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那个成都确诊女孩 | 网络暴力离我们有多远


12月8日,成都公布了新增三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的轨迹。

 

这本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常规操作,但因为患者赵某的活动轨迹牵涉酒吧等场地,#成都确诊病例孙女#的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更有甚者,其遭到了“人肉搜索”——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隐私被网络公布,引发广泛关注。

 

在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环节中,主持人海霞批评了网友不理智的网暴行为,表示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者

 

确诊女孩对疫情的传播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需要调查认定。

如果她真的有责任,这也不是曝光她个人信息的理由。事情一码归一码,而且人肉曝光个人信息涉嫌违法。至于个人生活,这不该是公共话题,防疫才是。

如果把焦点放在个人生活上,最终伤害的是防疫。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感染之后,因为去过某些地方就遭“网暴”,那以后碰到类似情况,还有多少人会第一时间如实坦白?

这个女孩子本是新发疫情的受害者,只因为去了酒吧等场所,活动时间集中,活动区域较广,接触的人较多,就被“人肉”辱骂和各种谣言攻击?只要是她没有违法 ,去法律未禁止的一切场所,就是她享有的应有权利。


如果,你不幸是下一个确诊的人呢?你会不会担心在哪儿如厕都要被曝光?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谁敢一定保证,5G网络下,大数据时代,新冠疫情期间,自己不会是下一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1—

女性被群体暴力的倾向更加严重

 

上个月,清华大学某学弟在食堂用书包蹭到一学姐,被此2019级美院学姐认定用手猥亵其臀部,强行查看其学生卡后公开其姓名等信息,在朋友圈等平台诬陷其性骚扰,该消息大肆传播。

 

最后,调阅监控视频得知学弟无辜,碰瓷学姐称互相道歉此事了结希望大家都要注意。一开始学姐没搞清楚发布消息后,学弟被网暴;后来知道是学弟无辜后,换成了学姐被网暴,网民用语不堪入目,让人不禁咋舌。

 

尽管男女都会被网络暴力,但是女性被网络暴力的倾向会更严重,从之前的陈赫李小璐被电视节目的双标对待,到近期成都确诊女孩的事件被传谣,女性更容易被贴上标签。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对女性实施语言暴力由来已久。

 

1935,一代影后阮玲玉因不堪社会言论的压力和感情受挫,于当年38日自尽,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遗言。

 

一项全球调查显示,网络暴力导致部分年轻女性停用或少用社交媒体,其中将近六成遭遇过网上骚扰。国际人道主义发展组织国际计划调查巴西、印度、尼日利亚、西班牙、泰国和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1.4万名15岁至25岁女性,得出上述结论。

 

依据这项调查,脸书是女性最常遭受网络暴力的社交平台,39%的调查对象在脸书上遭遇过性骚扰。图片和视频分享平台照片墙(Instagram)和通信平台沃茨阿普(WhatsApp)紧随其后,在那里遭遇过性骚扰的调查对象分别占23%14%


这项调查显示,社交平台提供的举报等措施没能制止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包括含有明显骚扰和暴力内容的信息、色情照片和网络纠缠。

“国际计划”认为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之际,网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暴力阻挠女性发声。报告说:“女孩子们不应对这些网络行为忍气吞声,这些行为如果发生在街头就是犯罪。”

 

—2—

现实版的场景再现巨著《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截止2013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该书的作者【勒庞】生活在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目睹了那个时期的法国民众赶走了国王,但新的专政却被民众重新拥护而起。他认为:

 

民众被经不起推敲的言语和行为鼓动着,丧失理智,智商退化,野蛮和荒唐的无畏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们在少数人的刺激下就能做出残暴且骇人听闻的举动,事后却始终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暗示中。

 

如果把上一段稍加改动,就可以看到如出一辙的描述:“民众被经不起推敲的言语和行为鼓动着,丧失理智,智商退化,野蛮和荒唐的无畏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在少数人的刺激下就能做出网络暴力的行为,事后却沉浸在维持正义的暗示中。”

 

是不是很像?

 

每个人都处在群体中,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在社会在职场,我们都是群体的一员,都受到群体无意识作用的影响。

 

就像前几年大规模反日期间,一名普通工人在群体场域的力量下,一时冲动打伤了一名日系车司机;事后却流泪供称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犯下了这等行为。

 

而随意曝光成都确诊女孩的行为,清华大学学姐学弟的遭遇也好,都侧面证明了社会群体这一心理。


 

 —3—

群体的显著特征让身在其中的个体被吞没

 

当无数个个体聚合在一起时,就成为了一个群体,而群体有着显著的普遍特征,主要体现为:

 

冲动、多变、易怒;
易受暗示、轻信;
群体感情的夸大化和简单化;
褊狭、专横和保守;
群体的道德感

 

群体中的人多势众,会让人觉得不可战胜那种法不责众的心理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无畏;而网络的相对匿名性,更让施暴者觉得安全,甚至连日常的谦谦君子也在网络上释放压力,成为网络暴民。


由于“天生是弱者”的刻板印象,加上本身独具的生理特征等,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低龄化、收入低等特征,让网络暴力更多加诸于女性。

 —4—

在洪流中我们该怎么办?

 

一旦进入群体无意识以后,或者群体结群以后,智力水平将大大降低,无论是多么有智商的群体。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意思是说好人也会作恶,1971年进行的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是发声筒,都有可能成为“三个小时”的网红,但同时,也有可能成为被键盘侠攻击的对象,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就像这个学姐和学弟一样。

 

 尼采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也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我们每个人都在群体中,类似的事件在警醒我们,对自己,对身边人,对下一代的教育。

 

当【处于群体】中时,要如何觉察自己,保持警惕。

 

当【个人独处】时,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习及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下一代】时尝试注重实践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旦被网络暴力时,搜集证据,勇敢举报。

 

正如海霞在节目中所说: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防止社会性死亡需要法治。

 

如果把敌人当作感染病毒的人,或许,我们就是下一个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毕竟,互联网时代的显微镜下,每个人都有当“三小时网红”的潜质和可能。

不让人人自危的前提,是我们自己不做助纣为虐的加害者。

原创:心理圈圈主~洗心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