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暑假计划完成了么?|心理词条

你的暑期余额已不足啦!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开学啦,又迎来了新学期。回望一下你们的暑假,在假期开始的时候,有没有制定自己的暑假计划呢?

现在即将开学,当初的计划你们又完成了多少?是不是没有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作业,最近几天都在疯狂的补作业呢?

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经历过这样的假期吧?每次假期开始时,我们都为自己做了一份精美的假期计划,可是总是在即将开学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的计划都没有完成,甚至连自己的作业都需要恶补。我们过于乐观估计了自己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就称之为计划缪误。

阐述定义

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指的是人们在对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诸方面因素作预测时,倾向于对达成目标的时间、金钱及所需要的努力等方面做出高于实际的乐观估计偏向,在男性中更为常见。(Daniel Kahneman & Amos Tversky, 1979)


简单来说我们更倾向于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金钱和努力。


计划谬误是一种认知错觉,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产生原因

首先,当人们预期去完成某一任务所需时间时,他们就会进入思维的计划或陈述的模式之中。在思维过程中,他们主要把焦点放在将来以及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上。这样自然地就妨碍了他们及时回想和回忆过去他们做类似工作所用的时间。于是一个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避免过分乐观的现实检查就被去掉了。

当个体考虑到有些经历确实比预期所需的时间长,他们常常把这样的结果归因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结果,当要对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进行预期时,他们常常忽视了这些重要的潜在障碍,陷入计划谬误。

完成任务的动机可能在计划谬误中起重要作用。当人们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时,他们就会对所期望的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作出过度的乐观的预期。我们想要及时或较早地完成任务,所以我们预期我们可以。

出现计划谬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认知偏差,这里具体就是指乐观偏见。我们过于乐观地忽视了问题解决中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心理定势。它是指一种先入之见,一种事先形成的、关于如何着手处理问题的观念,受人们过去的经验和经历影响。

其次就是功能固着,只关注问题特定方面的倾向性。比如你可能做看书计划时只认为我就只是在看书,没有考虑到我中间可能受到看手机回微信,或是突然临时有什么事情耽搁影响,因此自然也很容易把时间或精力错误预估了;

最后是做计划的时候避免不了要处理之前未遇到过的问题或突发状况,而这些问题是之前从没有解决过的,自然也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综合起来就是,做计划的时候通常过于乐观地预估了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精力、金钱。 

如何克服计划谬误


在这里,我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出发,列出了一些小建议。


关于制定计划:


1、制定计划时,考虑过去的历史数据;


例如:你正写一篇4000字的博客,那么请回想以前你写一篇类似文章花了多少小时/日子。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做估算。


2、可以参考最好的数据,最差的数据以及一般的数据的平均值;


3、请求外部相关人员帮我们作估算;


4、预留25%的额外预算/时间作为机动;


5、尽可能考虑存在的风险;


6、制定计划时,选择情绪平静的时候,而不是亢奋的时候。


关于实施计划:


1、使用时间驱动的用语,例如把“仍有3小时”改为“仅剩3小时”;


2、利用一些任务/时间管理的工具或者软件,例如甘特图,番茄时间管理等;


3、每晚花10分钟进行进度回顾;


4、请求外部相关人士进行监督。

案例分享

1995年,Buehler等人做了个实验。他找来一批学生被试,让他们估计三个时间。


第一个时间是被试估计自己50%可能性会完成论文的时间,就是说,这个时间节点前,有50%的可能性可以完成论文。


第二个时间是75%的可能性,而第三个时间是99%的可能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A可能会觉得自己有50%的把握能够在10天后完成,75%把握在15天后完成,99%的把握在20天后完成。


等学生们都列完时间之后,研究者就开始追踪了,看看有多少人能够在他们预估的三个时间段里面,完成课题。


结果是什么呢?


13%的学生在有50%把握的时间段内完成了课题;


19%的学生在有75%把握的时间段内完成了课题;


只有45%(一半也不到)的学生在他们有99%把握的时间段内完成了课题。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99%把握的数据。即使做了最保守的估计,也发现自己是低估了所需的时间。


“The results for the 99% probability level are especially striking: Even when asked to make a highly conservative forecast, a prediction that they felt virtually certain that they would fulfill,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ir time estimates far exceeded their accomplishments.”——Buehler

个人见解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这样的计划缪误,在我的学生时代时,每个假期开始的时候我都会给自己做一份暑期计划,每天的学习娱乐时间都会列出来,还会把这样的计划表贴到书桌前,可是当假期真正开始时,每天我都会睡到中午才起床,这样一上午就什么都没有做,而作业也是想起来写写,不想写的时候,就在家看电视。最后,临近开学前一周,又开始熬夜把假期作业写完,匆匆忙忙的准备开学。

那时候自己也比较小,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好的将自己的计划实施,制定计划时,只觉得这样比较好,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早上根本就起不来,又如何能够很好的完成计划呢?

