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恐惧什么丨喜欢的人不敢追,该做的事总放弃!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喜欢的人不敢追,该做的事总放弃! | 你恐惧的是什么?

 

一位已经为考研准备了 3 个月的的小伙伴,最近和大叔说他想放弃了,他觉得自己复习时间有点晚,状态又不好,今年很难考上!

 

考研有个有趣的现象,当越接近考研日期的时候,准备考研的人越来越少。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太害怕考不上,干脆就找理由放弃了。

 

有时我们明明很想实现一个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好像很容易给自己设置各种障碍,让自己无法获得成功。

 

明明很喜欢一个人,却觉得自己不够帅,情商不够,对方可能不喜欢自己,不敢去追,或是对方反馈有一点不好就放弃;

 

明明知道不可能做到,只会增添焦虑与压力,还是习惯性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往往在中途就选择放弃。

 

仔细回想一下失败的过往,好像并不是等到结果的那一刻,我们被宣判了 “ 失败 ” 。而是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因为某种 “困难” ,而放弃,最终导致失败。

 

然而这种 “困难” 真的可以导致失败吗?还是,这仅仅是我们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将困难夸大或者制造困难,以避免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行为,被心理学成为自我设限。

 

为什么有时我们会给自己设限,无法全力以赴地追求目标?又该如何解决呢?

 

 01

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我保护?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我们做某件事情的动机,源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驱力。[1]

 

在面对某些事情时,我们避免失败的驱力可能会大于追求成功。就像准备放弃考研的小伙伴,他很想成功考上研,可相比成功来说,他似乎更希望不用面对失败。

 

我们追求一个目标无非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如此的恐惧失败,甚至超过了成功的渴望呢?

 

研究表明,自我设限者往往会选择或制造成功的障碍,使他们能够将失败的原因从能力转移到自我障碍上。[2]

 

当我们用 “时间不够”、“状态不好” 的理由,想要放弃考研时,或许是我们在无意识地告诉自己,考不上是时间和状态的原因,而不是我能力不行。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力不行则代表我不好、我没有价值。

 


除了像考研这种可以自由选择放弃的事情,面对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些人甚至会制造障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上学的时候,我发现身边考试发挥失常的同学,大多是考前放纵或是过度焦虑的,然后将没考好的原因归结于放纵或是焦虑。

 

或许他们无意识选择的放纵与焦虑,可以帮助他们逃避面对能力不行的事实,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而找理由放弃、制造障碍为失败找借口,短期内或许可以减缓失败造成的价值感受损。但长期无法全力以赴追求所带来的挫败感,也许会让我们更感觉不到自身的价值感。

 

 

 02

失败意味着什么?

 

韩雪在 TED 演讲中提到,在面对挑战时,她首先会去设想最坏的结果,接着要做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3]

 

2012 年她第一次当电视剧制片人,便挑战国内首次 4k 画质的输入和输出电视剧制作。在开始拍摄之前,她评估了失败的结果,可能会失去当演员赚的所有钱,而她还是选择去拍摄。

 

  

拍摄完成后期制作时,由于国内设备短缺, 30 集的电视剧只输出了 50 秒的视频,电脑也瘫痪了。

 

买不起国外的昂贵设备,韩雪团队就独立调试,历经六个月,尝试数十种输出组合,终于成功制作出了国内首部 4k 输出的电视剧。

 

可能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高风险、高难度的挑战时,都会自我设限,可这也丧失了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低自我设限者注重学习能力与过程,高自我设限者注重业绩目标。[4]

 

对于韩雪来说,她更在意的是尝试制作国内首部 4k 电视剧,自己能够学习到什么、创造什么,而没有过分纠结在这件事成功或失败会怎样。

 

韩雪在演讲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直到今天,我知道自己钢琴弹得很差,画也画不好,也不是一个太棒的制作人。但我喜欢我自己,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我成为更好的人。

 

《终身成长》中提出的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与天分不是固定的,无论是智商、情商、口才等等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与投入来提升。[5]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失败而否定自己,能力是可以变化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是我们成为更好自己的一段路而已。

 

 03

如何激发动力,无惧失败?

