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变得聪明吗?电影《机械姬》居然隐藏了所有原理

文:程驿
来源: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我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

然而「聪明」到底是一种什么概念?我们却不得而知。

而且,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聪明」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处,更多人告诉我们,“踏踏实实”或许才是应该过的人生。

在农业时代或工业时代确实不需要你有多聪明。

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聪明」这件事又变得极其重要。

到底什么是「聪明」?如何让自己「聪明」起来?这些问题,你必须重新思考。

01

先开个脑洞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从人类自身角度,其实很难判断。

所以我们把视角拉大,从其它物种的角度来做比较。

这个物种,就是人工智能。

上周偶然又刷了一遍《机械姬》(Ex Machina),突然在一个立体的角度,理解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聪明」。

看我公众号的朋友,有98%的概率看过这部电影。

一句话介绍,这是两个男人对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智能测试,最终被人工智反杀的故事。

故事我们都知道,但其中令人惊叹的硬科幻设定,我们可能很难看出。

简单介绍一下,主要涉及三个角色:

· 大胡子BOSS内森(Nathan)

他是世界最大搜索引擎公司BLUEBOOK(真实世界中对标Google)的老板,技术天才,设计并制作了堪比人类智能的机器人,最终被艾娃杀掉。

· 人工智能机器人艾娃(Eva)

女主角,她是大胡子Boss制作出来的第六代机器人,在大胡子封闭的别墅中接受图灵测试,最终成功逃离别墅。

· BLUEBOOK公司程序猿加勒(Caleb)

男主角,被大胡子Boss以中奖名义骗来对艾娃进行图灵测试的,结果被艾娃说服,协作她最终逃跑。

故事结尾,当可怕的艾娃平静走进人群时,相信你感觉不寒而栗。

但其实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大胡子Boss要煞费苦心,去进行这项极端测试呢?”

为什么他不把艾娃送到某个机构,让一堆专家来进行图灵测试呢?

因为,以艾娃的智能水平,可以完爆图灵测试。

这就好比艾娃完全可以考10万分,而你却让他参加高考,即便考710的满分,完全无法展示她的智能水平。

所以大胡子设计了一个极端的测试场景,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迷宫里的老鼠」的游戏。

因为如果我们把艾娃比喻成迷宫中的老鼠,那么男主就是唯一掌握迷宫大门钥匙的人。艾娃想要逃出去,就会费劲心思去搞定男主。

这个过程会极度调用艾娃的各种智能:

一、要有流畅的表达能力

这是个基础项,所有对于男主的说服,都要基于表达;

二、要具有洞察力

电影中,艾娃通过男主吞咽口水,以及呼吸频率等,能够判断男主现在的情绪,以及是否对艾娃产生了爱恋;

三、有快速建立对方信任的能力

艾娃通过无辜的眼神和逻辑严谨的表达,甚至出神入化的撩人技巧和一系列谎话,很快让男主沦陷;

四、具备想象力

艾娃需要做整个逃离计划做一个详细计划,在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前,她就需要作预先判断,这是想象力。这是现代AI几乎不可能具备的智能;

五、事件整合能力

艾娃可以通过“断电”,“判断摄像头位置”,同时“和男主相约私奔”等一些复杂事件整合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这项智能很简单,但对于一个AI机器人,这却非常困难;

六、操控别人的能力

艾娃对男主和低级机器人京子都做到了操控。要操控另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掌控别人内心需要,或调动别人的悲悯情绪等。但是艾娃做到了。

以上六种能力在这次「迷宫老鼠逃离」的游戏中缺一不可。

但这还不够,整个过程,还需要艾娃具备其它AI完全不可能具备的水平,那就是——自我意识

在故事中,大胡子从来没有给艾娃或男主说过“艾娃应该逃走”这样的话,这就需要她具备自我意识。

普通的AI,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家里的电视,它们是没有想逃走这个想法的。

所以这就是让每个人不寒而栗的地方,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居然拥有这样的智能高度。

但这毕竟只是个硬科幻故事,硬科幻往往应该会带给我们思考上的启发。

真正我们值得深思的一点是:

艾娃的智能水平,到底和普通的AI,以及和人类的智能水平(聪明程度),到底有什么不同”。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一个生物的智能水平聪明程度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在这个时代下,我们究竟该如何真正让自己变得聪明。

02

决定你是否聪明的三个条件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AI和人类的智能究竟是哪些东西所构成的?

