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听闻一堂名为“死亡”的课?

最近“黑人抬棺舞”在各大视频平台引起广泛的传播和热议。

 

我们看到的版本是经过B站UP主二次加工而成的,原视频是一个名为“Ghana’s dancing pallbearers”的视频,视频中一支黑人舞蹈团队向我们展示了加纳地区特有的“抬棺而舞”的丧葬习俗。

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方式中,也存在一些类似的习俗。像:土家族、羌族、傈僳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在葬礼上“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的历史和习俗。

 

甚至连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形成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庄子,也曾有过在自己妻子的葬礼上“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至乐》曾写到: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的好友惠子(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 ,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


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她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作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对此的解释显然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气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还是很难理解的。

 

但是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对“死亡”的思考。


你可曾听过一堂名为“死亡”的课程?


不知从何时起,死亡一词在主流文化中似乎成了一种“禁忌”,往往与“不吉利”“倒霉”等形容词如影随形。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不要说讨论死亡了,就是不小心提起“死”这个字,都会被家长制止甚至厉斥,还会让我说“呸、呸、呸”。


自此,死亡在我心里逐渐成为了一种恐惧,在这之前,我是不明白这个词的含义的。

 

但我真的明白“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了吗?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我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

 

死亡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生命的停止,二是意识的消亡。医学界也把这两种标准称为:心死亡和脑死亡。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类似的体验,就是睡觉。(我估计我这么说完,有的读者可能都不太敢睡觉了,别着急,我还有后话)



前面提到了死亡的一个表现是意识的消亡,那什么是意识呢?


意识(awareness)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这些感觉的出现的又离不开感觉器官。

 

睡眠的过程根据大脑放射出电波波形的不同可以被分成四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α波睡眠阶段)、第二阶段(θ波睡眠阶段)、第三阶段(δ波睡眠阶段)和第四阶段(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


其中的第三阶段也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意识几乎处于完全“消失”和弥散的状态。理论上与“脑死亡”的状态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死亡”的体验。

那在这里我想问诸君一句:既然你不害怕睡觉,为什么会害怕死亡呢?


你可能会回答我:睡觉可以醒过来,但死亡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没错,你说的对,但醒过来和醒不过来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可能就在于:你是否能够继续完成你想要做的事。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经在《有的人》中这样写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面两句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人对人生已经没有任何期待,没有任何想要做的事的时候,他和死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又该如何解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呢?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一个人的肉体虽然已经消亡,但是活着的人还在继续完成他生前想要做的事,传承他的精神和理想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说“他还活着”!(我知道这种解读和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妨用一种新的视角独立的解读一下这句诗)


 看到这你是不是以为我又要给你们“猛灌鸡汤”了?

 

没错,你猜对了!


但是今天的“鸡汤”可能和以往的“鸡汤”有些不一样的味道。


因为在对于“价值”的定义和理解,我更欣赏荣格的那句: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毫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和条件去成就那些传统意义上被定义为“伟大”的理想。但这不意味我们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于我们本身来说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在我心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惧怕死亡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一直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心里,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传承着。谁又能说在平凡的岗位不断努力着,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不是伟大的呢?

 

如果你问我:你怕不怕死?


我会告诉你:我怕,但我更怕的是没有目标、没有精神、没有理想的活着。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敌基督者》一书中的一段话: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文:小東老师  (我是心理咨询师小東,这是我的个人微信号:wdq15643403337. 者搜索微信公众号:小東的向阳花园。欢迎你来和我讲述“你的故事”。)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