 

相比于低成就动机、高避免失败动机,高成就动机与低避免失败动机,往往会激发出我们的较强的执行动力,那具体可以怎么做呢?[6]

 

1.设定正确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制定的过程对动机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成为个性化的人,成为我们自己。好的目标符合以下三个特征:

 

a.符合真实意愿

 

在一项研究当中,一群画画的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被给予画画之外的额外奖励,另一组没有。

 

结果表明,受奖励的孩子比没有受奖励的孩子,花在画画的时间更少。

 

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当我们设定与追求的目标过于依赖外界的反馈,而非内心真正想要的时,可能很难激发起强烈的执行力。

 

真正喜欢与热爱的,或许让我们更容易坚持与行动。

 

b.有助于长期目标

 

Nuttin 认为,人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转化为他所设定的自我。是他们现实的自我观念和理想的自我形象之间的建设性张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7]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愿意为一件事情努力,是因为我们知道做这件事,会增加未来变成我理想中样子的可能性。

 

大叔的一个朋友,上大学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基本放弃了本专业,而选择了深耕自媒体行业。

 

我记得当时他和我说,从事不喜欢的行业让他看不到未来,而自媒体能 !深耕了 3 年的他,在互联网上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当设定的目标,符合更长远的人生愿景设定时,可能会很大程度激发我们的动力,而困难或挫败就没那么重要了。或许眼前的困难只是为了让我们为长期目标积攒力量的短暂休息啊。

 

c.中等难度的目标

 

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往往会设定中等难度但容易实现的目标。通过这样做,可以保证他们只承担可以完成的任务,更容易让其感觉对生活有控制感,从而受到激励更有活力。[6]

 

设定过高目标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增加失败的可能令人感到挫败,而过低的目标又很难获得成就感。中等难度的目标,不仅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挑战与学习,还能让我们受到激励,不断前行。

 

2.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对于非常渴望避免失败的人来说,较少的挑战、拆解任务到小步骤,宽容的评价系统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6]

 

大叔曾经一段时间比较焦虑,感觉要做的事情很多,却不知道每天该做些啥,一到晚上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感觉更焦虑了。

 

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方法,设定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我设定了一个月的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拆解到每一天,设定必须完成的一件事去执行。

 

我发现,最重要的一件事虽然任务量不大,但每天完成后,都会有满满的收获感,同时第二天也更愿意行动起来。

 

所以,如果你特别害怕失败,不妨把任务的难度降低,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保证每天都能获得正向激励。

 

另一方面,对自己宽容一些,完成任务时多一些自我赞美,没完成时多给自己一些鼓励。

 

通过建立以上的正向反馈机制,可能会有效降低对失败的焦虑,更有动力去追求成功。

 

 写在最后

 

李子勋老师说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去面对了。”

 

请你和大叔一起来到生命的终点,想想我们会因为什么而遗憾?

 

我们会因追求了一个喜欢的人被拒绝而遗憾,还是从未尝试而遗憾;我们会因考研失败而遗憾,还是会因我本可以但放弃了而遗憾。

 

没人喜欢失败,而在追求目标和自我的路上,很难一路成功没有挫败,面对失败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习的一课。

 

从长期的生命来看,我们面临的选择,或许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对人生不遗余力的追求,还是在短期成败之中纠结。你想选择哪个呢?

  


大叔觉得,全力以赴的失败不遗憾,没有认真追求的人生才可怕!

 

世界和我爱着你 ~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68-81.
[2]Martin, A. J., Marsh, H. W., & Debus, R. L. (2001). Self-handicapping and defensive pessimism: Exploring a model of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from a self-prote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87.
[3]TED演讲:《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4]Rhodewalt, F. . (2010). Conceptions of ability,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theo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2(1), 67-85.
[5][] 卡罗尔·德韦克 .2017.终身成长.江西人民出版社
[6]Singh, K. (2011). Stud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 Administration, 1(2), 161-171.
[7]Nuttin, J. (1980). Motivation et perspectives d’avenir.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ouvain.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