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吗?

有一位12岁女孩的妈妈发来信息:“老师,和孩子一起练习乐器的同学入选电视台少儿春晚,我不知为什么有点失落呢。孩子也练了好几年。唉。” 


收到她的信息,我回复过去:“失落感是正常的情绪反映。你能表达出来就很好。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本身并愿意倾诉,就是良性的沟通方式开始。


因为自己的孩子同样也在乐器的领域学习、付出,却没有得到或失去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时机,所以你内心里有这种感受。


很多时候,因为不自觉地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家长会产生焦虑情绪并轻易发泄在自己孩子身上,感觉不如别人,客观上却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非要指责柳树种子不如别人的白杨长得粗壮,柳树很小很无奈也很痛苦,家长却意识不到。当然这是简单的比喻,具体的情况还要根据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去分析。” 


她说:“以前我会逼着她练习,但是现在知道慢慢控制自己了,不再那么急迫地逼她了。” 


我答到:“很好,这个就是很大的进步。以前想着如何去改进孩子的表现,催促,唠叨,生怕他懒惰不练习。



久而久之,孩子却没有形成真正帮助他成长的内驱力,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坚持去练习?还是因为屈服于妈妈的威慑?如果想到自己是个成年人,也会有自律力不足的问题,那还是简单地去用语言指责和压迫孩子一味投入吗?


学习乐器,诚然要付出大量的练习时间,前提是,你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专业的表演演员,还是考试加分,还是为了艺术熏陶,培养气质和对于美的鉴赏力,锻炼思维方式? 这是你的角度,那么从孩子的角度呢?


愿意付出时间练习乐器的原因又是什么? 


家长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充分沟通,引导她察觉自己的内在想法,如何促使自己坚持练习的动力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简单地命令或驱使,这样容易适得其反,激发孩子的抵触或只是表面服从。” 


这位妈妈朋友回复到:“也没想那么专业发展。只是作为业余爱好或一项技能。听你讲讲,我心里似乎没那么难受了。”


我说:“学习乐器,或任何一样艺术技能,获得上舞台表演、锻炼的机会当然是好的,也会让家长有荣耀感,但是孩子的人生,是长长的跑步旅程,也许这个乐器她会坚持、也许有更适合、一生追寻并热爱的东西。


家长能做到的,就是在旁边引导,帮助他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制定和分解细化的目标,找到内在动力和方向,在她偶尔懒惰时加以提醒,在那么失去或错过一次展示的机会,也没那么重要或失落了,对吗?”


她发来一句话:“这会,心里豁然开朗了。”

作者:Melody曾婷,积极心理&思维教练,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领域。帮助了几百位妈妈走出思维困境,构建更幸福的家庭,走向更蓬勃的人生。30岁赴英进修;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系硕士;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统思维训练认证讲师;两次在TEDx演讲平台发表“女性成长思维”主题演讲;个人公号“女性成长思维”;文章发布于2000+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一对一咨询Wechat:37035772。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