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攻击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或者你自己

文:韩婧小大
来源:韩婧小大(ID:hanjingloveu)

01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讲述了机械蜂按照网络舆论杀人的故事。

人们通过网上投票选出最“该死”的人:发表与舆论相悖意见的作家、直接骂小朋友蠢的歌手、在战争纪念碑前摆不雅动作拍照的女生,这些人都被机械蜂杀死。

如果停在这里或许只是一个稍显平庸的网络暴力的故事,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大反转——始作俑者的最终目标并非前面那些被网络攻击的人,而是那些自诩为“正义的化身”,那些参与投票喊着“xx去死”的人们。

最终,大清洗开始,38.7万参与投票的人们被机械蜂围攻丧生。

 

剧中前边网络暴力的部分就是现实生活的升级版甚至写实。

某偶像的粉丝举报导致AO3被墙,很多写手和读者的精神家园被封,这引发了同人圈巨大的愤怒,进而有了“227大团结”(具体不清楚的请自行搜索)。

粉丝行为,偶像埋单的结果就是那位艺人不仅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微博下边也是上百万的辱骂。

近几天某团体督导现场,某咨询师频频翻车而不自知也引发了众多讨论,因为涉及咨询伦理此处不宜过多描述。

看着这些信息,我脑子里最近常常浮现出尼采的那句话:“你与恶龙搏斗时,要小心变成恶龙,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02


为什么那些人被骂的这么狠?是他们真的有那么可恨吗?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


当人们情绪高涨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认知歪曲,即想法与现实相差过大。但是受当下情绪的影响,人们倾向于认为此刻的想法就等于现实。

网络暴力中典型的认知歪曲包括以下几个:

全或无思维:也就是非黑即白,用两分法看待事物,没有中间地带。如:上文提到的偶像至今没有发声,很多人觉得这个人没担当甚至一无是处。再举个反例夸自己,本人也有爱豆,喜欢他的演技和处事风格,但是从不觉得他有多完美。

 

心理过滤:也就是选择性关注,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某一部分信息上,而不是看整体。如:疫情期间,最初黄晓明捐款20万(后追加到100万),被网友们狂喷,但是后期人们才得知他为一线默默捐了很多物资也没有宣扬,于是舆论风向又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贴标签:给自己或者他人贴上确定且概括化的标签。如:看见某些出轨的新闻直接认定这是一个“渣男”。

 

当人们陷入到这些认知歪曲后,对他人的谩骂和攻击变得更加合理了,好像自己就是正义的使者,在做着“为民除害”的壮举,殊不知这些言语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听说过很多艺人因为网络暴力陷入抑郁甚至自杀的例子,也见过一些普通人因为被“人肉”后有家不能回,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果说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那又是谁赋予了人们去审判他人的权利呢?所谓的“正义”又有多少是因为对自己现状不满、内心不够平和而对外的投射呢?

03

如果《黑镜》中的结局真的发生在现实中,那些网络上的“审判者”也被放在了一个被审判的角色上,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说出的恶语。

 

诚然,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不满的自由,但并不是非要冠上“xx该死”这样攻击性的字眼。

人们表达自己不满的时候通常是遇到外界和自己观点不一致,或者不符合自己的规则的时候,比如“做人就应该谦虚有礼,敢作敢为,尊老爱幼,爱护动物,懂得回报社会……”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想法保持一致并且遵守这些规则,那么“我”在哪里?没有所谓的“丑”又何来的“美”?我们面对那些不堪和丑恶的时候或许更多需要做的是约束好自己、保护好自己,这才是不与“恶龙”为伍和远离“深渊”。

– END –


作者简介:韩婧,傲娇心理咨询师一枚,多家平台签约作者,著有《恋爱心理学》等书籍。你若有故事,欢迎留言,我来执笔成书。微信公众号:韩婧小大(hanjingloveu)
排版: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