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让孩子敬重的朋友,而不是被忽视的朋友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这在提示和稀释家长的控制欲,支配欲,提醒家长要尊重和看到孩子时,是有很积极的作用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时我们又可能发现自己做过了头。这个朋友交的,总有哪儿不对头。在这份和孩子的相处中,似乎蹲下身子来观察孩子脸色,尽全力去理解他,配合他的总是一副苦心的老母亲。

 

老母亲在哪里?如果我们真是朋友,也是不对等的朋友。活像一个追在另一个屁股后头,求着人家和自己玩的朋友。

 

在老母亲蹲下身子观察孩子,尊重他,理解他的时候,这个孩子有没有同样的去看到老母亲,同样的去理解她,尊重她?

 

人们也许会说,年纪不同阅历不同,注定了做父母的要多付出和多包容。这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是不是有能力去尊重和理解,或者最少有意识的注意到这一点。

 

在成年人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些从小养成的自我为中心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考虑问题,往往不能做到整体性,看不到全局。只能看到“我”受了什么伤害,“我”有什么没得到满足,“我”有多么不开心。


这种后果反噬,一个是恶化对这个世界的观感,觉得别人有多对不起自己,而不是也能看到和体谅他人;一个是伤害自己,因为将个人放大,将个人感受置于中心位置,就会把自身遇到的挫折加倍的放大。

 

追根溯源,在我们决心和孩子做朋友的时候,也许应该在尺寸和角色上精心把握。这个朋友要做的宽容而不卑微,友好平和而有尊严。鉴于家长的见识和阅历往往是高出孩子的,所以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也许比单纯定位在朋友的角色上更能发挥效力。

 

要让孩子看到自己

 

有的家长在费尽心力之后也许会愤怒的发现,为什么自己这么放低身段,尽了全力来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尊重他的感情和选择,孩子却没有一丁点同样的回馈。


就好像父母是没有感情,没有感受的木头。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丝毫都没有考虑到自己这样做,老母亲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感到痛苦。

 

相比之下,古代的家长要多拽有多拽。翻开《红楼梦》,贾政对宝玉一口一个“畜生”,“孽障”。随口就一句语言暴力,“还不快滚。”


贾珍更摆谱,家里请客,儿子贾蓉只不过是在招呼客人的时候略偷懒片刻,他就叫人朝贾蓉脸上吐唾沫,一边问着他,意思是老子还没嫌热歇着,你就敢歇着。

 

这当然都是早就已经摈弃的封建文化,极度的强调家长的权威,极度的不尊重孩子的尊严。极端的只强调家长的存在,只强调家长被孩子无限的看到,而当家长的完全不花心思去看到和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但这个例子正因为它极端,所以就很鲜明的指出了我们也许忘掉了的一点,家长也要被孩子看到。家长的不易要被看到,家长的好意要被看到,家长的局限要被看到,家长的感受也要被看到。


并不只是一种家长对孩子单向的关注,单向的理解,单向的看到,而是一种双向的关注,双向的理解,双向的看到。我们不只是要蹲下来看到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学着看到和理解父母。

 

为什么让孩子看到自己这么重要

 

为什么让孩子看到自己是件很重要的事呢?

 

一、孩子在很多时候当然是需要家长指引的。但很多时候,要么家长一张嘴孩子就烦,要么家长的话虽然有情有理,却还是淹没在孩子巨大的自我中心中。仿佛家长的话就是一阵清风,风过不留痕。

 

家长太罗嗦,说教性过强,说不到点上,也许都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可能几乎是看不到家长的。

 

看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告诉你要看到,你就能看到。看到往往包含着重视,是一种内心的视觉。不管是因为一个人让自己敬重,让自己欣赏,你才看到,还是因为这个人在你面前强调了他的存在,你才看到。

 

从看到延伸出的不只是看到这个人,而是开始关注他的思想,他的感受,他的角度,这是认真倾听和认真反应的重要条件。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权威性的意见,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从一开始就更认真的注意。

 

二、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中,本来是两种力量的互动,对孩子的成长尽可能形成一个有益的框架。但如果在这种相处中,父母是极度隐去自己的,失去了良师的属性,权威的属性,榜样的属性,而只剩下了朋友的属性,对孩子来说也许是有损失的。

 

因为他一方面找不到可以参照的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框架,另一方面他可能从朋友这里得到了友谊,安慰,和朋友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属于良师的指引,权威的纪律,榜样的力量。

 

而这一些都是有益的。

 

我们有时会说,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会觉得孩子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好了。有自己的想法是很好,但不意味着尊重这些想法就不提出有益的建议。


甚至在参与建议的时候,教给孩子的是怎么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取得有益的连接和平衡。哪怕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意味着可以不倾听和衡量其它的声音。

 

如果孩子看不到父母,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想法,他就没有学会怎么吸收有益的建议,怎么更全面的审视自己的想法,他就容易更多的局限在自我的世界中。而这会让他更少的从外部获得支持力,更少的有意识的看到外部世界。

 

也许可以说,让孩子看到父母,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有益的框架,一种支持和力量的源泉。

 

原创:高寒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