所以,当自己长大之后,再次考虑制定计划时,就会扩大自己思考范围,比如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中间会给自己留出一定时间,比如不想去做这件时间,自己睡懒觉的时间,看手机的时间等等。但一定会给自己留一个最后通牒,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一定要完成的几项。

对于学生来说,自控力可能会弱一些,所以我比较建议他们在实施自己的计划时,让他人帮忙监督,可以身边的朋友或者父母,如果做得好,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这样都会促进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计划缪误,才能更好的改进我们计划实施的效果,这样我们就能事半功倍。

相关科普


六个预估技巧,科学地估计时间

1. 使用历史数据


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在1977年的论文中建议“向外搜索‘此类项目通常花费多长时间?’,不要仅着眼于内部‘特定问题中存在哪些特殊因素和困难?’”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做估算。

当然,第一步你需要收集数据,以便以后做估算派上用场。


2. 请旁人为你预估


1994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出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公布了五项调查研究的结果。


这些结果不仅证实了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人们易于陷入计划谬误,同时也发现了某些奇特之处:为自己估计任务完成时间不在行,可为别人估计任务完成时间却相当了得。


当问及研究人员某人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时,他们很可能参考历史数据来做估算。而且即使没有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研究人员从该任务执行者处直接获知所有信息——他们的估算比起实际的计划制定者要保守得多。


因此,不要试图自己估计任务时间,不妨征询朋友或合作伙伴的意见。毕竟对于自身能力,我们易于乐观看待。


3. 预估时间范围,或设定缓冲时间


项目管理中常常引用唐·拉姆斯菲尔德的一段话:有的事情众所周知;它们是我们了解的已知事情。有的事情我们自知未知;它们是我们已知的未知事情。但还有未知的未知事情,它们是我们尚不自知的未知事情。

在预估任务或项目的时间时,你需要做全盘考虑。有的事情你知道将会发生,有的可能发生,而一些可能发生的你却从没料到。


不定度圆锥可以为制定更合乎实际和更准确的预估提供多种选择。第一,通过绘制当前在圆锥中所处的阶段,你可以制定预估范围。若你对项目要素知之甚少,你可以把预估值除以四得出范围的最小值,乘以四得出范围的最大值。然后得到预估范围(比如,我认为项目将花费1至16天)。


如果你不习惯用预估范围,那么你可以用该范围的最大值给未知因素留下周旋的余地。毕竟原始预估数据很可能比较乐观。


4. 使用三点预估技术


三点预估技术要求识别三种不同的数据,从而迫使你面对可能的乐观情绪:


1. 最佳情景预估


2. 最坏情景预估


3. 最可能情景预估


鉴于我们倾向于乐观估计,所以最佳情景预估类似于原始预估;最可能情景预估可能建立在完成相似任务的历史数据之上;最坏情景预估应该考虑万一情况不妙可能耗费的时间长短。


获得上述三个数据之后,求平均数,得到预估值。


5. 计算偏差比率


首先通过直觉估计近期几个任务的完成时长,并做好记录。之后查看各任务的实际完成时长。接着分别把各任务的预估时长和实际时长累加,将实际时长总值除以预估时长总值,得到偏差比率。于是,为提高预估的准确度,你可以用原始预估乘以偏差比率。


6. 利用“低谷期”


丹尼尔·平克在其著作《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中探讨了生理时钟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他发现生理时钟不仅控制着我们一天中最精力充沛和最专心致志的时间点,而且还控制着我们最可能感觉富有创造力、积极性或消极性的时间点。


大多数人在午餐后进入“低谷期”。据美国研究显示,在“低谷期”中,人们更有可能产生消极感,良好的情绪处于当天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乐观度下降,有利于作出更切合实际的预估。


所以最后的预估技巧就是在利用“低估期”。多数人在醒后六小时进入“低谷期”,但你也可以等到疲惫或注意力不集中时进行预估。


最后,对比“低谷期”预估值和实际值,检验它们是否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R·A·巴伦,D·伯恩 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淑珍,惠宁.    计划谬误研究进展.  WanFang   2010
3.壹心理:心里词条——什么是计划谬误? 壹心理答主庄一不二
4.为什么定下的计划,很容易会超时完成?|计划谬误——呦西心理
5.计划谬误:为什么你总是算不准任务完成的时间?——36氪
6.时机管理: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丹尼尔·平克

文:婙莛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