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也出现「坏消息疲劳」了吗?

作者:刘融
来源: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

早晨打开新闻的时候,你是不是偶尔会有一种「刚醒过来就看到世界一地鸡毛,自己都跟着焦虑起来」的感觉?

这种情绪其实有一个名字,叫做「坏消息疲劳(Bad-News Burnout)」,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新闻(尤其是负面消息)的持续生产和迅速传播会引发人们的愤怒、恐惧和挫折感,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有的「世界如此混乱我却无能为力」的念头。

这种情况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十分常见:如果你打开所有社交媒体和新闻 app 的推送,一旦有热点发生时,往往会感觉「简直被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

另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头条压力症(Headline Stress Disorder),即“由 24 小时不断展示的头条新闻引发的压力”。

这个词的流行是从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开始的。去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发布的一份报告就说,有 57% 的美国人(不管认同哪个党派)都觉得政治和时事新闻是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49% 的受访者声称大选给自己带来了焦虑情绪。一项来自美国在线医疗门户网站 CareDash 的调查也显示,在 18 到 44 岁的受访者中,有 41% 的人会在选举期间接触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进食障碍等。

这类情绪在 2018 年似乎特别严重,以至于连 Google 都开始想办法让大家高兴点儿。2018 年 8 月,他们的语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 就推出了一个名叫「Tell Me Something Good」的实验功能,只要你对它说「跟我说点好事儿吧」,它就会推送些最近的「好消息」帮你喘口气,比如这有个好玩的科学发现、某个疾病又被人类攻克了什么的。Google 在功能介绍里说,他们不希望人们因为错过了那些没被报道的好事,就悲观地以为「没有好事发生」,这样的「Hope Gap」,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 什么是 「同情心倦怠」? 

出于生存本能,人类天性会对「坏消息」提高警惕,但坏消息如果太多,人体也会启动某些「应激机制」,比如「同情心倦怠(compassion fatigue)」。心理学家 Charles Figley 对它的定义是「一种生理和情感上的疲惫和功能障碍」,症状跟头条压力症差不多,同样包括行为变化(更易受惊吓、更难保持客观态度)、身体状况变差(疲惫、焦虑、心脏出现问题)以及情绪恶化(麻木、抑郁、目的感降低)等等。简而言之,就是「麻烦太多操心不过来了」。

「同情心倦怠」虽然可以被理解成一种自我保护,但它带来的伤害也同样明显,所以并不是非常理想的解压途径。对此,Quartz 也给出了几个真正的缓解方法

首先,你需要稍稍做一些思维和情感上的“隔离”,这个建议来自波士顿东北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 Kristen Lee。她说,情感上的「过度投射」很容易让你有筋疲力尽的感觉,这会削弱我们的理智,让我们失去好好照顾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就更别说去帮助别人了。

第二,看到坏消息之后,即使没办法完全解决现状,也不代表你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同情心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太多的「一筹莫展」「爱莫能助」所困。这个时候,任何形式的行动(并不一定非得针对某一条坏消息),比如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捐赠,都可以消除一部分无力感;

第三是平衡自己的「消息食谱」,同时进行适度的「信息减负」——当然不是让你别看新闻,而是不要被 「FOMO(错失恐惧)」完全占据。按照瓦尔登大学的一位教师 Kriss Kevorkian 的看法,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对本该关心的事情漠不关心」时,就应该放下手机抽离一阵子,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回现实和自我,做家务、跟朋友聊天、休息一下都可以。另外,你也可以学 Google 那样,主动寻找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好消息(比如云吸猫)。Kevorkian 同时提醒说,不要为自己跟外界的「保持距离」感到太过内疚,毕竟压力会加剧失控感,这个时候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更重要。

Google 在 2018 年的年度搜索视频里说,2018 年的关键词是 「Good」。看起来,人们对美好的渴望还是要更多一些。问题是,有时候「知道」本身就不是一件多么美好愉快的体验,你是愿意被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砸到晕头转向,还是选择暂时躲进 filter bubble 里享受技术的安乐窝?这或许是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当代人都回避不了的难题。

– 动图来自: Giphy ©elpajaro ©julienpiau –
#所有下划线超链接请点击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9830.html寻找黄色下划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qOSbQWbGimuBUT5FsAwNA
作者简介:刘融,来自「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常年发布突破性研究且颇具气质的公众号,公众号: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