主要三个部分:

  1. 硬件(Hardware)

  2. 湿件(Wetware)

  3. 软件(Software)

硬件 

硬件很好理解,这里可以理解为身体。

艾娃的硬件就是全身上下金属质感的各个装置,而人类的硬件就是我们的身体。

 湿件 

通常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信息,都是人类抽象并压缩世界,所存储的数据、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五个方面。

但在这五个方面外。人类还有技能、才干、感受、情绪等诸多信息。而存储这些信息的载体,就是湿件[1]。

人类的大脑,就是湿件(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他可以存储和运算普通计算机无法计算的信息。

而在《机械姬》中,艾娃也有湿件,就是图上这个看上去未来感十足的东西。

而普通的人工智能没有湿件,所以他们基于数据来做复杂运算。而不能想一个人一样拥有感受,或想象力这些能力。

软件 

既然艾娃拥有和人类差不多的硬件和湿件,那她大大超越人类的地方,就剩下最后一项——软件。

为什么故事中,大胡子Boss的设定是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的老板?因为这可以对艾娃提供最强劲的软件支持——数据。

这相当于艾娃的大脑中,每一刻都连接着全球所有的数据。再加上自身有深度学习,自我开发智能模块的技能,毫无疑问,这是完爆人类的。

这当然就是人类所担心之处,所以埃隆·马斯克提出,“对抗人工智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它们。

在全球都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马斯克还在不断提醒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

为此他针对智能水平的分级,提出过一个概念,「数字化第三层」[2]。

第一层是指,最早大脑只进化出边缘系统,掌管着欲望和感受,可以根据外界刺激作出不同反应。这是智能水平的第一层。

第二层是指,后来大脑慢慢进化出大脑皮层,掌管着理性,可以进行判断和分析。

第三层是指,大脑(第一层or第二层)通过脑机接口直接和计算机或云端连接。

毫无疑问,艾娃的智能水平就达到了「数字化第三层」。

马斯克的目标,也是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让人类实现「数字化第三层」。为此他成为了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的CEO,致力发展脑机接口技术。

所以无论是你,还是埃隆·马斯克,都看出了问题的核心。

在硬件和湿件类似的情况下,要提高人类智能水平,那就是提高人类软件部分,也就是“提高大脑连接计算机信息的效率”。

也许“脑机接口”听上去太科幻了,但顺着这个思路。在这一天真正到来之前,也许我们也能找到一些思路,让我们的智能水平进步那么一点。

这个具体的思路,是什么呢?

03

如何变聪明的三个步骤

这需要你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机械姬艾娃可以调用「搜索引擎」的所有信息,而人类却不行?”

问题的核心答案,是「带宽」(Bandwidth)。

实际上,你的大脑和信息世界,好比两个孤岛。

它们分别都很强大:

大脑中1%的神经元同时放电,就相当于1秒就发送400部高清电影,大脑拥有超级算力;而无论是网络世界的信息总量还是计算机的算力,都无比强大[3]。

但两个孤岛之间,却只有一条狭窄的吊桥。

比如读书或听别人讲课,亦或是我们对别人表达,每秒我们只能接受大约10个比特的信息。

因为「带宽」不足,人类的智能程度一直受到限制。

那这个“信息的吊桥太窄,通不过更多信息“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在脑机接口正式出现前,大致有三种方式:

 1、抽象和压缩信息 

假设通过吊桥的都是堵车的小汽车,第一个办法就是把他们压缩起来。

看上去很残忍,而且也压缩到没有汽车形状。但这却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方式——「抽象思维」。

比如一个小朋友手里有苹果,另一个小朋友手里有水果刀,他们要一起吃苹果怎么办?

小朋友可能要解释一大堆,而成年人只需要表达“我们合作”就行。

但要掌握「抽象思维」,本质需要你理解事情背后的原理。

举个栗子:

「家庭教育」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比如如果讨论这个问题,“教育的过程到底应不应该打孩子?”

你会有什么样的答案?

罗娜·雷纳的《不吼不叫》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棒的解释[4]:

“打不打孩子,不是取决于别的家庭打不打。而是我们要试图搞清楚背后的原理。

因为在打人的时候,我们体内的肾上腺素会急剧增加。我们打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打架,都会导致。

然而当我们打孩子时,他的身体其实默认为战斗状态,但由于恐惧大人的权威,他这时的肾上腺分泌被抑制了。

所以他会转移到其它人和事物上,因此变得易怒和暴力。”

为什么我们需要掌握事件背后的原理?

