分必要的,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会让我们有力量面对更多现实中的难题。

 

最后,和同为母亲的群体交流经验。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状况,几乎都可以找到同质化的群体,在那里我们首先可以找到归属感,感到有共鸣,这是一股来自外部的支持力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听听这些和自己类似的人是怎么说的,看看她们是怎么做的,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恐惧、烦躁、焦虑、失控、想逃离,这些大家都经历过,不需要给自己贴上“不称职”的标签。

 

和同质化群体交流让我们感到自己更被接纳、被理解。而当人感觉自己被接纳了,就更愿意打开自我,做更多的沟通,也就会发现更多解决方法,更加灵活。

 

总之,当我们能够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念头,不把自我身份和母亲身份看做是单选题,人生也就有了更多可能性。当我们意识到人生大事大部分都是要边学边做边改进,则会让我们把人生大事看得不那么沉重,感觉不沉重了才会有做一做的勇气,选择成为一个母亲也是如此。

不管你是恐育,还是已经成为母亲,或者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正处于平衡双重身份的阶段,都推荐你学习鲸选·学习会员的以下计划:

 

女性成长专项学习计划


部分学习目录:


  • 职场妈妈,你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整合

  • 当女性说不想生,她们是认真的吗?

  • 作为妈妈,你不需要太理性

  • 《妈妈的心灵课》鲸选书单

  • 别让幸福蒙上了阴影关注产后抑郁

  • 初为人母的女人,需要来自整个家庭系统的理解和支持

  • 在今天是否依然能找到“公主梦”对女性成长的意义?

  • 当女人变“坏”时,才活成了真正的女性

  • 冲破重重禁锢的女性身份认同

  • 心理成熟,才是女人最好的护身符

  • 中年女性:到了这个年龄,你真的可以重新绽放光彩

 

什么是鲸选


  • 壹心理app出品「鲸选」学习产品

  • 全新的生活帮手、心理学学习工具

  • 2w分钟音频,2k+文稿,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随意更换学习

  • 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情,开启你的学习之旅吧↓

 

文:刘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人间记录员——观察、记录,温暖、滋养。微信公众号:人间慧客厅 。转载请随壹心理注明作者)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