在两个孤岛这张图上,我们需要再加一个概念,就是「现实世界」。

实际上,我们正是通过「信息世界」去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如果每次都需要记住不同的方式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信息通道必然拥堵。这就是「记忆」。

而掌握了背后的原理,则可以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知道了“肾上腺素分泌”的这个原理,你同时也知道了“小孩之间应不应该打架”等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才叫「学习」。

 2、形成信息结构 

吊桥太窄,假设单边只有两车道。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让信息从空中通过,这就是建立「信息结构」。

还是举个栗子:

历史这门学科该怎么学?

我的高中历史老师,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启发。

她的建议是,画下来。

比如画出历史每个朝代的进程,有些是交替,有些是重叠,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再比如画出了整个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以及和各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学习历史的根本就是掌握脉络,以及理清楚事件与事件的关系(这也个过程也需要动用抽象思维,搞清楚问题本质)。

但历史的脉络却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概念。

比如「时间轴」和「地图」,这就会构成一个立体的结构概念。现在有一个App叫「全历史」,也就做到了这一点,你可以在地图中任意筛选时间,比如查看1840年,就能看清楚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

当然,更多关于「经济」、「战争」、「意识形态」等都可以形成不同维度,我们大脑中当然不可能画出如此复杂的立体概念。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局部理解的方式。

你经常看矮大紧的节目就知道,他对于历史的掌握,其实更多是基于大航海时代这条大脉络作延伸的。

 3、共享信息 

这是Uber的思路,通往桥上的汽车太拥堵怎么办?其实可以大家拼车。

而如果能够“拼信息”的话,效率就远远大于拼车了。因为一辆车满载只有5个人,而如果一个人把自己脑中所有信息拿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但这还是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现在人类大脑的信息,很难共享呢?

三个原因导致:

a、信息标准没有统一

Uber为什么能成功,因为汽车的标准几乎是统一的——四个轮子,五个座位,有安全质量保障等等。我们上每一辆陌生人的车,基本都是放心的。

但是每个人脑中的信息标准却不一样。比如有些人的知识是从严肃的论文来,有些人则通过公众号,有些人是自己归纳总结。即便有人直接把他的印象笔记分享给你,你也不敢放心大胆使用。

b、没有通用地图

你对Uber的信任,很大程度是基于双方都在使用Googel地图,你和司机都非常清楚目的在哪里,同时也有清晰的路径。

但如果在信息之间没有地图,你就很难走到对方领域中。

此前我加入过一些微信讨论群,往往大家基于一个问题,乱糟糟扔出自己的答案。这种讨论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c、没有一个共享平台

这就不用详细展开了,当2012年,当Uber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平台后,以上一切才有实现可能。

回答此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机械姬艾娃可以调用「搜索引擎」的所有信息,而人类却不行?”

其实也就这三个原因,艾娃本身诞生于全球的搜索引擎公司,三个条件自然满足。

当然,「超脑连接社」就在做同样的事情,尽管不可能穷尽世界上所有信息。但我们完全可以建立小圈子,在局部领域把以上三个条件都实现出来。

比如针对「信息标准」的问题,完全可以建立书单,在一定领域内做到信息共享。

再比如针对「信息地图」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先建立各种路径。一个人想要提问,完全可以事先理清楚自己的问题脉络:还是“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它的神经学基础是什么?它所涉及的关系是什么?问题的场景是什么?问题的边界又是什么?

在不同领域的人,比如擅长心理学或认知神经学的人,他就可以明确给出一个视角内的答案。

04

启示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因为看上去“聪明”极了。

但实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天才的真正标准,是看他在童年是否能够「理解抽象」,以及「创造抽象」。

比如冯·诺伊曼8岁就能掌握微积分(理解抽象),17岁已经能够和当时的数学家费克特写出数学论文(创造抽象)。

而普通人则需要到成年后才能逐渐掌握这两项。

99%的人,都是普通人。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觉,不遗余力让自己显得非常聪明?

因为,这是人性。

埃隆·马斯克致力实现「数字化第三层」,但多数人依旧生活中“第一层”的世界中——为了自己的存在感而不断自恋(Narcissism)。

回到《机械姬》这个故事中,为什么艾娃逃离别墅,走进人群中,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其实我们并不害怕人工智能的智商碾压,而是恐惧一切具有意识的生物没有人性。

人类这是有多么自恋啊,居然会真的以为有意识的高级生物都应该具有人性!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真相。

为什么你我都很难变得聪明?

因为人性。                    

[1]: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2009-05:1-3
[2]:《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from
http://waitbutwhy.com/2017/04/neuralink.html
[3]:Beth Scupham via http://www.stockpholio.net/
[4]:Rona Renner,RN《Is that mean Yellin》

作者简介:程驿,笔名|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认知颠覆》作者,简书签约作家,掌阅签约讲师,世界500强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产品经理。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